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博图书报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53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博图书报刊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6
页码: 932-937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文博、图书、报刊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文物、陈列展览、学术研究与交流、藏书、借阅、出版、发行等。
关键词: 文博 图书 报刊 德化县

内容

第一节 文博
  一、文物
  1988年4月,国务院颁布屈斗宫德化窑址提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文管办”)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到浔中、三班、盖德3个乡(镇),25处宋至明代的古瓷窑进行复查,新发现宋元窑址5处,民国时期窑址1处。5月,县政府公布第四批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至此,全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保存有古瓷窑址229处,古城址1处,古寨堡150处,古冶炼遗址13处,古墓葬12处,古建筑41处,摩崖石刻74处,古碑刻、岩画、石刻造像12处,墓志铭8方;近现代寺宇7处,教堂14处,塔、桥2处;革命活动旧址2处,烈士墓10处;文管会收藏有陶瓷文物413件(其中二级8件,三级405件),古钱币和民国纪念币29种、192枚,古钟1口;灵鹫岩收藏有古钟2口。
  1989年,开展全县性文物普查,新发现赤水永嘉明末建的古寨堡1座、古井1口;发现宋代的边鼓垄窑、民国期间的程田寺格窑;以及长基、瑞坂宋代墓葬7处,诗敦清代墓葬1处;石儒清代墓葬1处、古钟1口、清墓志铭5块、清釉下彩青花大碗1块。是年3月,县陶瓷博物馆成立,文管办收藏的文物转交博物馆收藏。
  1990年,撤销邓启元故居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在塔雁街水巷出土清雍正年间重建云龙桥碑记一块;崇福宫、忠义庙发现崇奉妈祖神像遗迹,通济宫发现妈祖及圣父、千里眼、顺风耳塑像,水口镇村场村水尾宫发现一尊古代妈祖神像。
  1991年11月9日,县政府公布第五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柱峰岩(含水尾宫)、通济宫(又名道仕宫、道台宫)、圣天宫、宏祠宫、福德宫、统军庙、华山宫、英显庙、济虹桥、湾桥、缨溪宫、昭灵宫、巡检寨碑及龙兴宫、大白岩15处。
  同年,县陶瓷博物馆接收省文化厅拨赠玉器45件、漆金木雕20件。
  1992年,浔中镇宝美村发现宋代古井1口;赤水镇铭爱村发现明代书法家张瑞图题刻的楹联1副。
  1993年,县档案馆接收中央领导人有关第一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题词20幅;陶瓷博物馆接收省博物馆还拨原屈斗宫古瓷103件,接收杭州、仙游、台北、惠安等赠送的天目碗、樟木雕、镀金挂盘、银质挂盘、小石狮、影雕和德化产瓷萧等文物礼品,接收县陶瓷公司古陶瓷889件。同时,征集民间古陶瓷84件、德化首届国际陶瓷节期间陶瓷厂家送展陶瓷样品1904件。
  1994年,县文管会选送部分馆藏文物到泉州,由国家文物局陶瓷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多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1995年,美湖乡洋田村墓林发现一处古窑址,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认该窑址的生产年代大致在唐至五代时期。
  1996年8月12日,县政府公布第六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林寺、祖龙宫、科荣堂、凤阳堂等4处。
  2000年,从德国斯图加特城内戈尔拍卖行购回72件“泰兴号”沉船出水的德化青花瓷。
  2001年2月,发现明代(万历庚子年)珍品五彩瓷盖罐。
  2002年,县陶瓷博物馆接收原德化瓷厂和德化第二瓷厂陈列室展品1114件和554件(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款的五彩九龙瓶一对);接收“泰兴号”沉船古瓷310件。
  2004年3—4月,发掘清至民国时期阶级窑东头杏脚窑。
  2007年9月,县陶瓷博物馆接收晋江市赠送的邱双炯作品《白瓷塑像五百罗汉》1套;接收民间收藏协会会员向县陶瓷博物馆捐献的古陶瓷60多件,其中苏清河向县博物馆捐献明代何朝宗款观音立像1件,邱双炯现代彩色十八罗汉一套,苏玉峰紫砂十八罗汉1套,许回成何朝宗款作品《文昌帝君塑像》《明代白釉螭龙壶》《明代白釉螭龙瓶》《明代白釉琮式瓶》《苏蕴玉款坐莲观音》各1件;收购晖龙陶瓷有限公司瓷器51件;收购其他古陶瓷52件。
  同年10月,省考察队和泉州市博物馆在德化三班镇寮田尖山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发现窑炉断面1处,经福建省文物部门复查,认为是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窑址。
  至2007年年底,全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44个分布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文物保护点168处。县陶瓷博物馆收藏陶瓷类文物8000余件,其中一级品10件,二级品5件,三级品408件。
  二、陈列展览
  1993年,县陶瓷博物馆设固定展厅3个,面积800平方米,陈列有陶瓷器3385件,玉器45件,漆金木刻20件。坚持长期对外开放。
  2001年起,举办一至三届“福建省德化县民间收藏展”。
  2006年,举办“首届德化县古陶瓷收藏大展”“林建全瓷塑作品展”“郑晨钟书画作品展”。
  2007年,县陶瓷博物馆一楼设“德化陶瓷史话”陈列馆,分为宋元瓷器、明代白瓷、清代青花和“瓷国明珠、百花齐放”等7个单元,陈列新石器时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类文物8000余件。是年,举办“德化县职工创新获奖作品暨民间古陶瓷精品展”。
  三、学术研究与交流
  1989年,县陶瓷博物馆成为中国古陶瓷学会成员单位。县陶瓷博物馆不断收集陶瓷生产工艺、窑炉结构、烧制技术、器物造型、釉色品种、产品外销和科学鉴定等方面资料,为专家学者研究陶瓷搭建平台。翌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福建省博物馆编《德化窑》;何朝宗款渡海观音入选由梁白泉主编的《国宝大观》;德化建白瓷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巧夺天工——中外工艺艺术鉴赏》。
  1991年12月,县陶瓷博物馆馆长徐本章应邀在福州会见日本古陶瓷专家森木朝子等人,就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有关德化窑资料进行鉴定,双方进行了文化交流。
  1993年,举办“中国古陶瓷学会1993年年会暨德化瓷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五国与中国北京、上海、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台湾等地106名专家学者、60多篇论文在会上交流。会议发行华星出版社出版,徐本章主编的《德化瓷研究文集》和徐本章、叶文程著《德化瓷史与德化窑》及其他论文64篇,多角度评价德化陶瓷文化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后,还承办全国古陶瓷协会第二次委员会会议,
  同年,在德化陶瓷博物馆举行福建省陶瓷创新大奖赛,全省26个单位、379件作品参赛,参赛作品为日用瓷和工艺陈设瓷2类,从材料、技术、立意、造型和艺术效果等方面综合评比。德化县参赛作品50件获奖,其中柯宏荣的瓷雕《乞仙化缘》获特等奖,陈桂玉的《骑犼观音》、陈德卿的《达摩》获一等奖,陈桂玉的《琵琶女》、周雅各的《坐石拐仙》获二等奖,还有15件作品获三等奖,30件作品获鼓励奖。
  1995年,县陶瓷博物馆接待故宫博物院办公室副主任王亚新、文物保护专家曹静楼,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何翠媚,华侨大学外籍学者、美国西雅图博物馆馆长倪蜜、博士生裴珍妮,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局长林长鑫、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郭勤逊,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馆长柯玫瑰、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范黛华、N·伍德,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石吉及美国俄亥俄州赖特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袁清等人到馆进行有关古陶瓷的学术研究。同年,馆长陈建中应英国东方陶瓷协会的邀请前往伦敦进行为期10天的讲学活动。
  1996年,德化3篇论文分别在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暨学术讨论会、福建陶瓷与宗教文化国际学术座谈会、闽南陶瓷工作年会暨闽南陶瓷史研究学术讨论会上交流。
  至2007年,在福建省博物院举行历时一个月的“历史的对话——德化古今陶瓷艺术展”,在上海旅游文化商城举办“邱双炯作品——高兴弥勒展览”;组织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和旅游品类评比活动;为《人民日报》《中国社会报》《科技日报》《中国消费者报》和香港《文汇报》及省、市电视台和电视系列片《大潮拍岸》摄制组提供有关材料和拍摄素材;协助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栏目摄制组到德化拍摄6集德化瓷专题片。其间,德化还接待全国人大常委会、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国军事科学院、国家博物院、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文联,以及中共福建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检察院、省法院等领导到德化陶瓷博物馆参观指导27批次;接待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士、新加坡、日本、加拿大、韩国、菲律宾、吉尔吉斯斯坦等10多个国家、24批国际友人参观考察;接待国家、省、市、自治区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100多批到博物馆参观考察,并进行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四、著述出版
  1990年,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福建省博物馆编纂的《德化窑》。1993年,华星出版社出版徐本章、叶文程等编著的《德化瓷研究文集》《德化瓷史与德化窑》。至1998年,德化瓷塑入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我中华、爱我福建》,德化瓷、德化瓷雕词条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及部分文物研究资料和藏品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分类全集》。1999—2007年,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陈建中主编的《德化民窑青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郭少青、林睦柱主编的《瑶台陶渊》,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叶文程、陈建中编著的《德化窑瓷鉴定与鉴赏》,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黄春淮、郑金勤编著的《德化青花五彩瓷全书》《中国白·德化白瓷鉴赏》,吴龙清译,(英)唐.纳利著《中国白福建德化瓷》,陈明良编著的《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海潮出版社出版德化县政府编《中国瓷都·德化陶瓷艺术精品(一)》,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中国白艺术发展基金会编《陈仁海让中国白说话》,海风出版社出版德化县政府编《中国瓷都德化出口工艺陶瓷集锦(1)》及《中国瓷都·德化——首届福建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和旅游品类评比获奖作品集》;《泉州文博·德化专辑》《德化窑研究文集》《德化陶瓷历史人物》《福建文博德化专辑》《德化窑标本大系》《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先后编印出版。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5年,德化县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全县18个乡(镇)相继成立非遗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
  2006年,全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戏曲音乐、道场音乐、鼓乐等民间民俗文化,整理出刻纸、纸狮、纸龙、三通鼓、山歌、南音、舞狮、婚俗、摆大龟、敬窑神、陶瓷烧制技艺等11项县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陶瓷烧制技艺、山歌、三通鼓、舞狮、纸狮等5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山歌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陶瓷烧制技艺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政府有关部门确认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陶瓷烧制技艺项目传承人,其中市级有苏清河、柯宏荣、苏玉峰、邱双炯、杨剑民、许瑞峰;省级有苏清河、柯宏荣、苏玉峰。2007年,初步完成德化县18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成果汇编。是年,苏清河入选国家级德化瓷烧制技艺主要代表性传承人。
  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德化瓷烧制技艺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元,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唐后期,德化编纂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宋代,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各式青瓷、青白瓷、白瓷及少量黑釉瓷。元代,德化开始建造“鸡笼窑”,陶瓷烧制由还原烧成技术发展为氧化烧成技术,产品质地莹润、如脂似玉。明末清初,德化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泰兴号”沉船上发现的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进一步证明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已达到全盛时期。
  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成为一种陶瓷艺术品种。到明代,何朝宗制作出“瓷质温润细腻、晶莹剔透,瓷塑精致典雅、巧夺天工”的德化瓷塑,登上了一个艺术高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珍宝”,享有世界艺术瑰宝的崇高地位。后,艺人苏学金、许友义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其作品“捏塑瓷梅花”“木兰从军”“关公”等作品先后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雕与建白瓷、高白瓷一道被誉为现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产品远销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陶瓷成为德化的支柱产业之一,瓷雕发展日新月异,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瓷都”。1993年,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德化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德化山歌
  山歌用当地方言即兴演唱,旋律以五声调式为主,歌声委婉动听,歌词押韵。在新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中,抒发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思想感情的山歌不断发展,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等。部分乡村组织山歌编唱队,唱迎客山歌、漂流山歌及歌颂平安乡镇、和谐社会、美丽乡村等山歌。主要传承人:黄正统(省级)、江淑留(市级)。
  第二节 图书
  一、藏书
  1988年,德化县图书馆藏书6103册。是年起,中小学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1993年,中学藏书91677册,职业学校藏书4599册。1994年,小学藏书177890册。1995年,县图书馆接收蔡尚思赠书200多册。2000年,全县干部、职工捐款108万元,县图书馆购置阅览桌椅等馆内设施,添置少儿类和美术类图书。2001年,全县中小学藏书105.93万册,其中,中学藏书466301册,职业学校藏书40000册,小学藏书550228册,幼儿园藏书2755册。2005年,县图书馆获评国家“二级图书馆”。2007年,县图书馆总藏书8.2万册,其中,报刊200多种近5万册,图书3万多册,有陶瓷、雕塑、美术、书法、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和地方文献、视听文献及《二十四史》《民国丛书》等。少儿阅览室有少儿图书8000多册。过刊室有历年图书馆的报刊合订本2万多册。全县学校藏书112.5万册,其中中学565971册,职业学校80000册,小学470629册,幼儿园8442册。
  二、借阅
  1988年,县图书馆发放借书证260本,全年图书流通4010册次;中小学图书流通数以万计。1996年,赖华敏《知识经济,需要优质高效的县级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发挥乡(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2篇论文分别在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获三等奖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征文二等奖。
  2002年,县实施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知识工程”,县图书馆与各乡(镇)、社区、单位共建图书流通点十多个,将馆内图书送到社区图书室供群众借阅;中小学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图书流通量与日俱增。
  2004年,县开展“图书杯”《我与图书馆》征文活动,举办“祥晖杯”少儿读书班。8月,首次举办少儿集体参观接待日,接待少儿数百人。2006年,县图书馆与龙门滩中学、大铭中学、盖德中学建立图书流通协作关系,开展送书进校园活动。陈丰《关注农民工创新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应成为真正的“第二课堂”》分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征文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7年,德化县图书馆被省图书馆确认为“福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设立书刊宣传栏,开展“服务宣传周”活动,逐步从传统的借还服务功能向教育和信息导航功能转变。
  三、图书发行
  1988年,新华书店经营图书、年画、春联发行销售。全县农村16个基层供销社代发行中、小学课本,12个分销处和4个个体户常年代售图书,还有几十个临时性书刊摊点。同时,开始出现私营书店。1993年,中、小学课本改由教育服务公司代理发行。1998年,私营书店发展到20家。21世纪初,方舟、一凡、德信书店、安盛图书音像柜先后在兴南街供销大厦、富东街、浔东南路和浔东北路开业。一些规模小的私营书店逐渐被淘汰。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私营书店销售图书6000册,销售金额6万元。2004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新华书店加入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设德化分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增加电子出版物的销售业务。2005年,私营书店销售图书44931册,销售金额21.3万元;2007年全县私营书店8家,销售图书41884册,销售金额32万元。
  第三节 报刊
  一、出版
  1994年11月,县委机关报——《德化报》试刊,1996年3月,正式创刊,编辑室与县委报道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公制度。199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报,2001年,由旬报改为周报,2003年,更名为《瓷都德化》。至2007年,出版505期,全面报道德化县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新人新事。《瓷都德化》先后开辟“德化陶瓷文化研究”“德化瓷收藏鉴赏”“瓷坛风流”等专栏,其中《生态对经济的回报》《因特网上卖“泥巴”》《德化瓷“突围”辟新天》《大山里的奥秘——现代化绿色瓷都的崛起之路》《情系高山的“风云哨兵”》等100多篇新闻报道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特产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国家级报纸发表;还有2000多篇作品在《福建日报》《泉州晚报》等省、市级报纸发表;50多件作品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二、发行
  1988年,全县报刊由县邮电局发行,期发量4.57万份。1989年后,报刊大幅涨价,发行量下降,1997年全县报刊发行3.67万份,其中报纸2.04万份,杂志1.63万份。21世纪后,网络信息迅速发展,再次影响报刊发行。2007年,全县报刊发行2.14万份,其中报纸1.07万份,杂志1.07万份。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