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创建示范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61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创建示范村
分类号: F279.27
页数: 2
页码: 1003-10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中创建示范村,示范点建设工作遵循“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县确定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5个基本标准和15项具体指标,把创建宽裕型文明村活动纳入乡镇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德化县 农村小康 示范村

内容

1992年9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实施农村小康工程的意见》,确定龙浔、浔中两镇及30个村为首批实现基本小康示范点,以推进全县小康建设进程。县围绕实现小康目标6个方面,提出18条标准,制定实施“一一三九九”农村小康基础工程,把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人奔小康活动紧密结合。开展“小康计划在我村”“小康计划在我家”等系列宣传活动,推进小康建设。示范乡(镇)及村把握县“强化城关,发展城镇,推进东西,共同发展”的发展战略机遇,按照分类指导的实施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工作。至1994年1月,龙浔镇、浔中镇及30个村通过泉州市验收,实现基本小康。
  1996年9月13日,全县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第二批75个建制村的小康建设工作,按小康标准明确目标与措施,挂钩单位和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制。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各自挂钩的乡镇召开18个典型村现场办公会,帮助该村理清经济发展思路,立足“三增”(确保粮食增产、农民收入增加、集体收入增加),找准发展项目。县直有关部门从资金、技术、人员、信息等方面支持各个村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整体推进。至1997年年底,省政府确认德化县实现基本小康。
  1998年,县委、县政府成立德化县宽裕型小康建设工作领导组,12月出台《中共德化县委、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宽裕型小康建设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确定龙浔、浔中、葛坑3个乡镇和苏洋、宝美、浔中、丁墘、丁溪、隆泰、阳山、安村、葛坑、邱村10个建制村为宽裕型小康建设示范点;同时,各乡镇抓1~2个建制村作为乡镇级宽裕型小康建设示范点。
  示范点建设工作遵循“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县确定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5个基本标准和15项具体指标,把创建宽裕型文明村活动纳入乡镇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为全县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提供经验。县四套班子领导、县有关单位实行挂钩责任制,落实帮扶措施,解决创建活动中困难问题,促进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2001年12月,德化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宽裕型文明村活动的决定》,制定《关于开展创建宽裕型文明村(居)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2001年至2002年年底县级宽裕型文明示范村(居)和2002年至2005年年底乡镇级宽裕型文明示范村(居)的创建名单,确定5项基本标准(即村级班子坚强有力、经济发达民生宽裕、公共设施配套齐全、环境绿化净化美化、社会风气健康良好)和15条具体标准作为评价标准。验收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方法。
  示范创建过程抓住县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建设以城关地区为中心的“经济繁荣圈”,大力发展农村农业产业化工作,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争创“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006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工作重新部署,德化县农村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暂缓开展宽裕型小康建设工作。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