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3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产管理
分类号: F427
页数: 1
页码: 734-7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的工业,工业管理中的生产管理,德化县初步形成以城关为中心,以轻工业为重点,以国有、集体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工业生产体系,陶瓷、电力、冶金、建材、机械、森工、食品等工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内容。
关键词: 德化县 工业 工业管理 生产管理

内容

1988年,德化县初步形成以城关为中心,以轻工业为重点,以国有、集体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工业生产体系,陶瓷、电力、冶金、建材、机械、森工、食品等工业都具有一定规模。全面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建立以厂长(经理)为首的生产管理系统,政府主管部门不再是企业的直接组织者和指挥者,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逐步由直接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在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推行基数招标、厂长招聘和干部选聘制、劳动组合制、计件工资制和定额工资制。实行经济效益同工资奖励挂钩,突破工资禁区,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厂矿职工代表大会积极参与讨论、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990年,开展“双增双节”活动,促进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管理由生产管理向经济管理转型。
  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1992年,工业生产实行全方位开放。县水泥厂、纸箱厂、机械厂、印刷厂、铁厂、酒厂、煤矿、碳化硅厂、德化瓷厂高档瓷分厂、县运输公司等企业实行乡镇企业管理办法,即“自主经营、自主用工、自主分配、自主使用企业留利、自主聘用管理人员”。德化瓷厂、第二瓷厂、县电力公司、林化厂、铁合金厂等企业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一大三铁”(大锅饭,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使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1993年,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6.18亿元,比上年增长59.33%,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连续三年实现无亏损企业。
  1995年,调整产品结构,开拓营销市场,生产出现好的势头,产量增加,增加产值3000万元以上,减少亏损800万元,县第二瓷厂、酒厂、水泥厂3家亏损大户实现扭亏目标,全县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1996年,贯彻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针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若干意见》,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行,生产出现良好的势头。
  1999年围绕“建设一流瓷城,实现百亿强县”的总体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实施“六三三”工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实行县领导挂钩企业责任制,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以往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和修改,重新出台《德化县关于加快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和《扶持十五家陶瓷明星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从用地、资金、税收、电价、减免金费、优化企业环境6个方面对企业实行优惠。
  2000年,县陶瓷企业扩大生产生产经营范围,发展树脂工艺、蜡烛工艺、藤草工艺、铁件工艺,陶瓷产业链延伸。
  2001年,开展“企业发展年”活动,引导企业增资扩营,企业生产发展。
  2005年,进行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引导企业规避风险,应用节能技术,应对能源价格上涨的挑战,开展劳务协作和职业技能培训,员工实际生产技能提高。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