第二章 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69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6
页码: 1101-1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07年德化县民俗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生产习俗、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仪节、民间信仰。
关键词: 德化县 民俗 发展

内容

第一节 生产习俗
  一、农业
  插秧 德化西半片一般比东半片提前一个节气(15天左右)。当天午餐,主人都要添菜加汤,晚上互助协作的成员到主人家吃晚饭。晚饭必吃一对卤蛋(俗称“播田蛋”),传说插秧苗后吃了卤蛋秧苗才不会脱离土壤浮出水面。
  番薯 在育种时,忌小孩在地头吃东西,忌说“偷”“吃”“烂”等话语,更忌说“老鼠”等动物名字,因担心地瓜会应验烂掉,或被野兽、牲畜偷吃。
  洗土 完成春耕后,犁耙洗净收藏,备办粿肉敬土地公,请“土地公”离家到田头,看管禾苗,指望秋后丰收。
  护秋 每逢秋收季节,野猪、豪猪、獾等野兽便会出来偷食农作物,农民们就用水扣、风锣、稻草人、守夜等方式驱赶这些野兽来保护逐渐成熟的农作物。
  尝新 在正式收稻谷开镰前,择日先到稻田割下15千克左右颗粒饱满的稻穗,煮一锅新米饭,当晚备上一些鱼、肉、酒等食品与一大碗新米饭摆在供桌上,主人焚香“敬天地”,同时“宴请”灶公、田头公等各路神仙,以此答谢众神的庇护,并期望继续得到神灵的惠泽。祷告后,将香烛插在新米饭上,然后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品尝新米饭。
  二、陶瓷业
  祀奉窑神 林炳及瓷乡人为感谢玄女托梦启发拱成大窑的恩德,建立玄女宫奉祀,并把制陶始祖虞圣大帝(即虞舜)尊为陶瓷业圣神,后塑林炳像恭奉于玄女之右,林炳被尊为窑坊公,一同供奉。玄女宫后更名为祖龙宫,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为窑坊公诞辰之日,当地都要举行庆典活动,供品以新开发的订单产品,或新创作并获奖的瓷塑艺术品为主。
  纪念瓷圣 观音岐四周瓷民为弘扬瓷圣何朝宗的瓷雕艺术,于观音岐上建一座观音岩寺,取名为碧象岩,碧象岩是附近瓷民纪念瓷圣何朝宗的载体。
  窑坊公圣诞节日 农历五月十六日,是窑坊公诞纪念日。这一天,在乐陶等村,以窑炉合伙人为群体,各自在祖厝或较大民房设坛敬奉陶瓷业圣神——虞圣大帝、玄女和风火童子。供品有茶、酒、馔盘(内置糕点、果品)、三牲(猪头、鸡、鱼)及菜肴,请道士主持做道场。
  窑炉点火仪式 凡是新窑炉点火,或旧窑炉重新点火,都要举行祭祀窑坊公仪式。点上香火,摆上猪头、菜肴等供品恭请窑坊公,瓷业主还要给点火人送红包。
  第二节 衣食住行
  一、衣饰
  童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童装款式多样,有小西装、小牛仔、小汉装(地主衫)、小长衫加马褂、小夹克、背带裤、运动服等,活泼有趣,城乡儿童穿戴无明显差异。
  男青年服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男青年打破以往呆板、单调的服饰格局,穿着渐趋新潮,西装、夹克、猎装,夏令着T恤衫成为常服,配以皮鞋、旅游鞋,显得英俊、潇洒,充满青春活力。许多年轻人喜欢牛仔装、休闲装、T恤、运动装,配以皮鞋、旅游鞋,既简单又显气质,富有朝气。
  女青年服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女青年服饰改变以往单调色彩,有西服、小喇叭裤、紧身健美裤、套裙、连衣裙、喇叭裙、百叶裙等。发式有烫发、短发、披肩发,并时尚佩戴项链、戒指等首饰。进入90年代以后,青年女装款式日新月异,衣饰变化层出不穷,比新潮、穿名牌,追求时尚。主要有各式西装、裙装、牛仔装、旗袍、毛衣、大衣等,配上款式新颖的皮鞋、靴子、凉鞋等。尤其少女穿着鲜艳,大红大紫,梳以马尾长辫,散发出蓬勃的青春气息。布质有棉料、毛料、羽毛料、丝料、化纤料,尤以使用化纤料的布较多。饰料花色图案分门别类,庄重、豪华、清秀、浅淡深浓各显风韵,令人有万紫千红的感受。其饰品包括化妆包、挎包、手袋、项链、戒指、手链、耳环、胸花以及发卡、发带等。
  男中老年服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城关居民冬天以式样庄重、颜色较单一的西装、夹克为主装,配以皮鞋、旅游鞋;农村居民较简朴,多以中山装为主装,配以解放鞋、塑料鞋。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则以西装、夹克居多,夏天,穿衬衫、T恤、汗衫,配凉鞋。
  女中老年服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老年女性多以汉装和对襟女装着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老年女性服饰种类繁多,总体偏向式样较稳重、花色较暗淡的服装。其饰品主要有项链、戒指、耳环等。
  二、饮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德化人饮食实行“一日三餐制”,主食以大米为主,其次是薯类等杂粮。随着经济的发展,喝茶习惯逐渐在百姓中普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鲜肉和加工品、乳脂类副食品等消费量逐年明显增长。尤其是汽水、果子汁、可口可乐、咖啡、矿泉水、冷饮、干鲜啤、中低度白酒等的消费量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在增长。同时,进口饮料、易拉罐饮料,高度名白酒、色酒等的消费量也有所增长。
  进入21世纪后,居民主食仍以大米为主,其次是面粉类等食品。肉类以猪肉、鱼为主,羊肉、牛肉、兔肉为辅。烹调讲究,红烧、炖、炒并用,品种丰富,口味清淡。年节传统食品已从以往的鸡鸭鱼肉变为更多样化,香菇、红菇、鲍鱼、龙虾、海参等山珍海味进入寻常百姓家,饮食开始出现“少吃饭、多吃菜”和饭后吃水果的习惯。同时,居民逐渐改变居家饮食的传统习惯,经济富裕的经常进酒家“吃早茶”“赴晚宴”;工薪族和打工族则常常到快餐店、小食馆、中餐馆就餐;西餐式的德克士、肯德基以及国内各地的特色食品、风味小吃,如麻辣串、火锅食、烧烤等陆续进入市场,吸引着众多儿童和青年男女。同时,美国的可口可乐、中国台湾的珍珠奶茶、广东的双皮奶,以及各种各样的牛奶、果汁等饮料不断推陈出新…酒类更是品种繁多,白酒、红酒、啤酒、葡萄酒,国产的、进口的,层出不穷。一些国酒如茅台酒、五粮液、水井坊,洋酒如轩尼诗、X0白兰地、蓝带等也在宴会上饮用。
  三、居住
  新建民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农村新建民居打破了以往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格局,经济较好的私人建房,一般以砖混结构设计的小楼房为主,楼房内设有大厅、餐厅、厨房、卧室、书房、卫生间等。设计精巧,结构合理,有的还保留有闽南建筑风格。1990—2007年,农村也加快新村建设步伐,由乡镇政府逐步统一规划新村,建在当地经济繁荣、交通便捷处。农民也有集高层次、套房式于一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住宅小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城区新建住宅多以小区为主,统一规划,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美观整洁,并逐步向高层发展。户型结构合理,单身公寓、小户型套房、大户型套房等结构多样化。住房建设以多种渠道筹资有计划地进行,发展迅速。城区规划范围已按实际基建需要而加以扩大,沿浐溪南北已建成二条主街和东大路主街南段,还建成凤塔、双鱼、寨头、笔石、金锁、县府后、西馆尾、塔尖下、王厝山、云亭下、下井亭、后田池、西校场、湖前等居民住宅区,并将湖前划为新的住房和街道开发区,21世纪初始,在城区新建的住宅小区,出现了楼中楼、别墅等高档次的小洋房,装饰豪华,有的别墅室内配有绿色花草、健身房、游泳池、放映厅等高档设施。
  四、出行
  20世纪80年代,城区内交通靠步行或自行车,少数人拥有摩托车。城乡客运普及,大多数村落开通中巴车,乡村老百姓进城当天可以来回方便。20世纪90年代,摩托车非常普遍,进城农民工回家大部分自驾摩托车,城区开始出现三轮车、摩托车载客。的士出租车开始运营,家用轿车也渐渐出现。企业主因业务需要出差常乘出租车或家用轿车。
  21世纪初,城区开通公交车,私人轿车逐渐进入百姓家,摩托车的普及造成中巴客源的不足,城乡中巴车逐渐减少。长途旅行者往往到晋江、厦门或福州转乘飞机;外出旅游的几乎由旅行社组团结队出行。
  五、器具
  1988—2007年,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机、中高档音响、VCD、CD、DVD机、家庭影院、液晶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电脑、高压定时电饭煲、智能电饭煲、微波炉、电磁炉、电话、手机等现代化生活用品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此外,普通家庭所用的陶瓷餐具、酒具、茶具等种类繁多、样式新颖、美观实用。
  第三节 婚丧喜庆
  一、婚嫁
  (一)订婚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多数城乡青年男女订婚习俗尚存。先通过他人介绍,然后男女双方及父母互相了解对方情况,再由双方家长相看宅院和本人,基本满意后,由介绍人安排男女双方见面。双方无意见,即算初定,然后双方商定致送婚帖日期。男方随婚帖送给女方衣物、首饰和现金,现金的数目一般数千至数万元不等,订婚程序即告完成。有的女方家庭经济富裕的就不需送“培养费”。进入21世纪后,大多数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有的通过网络QQ聊天,寻找对象,缔结姻缘,但订婚习俗大多数人仍存。
  (二)登记
  1988年1月1日至2003年9月30日,申请登记时,男女双方须持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到男女一方所在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再婚的还应持离婚证。1994年以后,德化县开始实行婚前体检制度,结婚登记的青年男女须持有县妇幼保健院出具的体检证明。2003年10月1日始,内地居民统一由县民政局办理婚姻登记,各乡镇不再办理婚姻登记。内地居民同港、澳、台居民和华侨的婚姻登记由泉州市民政局办理。
  (三)择日
  男方备礼具帖请介绍人到女家商定结婚日期,女方同意后,告知男方。男方据此择定的吉日举行婚礼。近年来也有男方家长直接到女方家商定婚期。男女青年多选择于“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春节前后举行婚礼。
  (四)婚礼
  迎娶新娘多用轿车,用车数量视男方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少则1~2辆,多则10余辆。婚礼前大多数青年男女都有到摄影店拍婚纱合影照。新娘化妆过去都在家中进行,后多选择由专业美容师化妆定型。整个婚礼过程全程拍摄后制作光碟,保存以资纪念。酒家、宾馆承办婚庆喜宴,宴席开始由酒家或宾馆礼仪小姐主持,主题词简单明了,主要介绍新郎、新娘姓名,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贺和祝愿。90年代后婚宴的礼仪逐渐发展,有仿效古代举行“三拜礼”,有“同饮一杯酒”,“共吃一颗糖”;有互戴结婚戒指、喝交杯酒等。进入21世纪,婚宴礼仪开始多样化,有传统的,有西式的,也有中西合璧的。仪式结束后,即举行婚宴,婚宴规模不一,多者数十席。
  二、寿诞
  德化历来有子孙们为老人祝寿的习俗。60岁开始做寿。做寿时间以农历虚岁为准。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关寿宴多在酒家、宾馆举办,仪式多数由酒家主持,一般设颂辞、敬寿酒、送生日蛋糕、点烛、许愿、吹烛、唱生日歌等程序。农村多数在家里举办。80年代后,亲朋好友多数送红包;进入21世纪,城关逐渐开始送鲜花、花篮、戒指等,或者在电视台点歌祝贺。
  三、丧葬
  1988—2004年,丧葬仪式基本无变化,皆为土葬。大体程序为:初丧、出殡、探墓、“做对年”和“做三年”,但丧事规模日趋扩大,成为丧家一大负担,政府虽大力倡导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但一时仍难以有所改观。
  2004年5月15日始,德化县实行殡葬改革,推行火化,并改革丧葬陋习。在县城规划区内正常死亡的,丧事主办人应在24小时内(区外48小时内)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丧事活动在殡仪馆举行,禁止把花圈带入殡仪馆。此后,殡仪活动有两种形式,其一按照旧式请道士做道场;其二召开追悼会,举行告别仪式。
  第四节 岁时仪节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盛行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亲朋好友互贺新年。21世纪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等便捷、快速的信息化新式拜年悄然出现,给人们的新年拜年又增添了更多的乐趣。也有的家庭利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有的家庭短途自驾游,有的家庭到酒店聚餐。春节期间,城镇及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南音演唱、高甲戏、猜灯谜、攻炮城、登山、旅游、唱卡拉OK等。正月初二,大多数年轻夫妇双双到女家拜年,被人们称为“女婿日”。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上元节”。20世纪80年代后,元宵节的食品为元宵丸,亦称上元丸,吃元宵丸的习俗逐渐在全县形成,寓意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张灯,德化方言以“灯”为“丁”,以添设一灯为“添丁”,因此许多习俗与灯有关。90年代后,元宵节的活动逐步活跃,有文化部门组织的,有民间群众团体自发组织的,有大型踩街活动,也有区域性的活动。龙浔镇宝美村、浔中镇浔中村、凤池社区、水口镇淳湖村等乡村家家户户张灯和提灯游乡(俗称“迎灯”)、迎龙、舞狮闹元宵,农村大多数民众备办供品,供奉圣神,举行庙会活动。
  三、清明节
  清明节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一般是公历4月5日,以踏青、祭祖扫墓、郊游为主题较普遍。机关单位和中小学进行祭扫烈士陵园活动。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端午节以包粽子最为普遍。粽子的种类以肉粽、豆粽居多。德化多数地方的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杨梅、葛坑一带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南埕望洋村等地方没有固定日子,春播插秧结束,犁耙等家具洗净收藏,便备办粽、肉等敬土地公,把“端午”与“洗土”一起做。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21世纪初,在城镇青年男女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节,花店里摆满各色精心包装的玫瑰花,供人购买送情人;酒店也别出心裁地推出浪漫七夕“情侣套餐”“烛光晚餐”。年轻人,花前月下为爱情寻寻觅觅;中年人,四处奔波为爱情辛勤耕耘;老年人,牵手依偎享受爱情珍果;情侣们相互约会,或发手机短信问好。
  六、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从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内做节。各宗族先后开展祭祖活动,缅怀先人祖德,弘扬民族优秀传统。20世纪90年代后,祭祖逐渐恢复传统仪式,强化尊宗敬祖意识,激励年轻人发奋努力,自强不息。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每逢中秋夜晚,人们以饼相馈赠,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茶、吃月饼、赏月。政府机关单位或企业经常组织茶话会、博饼赛等活动。
  八、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有登高之游的习俗,1989年,国家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县、乡、村都分别开展尊老敬老助老活动,老年人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小学校于此日组织师生秋游登山。
  九、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一般在农历十一月间。搓汤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故有“冬至搓圆”的俗语流传。部分乡村冬至前后有到祖先墓地扫墓的习俗。为预防森林火灾,2003年始,政府推行冬至扫墓改为清明扫墓习俗。
  十、尾牙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尾牙。企业主或老板应宴请员工,有的还给员工发红包。
  十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称除夕,俗称“过年”。除夕前,打扫卫生,准备年货,添置新装。除夕日,张贴春联、年画,午前祭祖先,除夕晚,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20世纪90年代后,有的家庭在酒店预订年夜饭。吃完年夜饭,每家每户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临近子夜,人们开始用电话或手机短信向亲人、朋友拜年。子夜一到,人们走出户外燃放烟花爆竹除旧迎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城区内为预防火灾和噪音,政府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第五节 民间信仰
  一、场所分布
  德化县民间信仰历史悠久,主要是崇拜自然和信仰鬼神,庙宇几乎遍及全县每个自然村落。据2006年底的调查统计,全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311处,始建于秦代1处、汉代1处、唐代10处、宋代16处、元代7处、明代50处、清代72处、民国6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含部分重修而始建年代不可考据的场所)96处、无法考据52处。民间信仰在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中的影响,不亚于佛教、道教、基督教。
  二、日常管理
  2004年始,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向各乡镇下发“年度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全县18个乡镇全部成立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长任组长,确定一名副科级领导具体分管宗教和民间信仰工作,设立专(兼)职工作人员,各村(社区)指定一名村委具体负责管理,并设宗教工作联络员,各村(社区)还指定人员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具体负责管理,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务落实,确保宗教和民间信仰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建立健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即人员、财务、消防安全、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活动场所少发生、不发生安全事故的目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