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611
颗粒名称: 卷三十三 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18
页码: 999-1016
摘要: 本卷介绍了德化县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包括农村小康建设中的机构,农村扶贫,经济结构调整,村容村貌整治,创建示范村,人民生活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德化县 农村 小康建设 人民生活

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化县成立脱贫致富工作领导机构,确定市、县两级扶贫对象,提供资金和钢材、柴油、饲料等物资,开始抓脱贫致富工作。1992年起,德化县坚持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小康建设,推进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6年,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合扶贫机制,确定省、市、县三级扶贫对象,制定扶贫项目,加大资金等扶持力度,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以创建小康示范村为突破口,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消费质量和水平逐年提高。1999年,德化县基本实现小康:2005年,全县有4个乡镇、79个村(社区)达宽裕型小康水平。1997—2007年,德化县先后七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第一章 农村小康建设
  第一节 机构
  1986年7月,县委、县政府成立德化县脱贫致富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下设脱贫致富办公室(临时机构)。2002年3月,全县党政机构改革,县脱贫办并入县委农办。
  1994年6月18日,县政府成立德化县农村小康进程监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县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
  1995年5月30日,县委成立德化县“奔小康、建新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农委。
  1997年1月28日,县委、县政府调整充实德化县“奔小康、建新村”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县委农办。
  1998年11月15日,县委、县政府成立德化县宽裕型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宽裕型小康建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县委农办。
  2001年12月5日,县委、县政府调整充实德化县创建宽裕型文明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第二节 农村扶贫
  一、市县级扶贫工作
  1988年,确定盖德、赤水、上涌为市级贫困乡,葛坑、雷峰、春美为县级贫困乡。落实扶持资金26万元,贴息2.6万元,饲料45吨,钢材132吨,柴油10吨。
  1989年,确定盖德、赤水、上涌为市级贫困乡,葛坑、雷峰、春美为县级贫困乡。落实22个项目,扶持资金28.4万元,饲料15吨,钢材133吨,柴油24吨,化肥225吨,水泥30吨。
  1990年,确定盖德、赤水、上涌为市级贫困乡,葛坑、雷峰为县级贫困乡。落实16个项目,扶持资金40.6万元,饲料10吨,钢材148吨,柴油9吨,化肥110吨。
  1991年,确定盖德、赤水、上涌为市级贫困乡,葛坑、雷峰为县级贫困乡。落实19个项目,扶持资金47.67万元,贴息周转金7.9万元,饲料42吨,钢材120吨,柴油16吨,化肥134吨。
  1992年,确定盖德、赤水、上涌为市级贫困乡。落实17个项目,扶持资金省级15万元,市级78.83万元,县级10.2万元,贴息周转金7.5万元,饲料115吨,钢材31吨,柴油20吨,化肥38吨,水泥180吨,彩色电视2台,程控电话2部。
  1993年,确定盖德、赤水、上涌、春美为市级贫困乡。落实43个项目,扶持资金市级95.32万元,县级22万元,周转金34万元,柴油43吨,水泥290吨,程控电话2部,病床22套,变压器1台。
  1994年,确定盖德、赤水、上涌、春美为市级贫困乡。落实75个项目,扶持资金省级37万元,市级165.27万元,县级59.15万元,周转金24万元,柴油13吨,变压器2台。组织造福工程搬迁30户、150人,省级补助资金1.5万元,市级补助资金1.5万元,县级补助资金1.5万元。
  1995年,确定盖德、赤水、上涌、春美为市级贫困乡。落实105个项目,扶持资金省级94万元,市级252.95万元,县级36.5万元,周转金50.5万元,程控电话25部。组织造福工程搬迁52户200人,省级补助资金6万元,市级补助资金6万元,县级补助资金3万元。
  1996年,市级贫困乡、村由泉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挂钩,挂钩领导带领市直机关、单位和企业负责人定期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召开现场办公会,理清发展思路,指导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工作,并从资金、物资方面予以支持,帮助解决发展生产和村民生活面临的实际困难。县级贫困乡、村由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挂钩,组织县直机关、单位和企业负责人定期到挂钩贫困乡村调查研究,召开现场办公会,为贫困村建言献策,并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
  1996—2007年,被确定为省、市、县的贫困村共落实1720个项目,扶持资金省级523.7万元,市级4357.05万元,县级1703.89万元,周转金231万元,程控电话6部,彩色电视12台,变压器4台,睡被100条,服装400套。扶持贫困户5543户23035人,扶持资金222.59万元。小额信贷资金480万元,贴息资金28.285万元。福建省科技扶贫上涌镇试点项目“德化梨”扶持资金60万元。组织造福工程搬迁1919户、6164人,省级补助资金256万元,市级补助资金335.2万元,县级补助资金139.2万元。
  二、省级扶贫工作
  1988年起,确定盖德、赤水、上涌为省级贫困乡,派出脱贫工作对进驻乡、村。对3个贫困乡农业税减免5年。1993—2001年,继续实行省、市、县领导干部挂钩贫困乡,指导扶贫工作,筹集扶贫资金,开展扶贫项目,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2002—2007年,盖德乡福阳村、南埕镇连山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贫困村,由省口岸与海防办公室挂钩福阳村、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挂钩连山村。挂钩期间,省口岸与海防办公室、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有关领导深入贫困挂钩村调查研究,制订帮扶计划、措施,召开现场办公会,指导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工作,并从资金、物资等方面予以支持,帮助解决发展生产和村民生活面临的实际困难。同时,省口岸与海防办公室派出科级干部王志东、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派出副处级干部黄礼开分别驻村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每年均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扶持资金,共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560万元,落实帮扶项目43个,支持贫困村发展经济,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等工作。扶持贫困村及当地村民摆脱贫困,共同致富。
  2007年,确定龙门滩镇苏洋村、国宝乡格头村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第三节 经济结构调整
  一、三大产业结构调整
  1988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220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80万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62.41%;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总产值5828万元,占26.39%;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总产值2472万元,占11.2%。1992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4863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22872万元,占47.03%;第二产业总产值21950万元,占45.14%;第三产业总产值3809万元,占7.83%。
  1993—1997年,德化县实施稳定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和交通运输、商业、饮食业发展迅猛,其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逐年上升。
  1998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47244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66413万元,占14.06%;第二产业总产值299308万元,占63.35%;第三产业总产值106723万元,占22.59%,农村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1999—2007年,德化县未统计农村社会总产值。
  二、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
  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780万元。其中,种植业8352万元,占60.61%;林业1868万元,占13.56%;畜牧业3503万元,占25.42%;渔业57万元,占0.41%。此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林业、畜牧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
  199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2872万元。其中,种植业11245万元,占49.16%;林业5431万元,占23.75%;畜牧业6118万元,占26.75%;渔业78万元,占0.34%。
  200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7600万元。其中,种植业36041万元,占46.44%;林业10382万元,占13.38%;畜牧业29641万元,占38.2%;渔业1536万元,占1.98%。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比重调整为46.44∶53.56。
  2001—2006年,德化县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结构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当地特色的经济作物,对种植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22987万元。其中,种植业51633万元,占41.98%;林业10502万元,占8.54%;畜牧业57968万元,占47.13%;渔业1673万元,占1.36%;服务业1211万元,占0.99%。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之比调整为41.98∶58.02。
  三、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1988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9964.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221.27公顷,经济作物及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742.93公顷;两者比例为86.26∶13.74。
  1992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1120.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371公顷,经济作物及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3749.2公顷;两者比例为82.25∶17.75。
  1993—1999年,农作物仍以水稻、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木薯、蕉芋、蔬菜等经济作物及其他农作物为辅。
  2000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466.9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601.13公顷,经济作物及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6865.8公顷;两者比例调整为71.94∶28.06。
  2001—2006年,蔬菜、瓜果等高优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而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
  2007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2605.0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711.07公顷,经济作物及其他农作物8894公顷;两者种植比例调整为60.65∶39.35
  第四节 村容村貌整治
  1993—1996年,德化县围绕“奔小康、建新村”目标,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按照“五改”(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房)、“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和“两化”(绿化、美化)的要求,抓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共筹资11948万元投入集镇建设,新建各类房屋2350座,建筑面积57.74万平方米;改造和建设村庄道路114.4千米,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15.63万平方米;绿化道路27.6千米,绿化面积22300平方米;安装路灯13.5千米,325盏;新建公厕14座,196个蹲位。同时,整治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解决“脏、乱、差”问题。共整修旧房350座、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拆除闲置房2.8万平方米;改造或迁移厕所152座,猪圈、牛圈125个;改造排水沟50.7千米;改造饮水水源73处,建设自流式自来水设施32个。
  1997年10月18日,县委办、县政府办下发《关于村容村貌整治计划的通知》,要求以“脏、乱、差”为整治重点,按照“五改”“五通”“两化”标准,按计划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1997年,整治65个村,完成总任务32.7%;1998年整治81个村,完成总任务40.7%;1999年,整治53个村,完成任务26.6%,是年完成全部建制村整治任务。解决“脏、乱、差”问题,做到禽畜圈养,垃圾定点堆放并及时转移处理,创造通水、通路、通电、绿化、美化的生产生活环境。
  至1999年,改造和建设村庄道路103.3千米,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13.4万平方米,道路绿化21.7千米,安装路灯11.3千米;整修旧房265座,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拆除闲置房2.1万平方米;改造或迁移厕所85座,猪圈、牛圈132个,改造排水沟43.8千米,改造饮水水源57处。
  2002年,全县拆除闲置房38座、面积8450平方米,新建房屋85座、面积2.68万平方米,道路硬化76千米,铺设自来水管道7千米,修筑排水沟13千米,培植绿地面积21.4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7950万元。
  2003年,全县拆除闲置房58座、面积1.3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22座、面积2.07万平方米,道路硬化63千米,铺设自来水管道20千米,修筑排水沟53千米,填埋茅厕54座,修建公厕15座,公共设施建设22座、面积4300平方米,完成绿地面积28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5074万元。
  2004—2005年,全县铺设通建制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348.9千米,建制村通公路路面硬化率99.5%,共投入资金10460万元。
  2007年,盖德、龙门滩、赤水、美湖、大铭、春美、汤头、葛坑、杨梅等乡镇改造提级,开通乡镇道路99.317千米。全县农村实现村间道路四通八达、村主干道路面硬化、垃圾定点收集处理、生活污水排放顺畅、家禽家畜集中圈养、房前屋后绿化整治、居家布局科学卫生、公共设施配套齐全的目标,共投入资金6952万元。
  第五节 创建示范村
  1992年9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实施农村小康工程的意见》,确定龙浔、浔中两镇及30个村为首批实现基本小康示范点,以推进全县小康建设进程。县围绕实现小康目标6个方面,提出18条标准,制定实施“一一三九九”农村小康基础工程,把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人奔小康活动紧密结合。开展“小康计划在我村”“小康计划在我家”等系列宣传活动,推进小康建设。示范乡(镇)及村把握县“强化城关,发展城镇,推进东西,共同发展”的发展战略机遇,按照分类指导的实施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工作。至1994年1月,龙浔镇、浔中镇及30个村通过泉州市验收,实现基本小康。
  1996年9月13日,全县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第二批75个建制村的小康建设工作,按小康标准明确目标与措施,挂钩单位和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制。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各自挂钩的乡镇召开18个典型村现场办公会,帮助该村理清经济发展思路,立足“三增”(确保粮食增产、农民收入增加、集体收入增加),找准发展项目。县直有关部门从资金、技术、人员、信息等方面支持各个村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整体推进。至1997年年底,省政府确认德化县实现基本小康。
  1998年,县委、县政府成立德化县宽裕型小康建设工作领导组,12月出台《中共德化县委、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宽裕型小康建设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确定龙浔、浔中、葛坑3个乡镇和苏洋、宝美、浔中、丁墘、丁溪、隆泰、阳山、安村、葛坑、邱村10个建制村为宽裕型小康建设示范点;同时,各乡镇抓1~2个建制村作为乡镇级宽裕型小康建设示范点。
  示范点建设工作遵循“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县确定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5个基本标准和15项具体指标,把创建宽裕型文明村活动纳入乡镇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为全县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提供经验。县四套班子领导、县有关单位实行挂钩责任制,落实帮扶措施,解决创建活动中困难问题,促进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2001年12月,德化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宽裕型文明村活动的决定》,制定《关于开展创建宽裕型文明村(居)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2001年至2002年年底县级宽裕型文明示范村(居)和2002年至2005年年底乡镇级宽裕型文明示范村(居)的创建名单,确定5项基本标准(即村级班子坚强有力、经济发达民生宽裕、公共设施配套齐全、环境绿化净化美化、社会风气健康良好)和15条具体标准作为评价标准。验收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方法。
  示范创建过程抓住县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建设以城关地区为中心的“经济繁荣圈”,大力发展农村农业产业化工作,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争创“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006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工作重新部署,德化县农村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暂缓开展宽裕型小康建设工作。
  第六节达标验收
  一、小康标准
  县按照省定农村小康标准,即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6个方面16个项目指标作为小康村验收标准。采取“综合评分法”,综合值达90分以上,80%以上的户达到标准,认定该村为小康村;80%以上的村达到标准,认定该乡(镇)为小康乡(镇);80%以上的乡镇达到标准,认定该县为基本实现小康。综合值达100分,小康乡(镇)、村、户达80%以上,认定该县为全面实现小康。
  1998年12月,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根据小康生活的基本内涵,德化宽裕型小康指标体系的量化标准与省定标准保持一致,分为县和乡镇、村两级,具体标准按《福建省县级农村宽裕型小康标准》《福建省乡(镇)、村级宽裕型小康标准》规定评价验收。采用综合评价法,其步骤:(1)确定单项指标的上、下限;(2)计算单项指标实现程度;(3)确定单项指标在综合分值中的权数;(4)计算单项指标的实际得分;(5)计算宽裕型小康综合分值,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认定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
  二、验收复查
  按照《实施农村小康工程的意见》规划,1996年1月,县政府组织对龙浔、浔中两镇和30个村的小康工作按省定的标准进行验收,认定基本实现小康,经市小康办组织复查,以泉委〔1996〕18号文通报,予以确认。1996年12月,县政府组织对三班镇、龙门滩镇、雷峰镇、南埕镇、水口镇、国宝乡、美湖乡、葛坑乡、汤头乡、杨梅乡等乡镇小康工作验收,经市小康办复查,以泉小康组〔1997〕2号文通报,予以确认。1997年,有盖德乡、大铭乡、上涌乡、桂阳乡4个乡和31个村的小康工作通过验收,以市小康组〔1998〕4号文通报,予以确认。至1997年年底,全县有16个乡镇、181个村、60696户实现小康,分别占全县乡镇、村、农户总数的88.9%、94.3%和88.5%,小康进程综合得分94.88分。经省政府组织复查,以闽委康组〔1998〕5号文通报,确认德化县实现基本小康。1999年1月,县政府组织对赤水镇、春美乡的小康工作进行验收,经市小康办复查,以泉脱贫小康组〔1999〕1号文通报,予以确认。至此,德化县全面实现基本小康。
  2001年12月28日,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按省定村级宽裕型小康标准对龙浔镇宝美村创建宽裕型文明村进行验收,经市创建办抽查验收达标,2002年2月8日,泉委〔2002〕29号文给予确认。同年12月25日,县创建办组织对浔中镇浔中村进行达标验收,经市创建办抽查验收,于2003年2月,泉委〔2003〕11号文给予确认。
  2004年,县创建办组织对龙浔镇宽裕型小康镇工作进行达标验收。经市农村领导小组抽查验收,2005年2月18日,泉委〔2005〕20号文给予确认。2004年12月,美湖乡阳山村创建宽裕型文明村工作经县创建办达标验收,经市政府抽查验收,2005年2月18日,泉委〔2005〕21号文,给予确认。至2005年年底,德化有龙浔镇、浔中镇、三班镇、杨梅乡4个乡镇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乡镇,79个村(社区)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村和4个村达到宽裕型文明村(宝美村、浔中村、阳山村、尤床村)标准。
  第二章 人民生活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
  一、就业 收入
  (一)就业
  1988年,德化县国有单位职工11315人,占就业人口比例为78.6%;集体单位职工2926人,占20.3%;其他各种经济单位职工163人,占1.1%。2007年,全县国有单位职工10036人,占比34.7%;集体单位职工为920人,占比3.2%;其他各种经济单位职工15407人,占比62.1%。就业占比分别比1988年降低43.9%、降低17.1%,增长61%。
  (二)收入
  1.收入来源
  1988年以前,德化县城镇居民收入以工资为主要来源。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城镇就业门路、就业人数增多,居民收入稳步上升。居民收入由过去单一工资性收入发展到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居民收入呈现多样性。
  2005年,城镇居民非工资收入占实际收入达到27.6%,2007年比2005年增长3.6%,占实际收入31.2%,其中经营净收入占16.8%,财产性收入占4.1%,转移性收入占10.3%。
  2.工资水平
  1988年,德化县职工人年平均工资1547元,1992年为2686元,比1988年增长73.6%。1994年,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工资改革,职工工资也有所提高。1997年人均工资6476元,比1992年增长1.41倍。2002年,人均工资破万元大关,为10773元;2007年17962元,比1988年增长10.6倍。
  二、消费水平
  (一)食品消费
  1988年以来,德化县居民消费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发生变化。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至2007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只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4.3%,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支出比重日渐上升。
  饮食水平提高,食品消费结构改善。居民的饮食消费已经由过去对量的满足转变为对质的追求。对肉禽蛋类、水产品类等副食品类的消费量逐年增加,生活用油除少量食用猪油外,大量改用植物油和调和油,天然植物油更受青睐。重视养生,逐渐减少食用高脂肪食品,重视绿色食品。2007年,城镇居民食品人均消费支出3735.14元,其中,粮油类占463.16元,肉禽蛋水产品类占1805.44元,蔬菜类413.64元,调味品40.32元,糖烟酒饮料类605.61元,干鲜瓜果类259.63元,糕点、奶及奶制品147.34元。
  (二)服装消费
  衣着上讲求时尚,服装的款式、色泽变化加快,服装流行周期缩短,衣着穿戴趋向中高档、体现个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紧身直筒裤,并改造衣服组成套装。80年代后老年人时兴鸭舌帽,小孩多数戴人造革盖帽和棉纱线帽。90年代始鞋类品种有很大变化,款式繁多,时兴名品牌,著名品牌专卖店相继有“富贵鸟”“安踏”等。90年代后,各种款式服装陆续上市,先是西装兴起,名牌产品日益受青睐。除老年人穿中山装外,绝大部分中青年都穿西装、夹克、运动服,夏令穿T恤衫等,四季服饰变化明显。除了老年妇女穿汉装和对襟女装外,中青年妇女都穿时装。90年代后,由于衣着充足,保温条件改善,除老年人、小孩和一些职业需要的人戴帽子外,中、青年人很少戴帽。2000年前后,女装变化明显,品种款式繁多,并形成系列化。至2007年,以购买成品服装为主,剪布加工者极为少数。服装类品牌专卖店有“七匹狼”“才子”“利郎”“九牧王”等。
  (三)住房消费
  住房质量和居住条件有明显改善,优雅、舒适、新潮、高质量的居室环境成为城镇居民家庭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土木结构房屋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的楼房所取代,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城镇居民纷纷建起独立别墅和套房,房屋装修越来越高档。2007年,根据县统计局调查统计,单栋住宅占6%,四居室占12%,三居室占50%,二居室占10%,一居室占6%,普通楼房占14%,平房及其他占2%。
  (四)家庭用品消费
  生活用品质量不断提高,摩托车、家用汽车、电冰箱、家用电脑、组合音响、摄像机、照相机等高档商品陆续进入城镇家庭。2007年,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摩托车146辆、家用汽车2辆、洗衣机100台、电冰箱88台、家用电脑60台、固定电话100部、移动电话198部。
  第二节 乡村农民生活
  一、就业收入
  (一)就业
  德化县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结构优化,特色农业效益凸显,城乡互动呈现良好势头,陶瓷、矿产、水电、旅游、商贸、房地产等二、三产业得到拓展,“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带动力持续增强,农民就业环境和就业结构改善,农民就业渠道增多,大批劳动力进入民营企业。
  1988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7905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为68024人,第二产业劳动力为6922人,第三产业劳动力为4111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比重86%、8.8%、5.2%。
  2002年,“大城关”建设步伐加快,省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是年,全县农村有序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8万多人。2007年,全县共举办各类技术、岗位培训班68期,培训农村劳动力6391人,实现转移就业6195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232人,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年底,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14781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57674人,第二产业劳动力63539人,第三产业劳动力26600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比重39%、43%、18%;第二、三产业占劳动力总数比重比1988年分别上升34.2%、12.8%。
  (二)收入
  1988年,德化县人均年纯收入537.71元,人均家庭经营收入610.92元,占全年人均总收入83.2%;
  1988年后,农民收入来源由集体为主转变为家庭经营为主,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二、三产业收入迅速增长,农民非农收入比例增加。1992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9元,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052.21元,占全年人均总收入92.3%。
  1994年,国家稳定粮食收购价格和肉食蛋等副食品价格,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1408元,比1993年增长32.7%;“八五”时期,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36元,比1990年增长212.8%,年均递增25.6%。
  2002年,县委、县政府推进宽裕型小康村建设工作,其中宝美等15个村(居)达到宽裕型小康标准;浔中村经市验收达到宽裕型文明村标准,人均年纯收入3713.02元。200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5789.2元,比2002年增长55.9%。
  二、消费情况
  (一)人均生活消费
  198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2.6元,占年人均总支出99%。1995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26.9元,比1988年增长1.45倍;2000年2463.83元,比1995年增长51.4%;2005年4115.37元,比2000年增长67%。
  2007年,全县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总支出74.1%,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43.6%,比1988年的61.1%下降17.5%。
  (二)食品消费
  食品消费有较大改善,农民在食品消费上讲求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化,副食品消费比重日益增大。据抽样调查,1997年,农民人均食用油消费7.45千克,猪肉16.92千克,家禽2.7千克,蛋类3.74千克,水产品0.74千克,比1988年分别增长64.8%、47.5%、42.1%、157.9%、48%。
  2007年,农民人均食用油消费5.56千克,猪肉21.07千克,家禽5.13千克,蛋类4.92千克,水产品2.94千克,分别比1997年下降25.4%,增长24.5%、90%、31.6%、297.3%。
  (三)衣着消费
  1988年后,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衣着消费逐步向美观、多样化、中高档化和成衣化转变。
  2000年后,服装以购买成装为主,极少数仍买布匹在缝纫店缝制。男女青年开始讲究服装的面料和款式。2007年,人均衣着消费206.93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4.4%。
  (四)家庭耐用品消费
  1988年后,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耐用品消费数量不断增加,家庭耐用品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已不是时髦消费品,家用电器和家具逐渐向中、高档转变,电冰箱、洗衣机、影碟机、电风扇、空调、摩托车等,电脑、VCD等高科技产品开始走进农家。2007年,人均电视机0.59台,手表0.63只,电风扇0.53台,洗衣机0.43台。
  (五)住房消费
  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住房结构由土木结构、砖瓦结构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
  1988年,新建住房开始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按现代规格设计建筑,农村居民卧室一般在13~15平方米,条件好的15平方米以上,楼层高度在2.8~3.3米之间。人均生活用房面积12.52平方米。1995年人均住房面积12.07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开始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和新村建设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渐改变“脏乱差”状况,建设适用、安全、美观的新住房,生活卫生设施逐步健全。经济条件好的村民,新建的住房设有单独厨房、餐厅、客厅和冲洗卫生间,有的浴室设有浴池和暖气设备,部分房屋外墙贴瓷砖,地面铺瓷砖或石板材,实用、宽敞又美观。
  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24.52平方米;2007年为43.05平方米。
  (六)文化卫生消费
  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其他消费支出也逐年增加,至2007年,文化娱乐用品服务人均265.63元,医疗保健人均57.93元,交通与通信人均453.96元。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