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576
颗粒名称: 卷三十一 体育
分类号: G812.757
页数: 15
页码: 977-991
摘要: 本卷概括了德化县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经济体育、公共体育设施与体育彩票、机构与管理等。
关键词: 体育 德化县

内容

1988年始,德化县委、县政府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执行“普及与提高”的体育方针,提倡集体、个人创办体育事业,鼓励各部门、各行业和基层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全县参加体育运动的群众与日俱增,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学校体育设施不断更新,体育师资队伍不断充实,促进体育教学正规化,学生体质明显提高;老年体育迅速发展,老年人焕发青春;竞技体育水平取得突破,奖牌数节节攀升。至2007年,获国家级银牌1块、铜牌1块、第四名2人次;参参加省级比赛,获金牌29块、银牌27块、铜牌35块。
  第一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职工体育
  1988年,县召开体育工作会议,鼓励组建体育专业协会,开展群众性职工体育活动。县总工会和德化酒厂联合举办“金龙杯”全国女排甲级队邀请赛及省乒乓球擂台赛,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女排、福建省男女少年乒乓球队到德化展示高超的球技,激发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是年,县乒乓球协会成立,举办首届乒乓球赛,通过层层举行选拔赛,带动化工厂、第二瓷厂、商业局、工商银行等系统职工乒乓球比赛活动,许多单位、厂家及个人购置乒乓球桌,创建乒乓球室,形成群众性乒乓球活动热潮。同时,促进台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至1992年,先后成立钓鱼、信鸽、围棋、象棋等体育协会,职工体育活动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1989年,县体委组织国庆40周年百日体育活动,开展群众性登山、象棋、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自行车、棋牌等比赛及家庭户外郊游活动,县林业化工厂获省“百日体育”活动职工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是年,举办全县各类型运动会13场次,参赛运动员共1980人次。其中,首届城关职工运动会竞赛项目设田径、球类、棋类、拔河等八大类,县直政法、林业、财委、党群、经委、建委、农委、宣传、计委、科委10支代表队参赛。元旦、春节、妇女节、青年节期间,分别举办县直机关运动会、环城火炬接力赛、独生子女家庭运动会和田径破纪录赛等。
  1990年,开展迎亚运系列体育活动,宣传奥运精神,县委、县政府等四套班子成员参加迎亚运火炬交接仪式。实施全民健身协调发展战略,聘请泉州市老年迪斯科教练林宝训传授迪斯科舞蹈,聘请县医院医师陈卫红传授太极剑,近百人接受培训。全年举办县级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公路接力等比赛17场次。
  1991年暑期,县体委邀请北京体校返乡学生吴雷红传授第七套广播体操。妇女节举行“家庭运动会”,21个家庭组队参赛,每组由子(女)和父、母三人组成,比赛项目设接力跑、跳高(远)、投铅(垒)球三项,比赛过程频频出现夫、妻、子女协调、互补、合作,生动有趣的场面。同年,还先后举行城关职工篮球赛、教职工篮球赛、“税务杯”职工排球赛、“拼搏杯”拔河赛等。
  1992年,德化县贯彻国家体委《关于结合贯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通知》,提倡周末体育、家庭体育,鼓励晨练、晚练健身活动。是年,城关举办第二届职工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球类、棋类、田径和射击四大类、32个项目。县直7个系统、7个单位和4个乡(镇)共18支代表队参赛,破县纪录3人次。同年,还先后开展夏季纳凉家庭运动会、冬季趣味运动会,以及“五四”火炬接力赛、“新春杯”足球赛等体育竞赛30场(项)次,参赛人数2000多人。
  1993年,德化县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每人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人每天进行一次体质测定)工程,德化三中、德化宾馆、南埕镇、浔中老体协被确定为普及群众体育试点单位。棋牌、滑冰、游泳、保龄球及健身房锻炼逐渐成为许多干部职工业余运动项目。
  1995年起,射击、搓球、罐球、飞镖、投圈、太极剑、太极舞、健身操、广场舞、花样旱冰和自行车慢行技巧等活动项目逐渐从比赛项目发展成群众性体育运动。是年“五一”劳动节,举行党群机关运动会,36支代表队、540名运动员参赛。至1998年,举行20多场(次)环城跑、友谊赛、邀请赛、等级赛等系列活动;分别邀请安溪、永春两县篮球代表队到德化举行篮球友谊赛。体育活动从党政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逐步向非公企业的职工、回乡人员发展。“生命在于运动”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职工体育朝着健、新、美、乐的方向发展,活跃群众生活,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1999年,县文体局聘请闽侯县南通龙舟教练到德化举办划龙舟训练班,9个单位200多人参加训练。端午节,在丁溪和浐溪交汇处至醒龙桥河段,举行德化县首届赛龙舟比赛,9支代表队,200多运动员参赛。国庆节,再次举行庆祝建国50周年龙舟赛,经激烈追逐,大卿宫、电力公司、第五中学代表队获得前三名。
  2000年,德化县实行体育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团体办体育,推进体育社会化。许志明创办绿剑武术学校,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信用合作联社、万顺捷陶瓷有限公司、福盛陶瓷有限公司、美斯特服装专卖店、有加陶瓷有限公司等单位先后举办“移动通信杯”职工拔河赛、“信合杯”职工围棋赛、“万顺捷杯”羽毛球赛,“财保杯”“国土杯”“平安杯”“黄金杯”“福盛杯”“惠泉消防杯”篮球赛,“新华杯”“健康杯”“电信杯”“建设杯”“乒协杯”“有力杯”乒乓球赛。是年,县组织体育代表队参加泉州市第五届工人运动会。
  2002年6月7日晚,在灯光球场举行第六届全民健身节启动仪式,县政协副主席吴嗣璜主持,市、县有关领导讲话,接着举行会操、中老年功夫扇、“警魂”等大型体操表演。健身节历经1个月,举行150多场竞赛,县直7个系统、18个乡(镇)共25支代表队参赛,计经系统获第一名,党群系统等3个代表队获最佳组织奖,林业等3支代表队获道德风尚奖。至2007年,每年“全民健身节”均举办“百场万人体育活动”,国税局、地税局、劳动局、财政局、教育局、国土局、电信局、建设局、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广电局、永大昌陶瓷集团公司、德化宾馆、阳山铁矿等单位相继举办“福阳杯”“龙湖杯”“人大杯”篮球赛,“若欣杯”围棋定段定级赛,“环保杯”保龄球赛和登山比赛,“矿业杯”拔河比赛及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自行车巡游、登山、冬泳、地掷球及趣味体育等各种体育竞赛1000多场次。职工体育朝着社会化、专业化和趣味性、娱乐性发展。
  2004年,福建省浔兴篮球队与俄罗斯宇航队国际男子篮球邀请赛在德化一中体育馆举行,俄罗斯宇航队胜出。
  2006年,县文体局协助承办在德化城关举行的福建省首届越野精英汽车大奖赛。
  2007年,在德化一中体育馆举办“环保杯”游泳比赛,设男、女50米、100米、200米自由泳、蛙泳、仰泳和4x50米自由泳接力等项目,县直7个代表队参赛;在园丁新村体育馆举行“三对三”篮球争霸赛,31队、124人参赛。同年,举办德化、南安两县市“移动通讯杯”冬泳比赛,58名冬泳爱好者参加。全县职工运动逐步走向室外,走向大自然,出现多层次,群众性体育运动新局面。泉州市第一届“公仆杯”篮球赛,德化县代表队获冠军。德化县连续2年获泉州市第五届、第六届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称号。
  第二节 农民体育
  1988年,各乡(镇)文化站贯彻县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利用农闲或节日开展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浔中、雷峰、水口、三班、上涌5个乡(镇)举办农民运动会,参加人数918人。
  1989年11月,德化县首届农民运动会举办,设中国象棋、拔河、负重接力、韵律操、篮球、自行车等项目。浔中、盖德、三班、雷峰、水口、国宝、赤水、春美、上涌、葛坑10支代表队144名运动员参赛,推动农民体育发展。是年始,桂阳乡洪田村村民李聪明先后2次骑自行车全国游,途经21个省市,行程33800千米。
  1991年,德化县农民体育协会(以下简称“农体协”)成立,组织纪念建党70周年百日体育活动。至1999年,先后举办迎亚运农村篮球联赛、闹元宵民间民俗文化体育踩街、“五四”火炬接力赛、春节环城跑、“迎澳门回归”体育竞赛、“八一”体育竞赛、国庆体育竞赛等赛事;组织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体育项目参加首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文化体育踩街活动。各乡(镇)、村(居)相继成立农体协,作为农村体育运动的组织机构,在农村普遍开展门球、拳功操、漫步走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2000年,德化县第七届运动会举办,参加运动会的农民运动员200多名,在田径、篮球、乒乓球等15个项目的比赛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农民体育活动逐步融入职工体育、全民体育中。
  2001年春节,举办新世纪新春文化体育活动,农体协组织农民体育运动员参加在体育场、图书馆、化工厂等地开展的舞狮表演、象棋擂台赛、足球表演赛和环城跑等体育活动。
  2002年,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农村体育代表队参加德化县全民健身节开幕式暨全县篮球比赛,浔中、上涌、龙门滩代表队分别获奖。是年元宵节,丁墘村舞狮队参加泉州市“海丝”文化节舞狮比赛,获二等奖。同年,各乡镇均开展各具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全县农村体育健身普及率26%
  2003年,农体协组织腰鼓队、舞狮队、鼓伴公婆、旱船、斗笠舞等队伍参加县全民健身节踩街活动;组织运动员参加篮球、乒乓球、象棋、武术、门球比赛。同时,选拔20名优秀运动员参加泉州市“申办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10万人登山活动。是年,县举办首期秧歌培训班,组队参加市秧歌赛,至2007年,举办秧歌培训班3期,18个乡(镇)均派员参加培训。举办首届海峡健身秧歌比赛,全县16个乡(镇)、4个社区和1个村代表队,共250人参赛;组队参加泉州市第二届秧歌比赛,获团体第三名。
  2004年9月27日,县在体育场举行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举行号鼓队、呼啦圈、太极功夫扇、秧歌舞、武术、舞狮、龙虎旗、彩旗舞等文艺表演。运动会除传统比赛项目外,新增5分钟60米抗旱提水保苗赛跑、60米3人抗洪搬沙包赛跑、60米插秧赛、100米推轮胎赛跑、原地抛掷秧苗、16×400米集体奔小康接力赛、50米挑坯等比赛项目。全县18个代表队、565名运动员参赛。浔中、龙浔、龙门滩代表队分别获得前三名,三班、大铭代表队获优秀组织奖,上涌龙虎旗队、实验小学号鼓队分别获文艺节目优秀组织奖。
  2005—2007年,县、乡(镇)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游泳等赛场都有农民体育代表队参加。农民体育方兴未艾,长盛不衰。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1988年,德化县老年人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羽毛球、门球、气排球、柔力球、太极拳(剑)、乒乓球、象棋、钓鱼等。8月,德化县老年体育协会举办第三届老年人运动会。同月,德化县信鸽协会与福鼎县老年协会联合开展德化一福鼎空距300千米幼鸽赛,归巢5羽。9月,参加福建省第四届信鸽500千米德化县一浙江三门县决赛,归巢5羽。
  1989年,县老体协引进气功、回春医疗保健操等项目,先后在儿童乐园、驾云亭、凤池街、湖前等地设立辅导站,数百老年人接受培训,运动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成为老年人日常健身运动。
  1990年,县老体协组织开展“百日百公里慢步走”活动,城关120名老年人参加,行程共27660千米。
  1991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参加第六届老年人运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开幕式上举行二十四式太极拳、气功十八式、中老年人健身操等表演。比赛项目设门球、1500米慢跑、铅球、定点跳远、定点投篮、乒乓球、象棋等6大类、22项,参赛运动员118人。是年始,县涉老部门每年均组织参加泉州市及“四县”(德化、永春、安溪、南安)门球、柔力球、乒乓球、气排球、保龄球、地掷球、棋牌等协作赛,至2007年,共2924人次参赛。县老年学校文艺班获泉州市“泰迪健身球”保健操比赛优秀奖;县老年大学获“刺桐杯”全国老年竞技麻将邀请赛团体第七名,林碧园、曾广坅分别获个人二等、三等奖。
  1992年,县老体协开展迎接中共十四大和庆祝国际老年节“双迎双庆”百日老年体育系列活动,邀请泉州市太极拳协会会长郑百年到德化传授太极拳、气功十八式,80多人接受培训;开展十队百人、200场次门球赛、百日百人慢步走、20人百场象棋赛、200人登山活动及拳功操表演等。承办第一届第三轮安溪、永春、德化门球友谊赛。
  1994年,县组织24队、442人次参加“全省千队万人拳功操大会演德化专场”活动,推行“一人一锻炼”运动。此后,扑克、太极拳、桥牌、气排球、台球、定点投篮、飞镖和谜语竞猜等活动逐渐成为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城关两镇及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日常化、制度化的体育项目,并逐步深入基层,推向社会。退休干部郑振耀在驾云亭主动担任太极拳义务教练,每天有几十人接受太极拳、剑、扇培训,至2007年,参加者累计数百人。
  1999年,全县18个乡(镇)、156个村(社区)均建立“老体协”,会员13198人,占老年人口总数45%。县老体协先后成立钓鱼俱乐部、木兰拳俱乐部、太极柔力球俱乐部等。同年,县老体协组织门球、气排球、乒乓球、泰迪球、太极拳(剑)、钓鱼和中国象棋等项目运动员74人,组成德化县老年体育代表团参加泉州市第五届老年运动会。
  2000年,德化城关晨练点逐渐增加,体育场、驾云亭、唐寨山以及许多社区室外广场成为太极拳、太极剑,歌舞操的日常活动场所。全县有34队百人门球、14队千人气排球,以及人多面广的钓鱼群体。同时,增加泰迪球、气功、健身操(舞)、地掷球、投圈等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至2003年,承办泉州市第八届老年人钓鱼比赛、泉州市第十届“晖德杯”柔力球赛、泉州市“第八届老年健身节”。
  2004年,县第十五届老年人运动会召开,参赛人数1200余人,年龄最高92岁。
  2005年10月,县老体协组队110人参加泉州市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的门球、乒乓球、气排球、柔力球、棋牌、太极拳、激灵圈、秧歌等项目比赛。罗美瑜获女子中国象棋个人第一名,赖清晨获男子乒乓球第一名,林永章获男子中国象棋第一名。
  2006年起,连续2年开展“庆元宵”老年人健步走活动,18个村(社区)、5480人组队参加活动。
  2007年1月,泉州市老体协在德化召开九县(市)“村级老体协工作座谈会”,推动老年体育的发展。至年底,举办“迎奥运、庆元宵”健步走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07德化县首届‘中脉英雄杯’老年门球赛”,16个村(社区)、3100人参加健步走;10支代表队、70多人参加门球赛,经三天角逐,凤池代表队获第一名,兴南社区第二名,浔中村第三名。
  第四节 民间传统体育
  一、舞龙
  舞龙始于明朝,延续至今。龙的长度不一,最长70多节,50多米。表演形式有“巨龙滚”“乘风破浪”“跳龙门”“哪吒闹海”等,龙头会喷射出五彩缤纷的焰火。1993年,德化县酒厂女子舞龙队、宝美村舞龙队在首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的踩街活动中表演,吸引众多观众。此后,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宝美村舞龙队在城关的大街小巷、工厂、居民区表演节目。至2007年,水口镇淳湖村、杨梅乡等的“板凳龙”“灯火龙”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传承,经常在城乡举行表演活动。
  二、舞狮
  历史上,浔中、龙浔、盖德、三班、雷峰、赤水、南埕、水口、葛坑等乡村,在传统节日、喜庆活动中都有舞狮活动。舞狮表演形式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套路有出洞、伸腰、刷洗、喂食、单狮跳跃、双狮抢球等;武狮套路有闹阵、武术表演、轮番打斗等。1988年后,在传承基础上又有所发展。1990年,颜瑞麟从.南引进以技巧活动为主的北狮,组织一些青少年在业余时间学习,深受群众喜爱。1995年始,先后组建城关寨头舞狮队和盖德凤山舞狮队,在城关和乡村一些喜庆和民俗节日活动中,南、北狮同台表演。2003年春节期间,浔中镇狮队表演过桥“走栏杆”“观桥洞”等惊险技艺。至2007年,舞狮活动长盛不衰。
  三、踩高跷
  踩高跷早期出现在旧戏班子里。1945年,凤林慈儿院学生组织高跷队,挑着灯参加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游行。后,丁境村组织高跷队参加踩街。20世纪90年代始至2007年,高跷舞队伍经常参加城关大型文艺活动。
  四、爬杆(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或乡村在操场或房前屋后立杆,或在树枝或吊架悬杆(绳),练习者凭双手臂力(也有手脚并用)使身体沿杆而上,锻炼臂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比赛,或比升降速度,或比升降次数。至2007年,仍然有部分学校坚持该项目训练。
  五、比力气
  德化县历史上常见的比力气项目有扳手臂、顶手尾、顶脐、摔跤、提义勇石等。1988—2007年,在民间仍然可见扳手臂、顶手尾等活动。
  六、捉迷藏
  1988—2007年,德化县少年儿童继续传承少儿游戏——捉迷藏。或一人用布把双眼蒙起来,其他人藏在他身边,不让抓到,被抓住者替换角色,游戏继续;或圈定游戏活动范围,参加游戏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藏,一部分找。躲藏者全部被抓,抓方获胜,然后双方转换角色,游戏继续。
  七、掷球着人
  德化县很早就有少儿游戏——掷球着人,1988—2007年,少数社区或学校仍然保留这个传统活动项目。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两个阵营,用小皮球作武器,执球者用球攻击对方,被击中者视为战死,被淘汰。每个人都要争取拾到落地后的小皮球,并主动攻击对方,直至对方全被击中为胜。
  八、捉鱼尾
  1988—2007年,德化城镇或乡村都流传有捉鱼尾或老鹰捉小鸡的少儿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一人扮演捉鱼者(老鹰),其余排成一路纵队,后者拉着前者的衣服成为一条“长鱼”(鸡群),排前者为“鱼头”(母鸡),末尾者为“鱼尾”(小鸡),“鱼头”(母鸡)千方百计阻挡捉鱼者(老鹰)抓鱼尾(小鸡),捉鱼者(老鹰)以捉到“鱼尾”(小鸡)为胜。
  九、跳橡皮筋
  20世纪60年代传入跳橡皮筋,用1条弹性橡皮筋,两头由2人牵拉,跳法有单人跳或多人跳,动作分跳、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等花样,为女少年儿童所喜爱。80年代后,逐渐衰退。至2007年,在部分学校或公共场所仍然有少数少年儿童在活动。
  十、剪子棋
  德化很早以前就从外传入剪子棋体育活动项目,至2007年仍然可以发现有人在活动。棋盘由正方形的三边及2条对角线构成(如右图)。2人对弈,红黑双方各2子,布于两侧(如右图,上为红,下为黑),轮流走子,一次一步,首步不能下困步,围困对方为胜。
  除以上项目外,还有独脚撞、投掷石头、漂击水花、打螺转弹珠、翻花绳、滚铁环、弹弓等。20世纪80年代后,下直、兽棋、母子棋、拾铎等体育游戏逐渐衰退。而电子竞技开始兴起,玩坦克、超级玛丽、魂斗罗、俄罗斯方块等,吸引不少年轻人废寝忘食。至2007年,电子竞技此起彼伏,传统游戏偶尔“春风吹又生”。
  第二章 学校体育
  第一节 体育教学
  1988年,德化县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小学每周设2节体育课,每天安排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各1次,课外活动1节。同时,根据全县中小学体育师资不足的情况(小学专任体育教师只有4人,体育课主要由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兼任;中学专任体育教师13人),吸收27名高考落榜生,由县体委组织为期10天的培训,充实体育教师队伍。此后,中学和城关规模较大的小学逐步配备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实行班级授课制,内容由田径、体操、球类和武术四大类组成。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从学生兴趣的游戏入手,培养基本体育运动技能;同时培养体育锻炼意识。低年级以跑、跳、投为主,中年级逐步增加田径项目,高年级开始学习球类。中学体育课开始注重理论和运动技能训练结合,理论课包括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科学锻炼方法、生理卫生知识和安全知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强技术技能和素质训练。幼儿园体育活动以健身操为主配合律动早操、舞蹈、歌表演、游戏和列队训练。小班下学期开始,每周设1节以游戏为主的体育课,每天组织1小时户外体育活动,接受阳光、空气、水“三浴”锻炼。
  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运动成绩为基础的传统体育课教学,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开展以激活学生运动兴趣为出发点,发展个性为基础,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的教学研究。
  1993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以30分计分标准计入文考总分,促进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
  1997年,实施《福建省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常规》,逐步规范体育课教学。
  2002年,德化一中增设游泳课。
  2003年,全县实施课程改革实验,体育教学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教师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教学。
  2004年,实施福建省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每周3节课,增加健康教育内容。体育成绩考核围绕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和表现等方面评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
  至2007年,体育教学总体上向个性化和规范化发展,但部分学校或班级,体育课被语文、数学等学科占用,排课不上课“放羊式”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节 体育达标锻炼
  1988年,中小学试行国家教委颁发的《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举行中小学运动会和“雏鹰起飞”田径通信赛,鼓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达标锻炼,全县中小学生达标人数13345人,其中中学6313人,小学7032人,适龄儿童达标率28.44%。建立德化一中和实验小学2个传统田径项目训练基地,参加训练学生120人。
  1989年,各中小学施行“两课两操三活动”(每周2节体育课、3节活动课、每天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推广中小学韵律操,开展全县中小学韵律操比赛,550人参赛。举办第五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破县记录12项。
  1990年,加强中小学生“达标”锻炼,全县适龄学生27829人,达标13277人,达标率47.71%。先后举行田径达标赛、对抗赛和中学生乒乓球赛。实验小学、城关职业中学、浔中中学、德化二中分别被省市评为实施“达标”先进单位,实验小学获泉州市第七届儿童广播韵律操评比二等奖。体育教师林良基被评为全国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工作者。
  1991年起,加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力度,每年均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并先后举办中国象棋选拔赛、广播体操比赛和“雏鹰起飞”田径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1992年,举行第六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分小学、初中、高中组,设62个比赛项目,参赛运动员近400名。
  1993年,德化一中举办首届趣味运动会,设双人缠脚20米赛跑、乒乓球拍托乒乓球20米赛跑、穿带投篮和综合项目,赛场妙趣横生。
  1995年,县表彰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锻标”)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推动“锻标”的开展,全县执行“锻标”的学校达92.44%,学生参加率90.28%,达标率96.55%,是1990年的2倍。
  1998年,按全民健身要求,体育锻炼逐步纳入发展个性的轨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锻炼项目进行训练,体育训练出现多元化。
  2000年,第三实验小学和浔中学区浔北分校分别成立县柔道、摔跤运动队和跆拳道运动队,开展柔道、摔跤、跆拳道训练。
  2003年,各中小学结合校运会举办体育节、体育周活动,丁溪小学体育节开展“赶猪”“套圈—踩砖—过河”“两人三足跳”“火里逃生”等别开生面的比赛。
  2007年,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贯彻国家主席胡锦涛“增进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的批示精神,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举办第一届“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是年,举办县城区中小学生“迎奥运、阳光田径运动会”,比赛分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比赛项目设赛跑、跨栏、接力、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垒球)等,参赛代表队11支,运动员237名。
  第三章 竞技体育
  第一节 举办综合性运动会
  1988年,举办全县综合性运动会18场次,打破县记录20人次。至1999年,举办全县综合性运动会共127场次,破县纪录193项(含省纪录6项,市纪录8项)。
  2000年10月1日,德化县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举行,开幕式后文艺踩街设“金秋十月”“腾飞的瓷都”“欢腾盛世”“奔向新世纪”4个篇章,由13个大型表演节目组成,1500多人参加。运动会设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中国象棋、围棋、拔河等10个比赛项目。县直各系统、党群、政府、计经、文教、政法、金融,农业、林业以及18个乡(镇)均组队参加,破县纪录9人次。
  是年后,各中学、规模较大的小学纷纷独立举办运动会,各专业体育协会举办专项体育竞赛,全县性运动会逐渐被取代。
  2005年7月8日,德化县第八届运动会拉开序幕,开幕式由副县长吴志伟主持,县长李辉跃致辞。比赛项目与第七届相同,县直各系统、国投公司、阳山铁矿、龙门滩管理处以及18个乡(镇)、2000多名运动员参赛,破县纪录18项、56人次。文教系统获系统组团体总分第一名,计经和政府综合系统分别获得二、三名;龙浔镇获乡(镇)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浔中、国宝分别获得二、三名。党群、文教、计经、上涌镇、龙门滩镇代表队获组织奖,政府综合、农业、汤头乡、美湖乡、南埕镇代表队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六中,八中、三中、五中,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浔中中心小学分别获开幕式表演一、二、三等奖,县老年大学、县老体协获特别优秀奖。
  2000—2007年,8年间举办全县综合性运动会14次,破县纪录196项(含省、市赛)。
  第二节 参加泉州市体育竞赛
  1995年,县代表队参加泉州市第五届运动会,获1枚门球银牌,2枚田径铜牌和枚拳击铜牌。
  1997年,县代表队参加泉州市田径运动会,男子成年组800米和1500米分别获铜牌;参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单项3金1银1铜;破县纪录1项,1项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
  1999年,县代表队参加泉州市少年田径锦标赛,男、女团体分别获总分第三名,2名运动员分别获男子14岁组和15岁组综合素质第一名。
  至2007年,参加泉州市第六、七、八届运动会,共获12金、20银、44铜,其中1999年获1500米和5000米第一名;2003年女子标枪、铁饼第一名,女子铁饼、标枪和男子甲组400米跨栏破县纪录,男子乙组4X400米接力破县少乙组纪录,女子400米、1500米和400米跨栏及4X100米接力破县女子少乙组纪录,女子标枪破市纪录;2007年,获摔跤团体第一名、女子摔跤35公斤级、45公斤级、50公斤级、55公斤级、男子50公斤级第一名,柔道女子48公斤级第一名;田径获1金、5银、12铜,其中女子三级跳远、跳远创县最高纪录,女子400米和400米跨栏破县女子纪录,男子4×400米接力破县男子甲组纪录,女子甲组和乙组4X400米接力分别破县女子甲组、乙组纪录,男子乙组铅球、标枪分别破县纪录,女子儿童组跳远和三级跳远分别破县女子儿童组纪录。5项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
  同时,参加两届泉州市田径运动会,获2金、5铜,其中100米和400米分别获第一名。参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7届,获单项16金、17银、37铜,破县纪录33项,47项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其中2005年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06年获初中团体总分第二名、高中团体总分第三名;2007年获初中团体总分第二名、高中团体总分第四名。参加泉州市少年田径锦标赛7届,获30金、42银、42铜,其中获第一名的有:男子14岁组800米3次,15岁组跳远2次、13岁组三级跳远、800米、1500米、100米跨栏,14岁组1500米、跳远、三级跳远,15岁组三级跳远、800米、1500米,16岁组跳远、100米及17岁组三级跳远各1次,女子12岁组400米和15岁组跳远各2次,获女子12岁组200米、800米,14岁组跳远,16岁组跳远,18岁组800米各1次;破县纪录5项,27项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参加泉州市柔道、摔跤锦标赛,获男子摔跤团体第一名,柔道团体第三名;女子柔道、摔跤分别获团体第二名,女子摔跤55公斤级、柔道35公斤级、柔道44公斤级、52公斤级、63公斤级和男子摔跤50公斤级、65公斤级、柔道60公斤级、66公斤级分别获第一名。
  第三节 参加全省性比赛
  1988年,4人参加省运动会,打破省纪录6项,获第一名10人次。至1997年参加省运动会及锦标赛62人次。获20金、6银、8铜。1998年后,参加入数递增。至2007年,共72人参赛,获9金、21银、27铜,奖牌总数57块。
  第四节 参加全国性比赛
  1988年,全国秋季竞走比赛在江西举行,德化选手吴金镇获1万米第三名和2万米第十二名,黄丽珠分别获5000米和1万米第四名,张振凯分别获5000米和1万米第十九名和第二十名。
  1997年,德化运动员叶建平参加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获400米第二名、三项全能第三名。
  2003年,德化运动员林德强参加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获综合素质第四名、400米第十二名。
  第五节 体育人才培养
  一、运动员培养
  1988年,德化县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以下简称县少体校)设校长1人,有教练4人,职工1人。面向全县小学招生,采取自愿报名,学校推荐的办法,经教练考核择优录取21人,开设田径、篮球、竞走等训练项目。至1992年,县少体校输送省体校竞走女运动员3人,市体校田径班2人。
  1993年,县少体校增设跳高重点班和中长跑普通班。1996年起,少体校面向农村学校招收学生,所招收的小学生安排在第一实小、第二实小(原城关小学),中学生安排在一中、三中、五中就学。少体校学生参加全日制学校上课,课余时间和寒暑假集中训练。1999年,增设武术训练班,在龙浔中心小学建立训练基地,少体校派教练员驻校指导训练。
  21世纪后,政府进一步重视体育人才培养,少体校编制增加,经费实行全额拨款。增设六中和八中2个武术训练基地。2006年,增设柔道、摔跤班和跆拳道班,在浔北分校、第五中学建立跆拳道训练基地;在第三实小(原丁溪小学)、三中建立柔道、摔跤训练基地,配专职教练各1人。实施“体教结合、教练下项目、项目进学校、学校建基地”办班模式。
  至2007年,输送省体工队5人,市体工队8人,省、市体校40余人。培养出国家二级运动员50余人。输送大中专学生50余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25人、大专10人、中专10余人。少体校被评为县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德化县参加市第八届运动会先进集体;第三实小被泉州市确定为柔道、摔跤训练基地;摔柔班和跆拳道班被市体育局评为业余训练先进集体。
  二、裁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
  1988年,全县有田径裁判员14人,其中国家二级裁判4人,三级裁判10人。
  1991年起,加强裁判员培养工作。至1997年,全县裁判员总数42人,是1988年的3倍。其中国家一级裁判员3人,二级裁判员22人,三级裁判员17人。1999年,全县裁判员增加到51人,增长21.43%。
  2004年,组织人员参加泉州市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学习,经考核获得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17人。
  2007年,全县裁判员总数71人,其中国家一级裁判员4人,二级裁判员27人,三级裁判员40人。
  附:运动员选介
  吴金镇1968年出生,龙门滩镇朱地村人。1988年,全国秋季竞走比赛获1万米第三名和2万米第十二名。
  黄丽珠1970年4月出生,水口镇榜上村人。1988年,全国秋季竞走比赛获5000米和1万米第四名。
  叶建平1997年,参加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获400米第二名,三项全能第三名。
  林德强2003年,参加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获综合素质第四名。
  苏丽银1970年出生,龙浔镇宝美村人。1985年参加全国首届青少年运动会水上运动比赛,获“四人单桨有舵手”赛艇第三名,并被评为全国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精神文明运动员。
  第四章 公共体育设施与体育彩票
  第一节 公共体育设施
  一、城关体育设施
  体育场 1988年,体育场面积1.74万平方米,设有400米跑道、沙坑、计时台。体育场西北角建有灯光球场,面积1200平方米,1600个席位。1997年,投资150万元,拆除体育场东南侧邱厝、影剧院围墙、公厕及北侧围墙,改造成400米煤渣标准跑道的田径训练场,面积1.78万平方米。
  少体校 1988年,人民体育场西侧建有四层砖混结构体委大楼一幢,建筑面积768平方米,第一、二层为县少体校校舍。
  园丁社区体育馆 2002年,投资60万元,在园丁社区建钢架结构体育馆,用地1682平方米,建筑面积923平方米,场地面积854平方米,配置钢结构篮球架及羽毛球、门球、地掷球设施,设观众席3排。
  飞达体育馆 2004年,德化一中建“飞达”体育馆,2层,框架结构,占地面积7136平方米,建筑面积5201平方米。一层设50x35米8泳道游泳馆,二层设800个观众座位的篮球馆和健身房、乒乓球室,并配有体育器材和语音设备。总投资1157.05万元,其中港胞颜禧强、颜宝铃夫妇捐资200万元人民币。
  二、中小学体育设施
  1988年,全县各中小学普遍建有篮球场、沙坑、爬杆,其中德化一中有3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和羽毛球场。实验小学、三班中学分别有200米、3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
  1994年始,实施“十配套”工程,全县25所中小学体育场建筑面积均达标。至1999年,投入300万元建标准化运动场18个,中学体育场馆建筑面积达标校4所,体育器材配备达标校11所;小学体育场馆建筑面积达标校50所,体育器材配备达标校45所。
  20世纪90年代末,为适应“大城关”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小学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全县小学由1998年的198所减至2003年的82所。是年,全县中学体育运动场面积共13.17万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14.37万平方米。
  2006年,在第三实验小学(时丁溪小学)增设面积344.5平方米的柔道、摔跤训练馆,配置海绵垫105块,体能训练器1套。
  2007年,全县运动场面积25.46万平方米,其中职业学校8000平方米,中学13.30万平方米,运动场建筑面积达标校14所,体育器材达标校18所;小学体育运动场11.37万平方米,达标校18所,体育器材达标校26所。在浔中中心小学浔北分校(时富东分校)增设面积220平方米的跆拳道训练馆,配置拳套、护具等专用器具60套。
  三、乡村体育设施
  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村(居)因陋就简,利用旧祠堂、小学、村部等作为体育活动场所。
  1993年,全县有老年人活动室96间,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1996年,全县新建老年活动室17个,面积387平方米。
  1999年,全县有45个村(居)新建、改建、修缮老年活动室,面积共3700平方米。
  2002年,县投资10多万元,帮助乡(镇)建文体活动室和门球场各3个。2004年,全县新建老年活动室69个,室外地掷球场7个,门球场7个,气排球场3个,新设置全民健身点8个。
  2006年5月,宝美村投资300万元,创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设门球、气排球、柔力球、篮球和健身厅、娱乐厅、棋牌室。
  2007年,全县18个乡(镇)老年活动中心,建筑面积共5427平方米,室外面积近2万平方米;村(居)活动室199个,其中有独立产权19个、祠堂16个、依托公房143个,其他21个。总面积2.085万平方米。
  四、其他体育设施
  旱冰场 1989年,郑德建投资50万元,在凤池街创建全县首个室内旱冰场,每人次收费5元。2006年,迁至世纪城,收费标准每人次10元。
  保龄球馆 1990年,郑德建和德鑫酒店投资500万元,在凤池街原旱冰场创建保龄球馆,每人次收费50元。1994年停业。
  舞狮队 1995年,寨头舞狮队和凤山舞狮队先后成立,在一些喜庆和民俗节日进行表演,每场次收费200元。
  游泳池 1995年,陈怡仲投资150万元,在城后创建游泳池,每人次收费5元。至2004年,自来水厂游泳池、清流游泳池和德化一中游泳馆先后创办,收费标准每人次15元~20元。
  武术学校 1996年,许志明创办绿剑武术学校,主要招收小学毕业生中的武术爱好者,学校在完成初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体育课和课余时间进行武术训练。
  水上乐园 1999年,曾昭椿等人投资10万元,在福尧图书馆前河岸建码头,创办水上乐园,购置龙舟3条,冲锋舟2条,鸳鸯船4条,木船10条。2001年,船被洪水冲走,歇业。
  台球室 20世纪末,在兴南街供销大厦底层创建土耳其台球室,配置台球桌10张、乒乓球桌2张。后来,三角街、农械厂等地相继创建台球室。
  棋牌室 2000年,赖玉生投资25万元,创办方舟休闲厅,设棋牌桌25张,配置扑克、麻将、飞行棋、象棋、跳棋等牌具。尔后,兴南社区乐活休闲厅、富东街天桥下休闲厅相继开办。每人次收费5元~10元。
  健身房 2002年,在龙门滩大厦2楼创建健身房,面积500平方米,配置跑步机等健身器。每人每小时收费20元。
  第二节 体育彩票
  1994年,刘素珠在工会酒家开办首家体育彩票店。至2007年,全县有体育彩票店14家,其中城关13家,三班镇1家。彩票类型有数字彩(排列3、排列5、七星彩);乐透彩(36选7、31选7、22选5、超级大乐透);即乐彩(11选5);竞彩(竞彩足球、竞彩篮球)和顶呱刮即开票等。
  第五章 机构与管理
  第一节 机构
  1988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县体委)设主任1人。1994年,教练增加3人。1996年9月,县体委撤销,与文化局联合组建德化县文化体育局(以下简称“文体局”),设体育股,辖少体校,1名副局长分管体育工作。负责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制订全县体育竞赛计划和竞赛规程,组织召开全县运动会,组织运动员参加省、市、县级各项比赛活动,指导体育训练,向省、市运动队和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至2007年,机构设置不变。
  第二节 体制改革
  1993年后,执行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从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发,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办体育。推进体育与经济贸易、文化、科技、旅游相结合,福利型体育向经营型转变,改变由政府独家办体育的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逐步形成政府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办与分散办相结合的格局。
  1995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县体委实行政事分开,逐步建立体育协会制。至2007年,县成立乒乓球、足球、篮球、冬泳、信鸽、自行车等协会,日常体育运动、单项体育竞赛等事务性工作由协会主持,促使协会责、权、利统一,形成以协会为主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
  第三节 管理
  1988年,县体委负责全县体育场所建设与维护、体育竞赛活动安排和筹备、体育人才培养、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每年制定体育工作要点、活动计划和重大节日文体活动日程表。
  1993年,县体委加大执行《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力度,组建项目(或系统、单位)体育协会,以协会为平台,开展业余、分散、小型、多样,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体育活动。
  1996年,县文体局实行政事分开,加强宏观调控,重点负责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制定颁布全县体育竞赛计划和竞赛规程,召开全县运动会,承办上级下达在县举行的比赛,组织运动员参加省、市、县各项比赛活动。
  2002年,实施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为中心,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方针,文体局发挥对体育工作“领导、监督、协调”作用,激发体育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扩大商业性、娱乐性、表演性体育比赛。表彰比赛获胜或受奖单位。
  2003—2007年,加强体育协会工作指导,组织田径裁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上级培训;加强全民健身路径点管理和维护,多渠道筹措资金,创建全民健身示范点、活动点。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