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工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35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工业管理
分类号: F427
页数: 5
页码: 734-7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的工业管理包括机构 ,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企业选介的内容。
关键词: 德化县 工业 管理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一、德化县经济委员会
  1976年1月,德化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县经委)成立。1988年,县经委设办公室、人事宣教科、生产技术科、企业管理科。县经委是县政府工业、交通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同时行使县主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主管部门的双重职责。
  二、德化县经济贸易局
  1996年9月,德化县经济委员会、德化县计划委员会、德化县财贸委员会、德化县商业局四个机构合并组建德化县计划与经济局。2002年3月,德化县计划与经济局、德化县对外经济贸易局、德化县乡镇企业局组建德化县经济贸易局,为县政府主管全县经济贸易和企业工作的部门,规格为正科级。内设6个职能股(室):办公室、计财股、乡镇企业股(加挂陶瓷管理股牌子)、财贸股、工交股、外经外贸股。
  三、德化县乡镇企业局
  1976年2月,德化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1984年5月,更名为德化县乡镇企业管理局。1996年9月,德化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更名为德化县乡镇企业局,内设办公室、技术质量管理科、生产安全监督科、经济贸易科、陶瓷管理科。2002年3月,德化县乡镇企业局隶属新组建的德化县经济贸易局,加挂乡镇企业局牌子。
  四、德化县第二轻工业总会
  德化县第二轻工业总会是县办集体工业企业管理机构。1988年,德化县第二轻工业局辖有企业10家。1988—1996年,县第二轻工业局设办公室、生产技术股、资料科、室内装修管理科。1996年,德化县第二轻工业局更名为德化县第二轻工业总会,为正科级事业单位,设会长1名,副会长1名;内设办公室、生产技术股、资财科、室内装饰装修管理科。2001年5月,县二轻总会撤销生产技术股,成立服务指导科。2007年,县二轻总会辖有企业8家。
  第二节 生产管理
  1988年,德化县初步形成以城关为中心,以轻工业为重点,以国有、集体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工业生产体系,陶瓷、电力、冶金、建材、机械、森工、食品等工业都具有一定规模。全面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建立以厂长(经理)为首的生产管理系统,政府主管部门不再是企业的直接组织者和指挥者,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逐步由直接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在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推行基数招标、厂长招聘和干部选聘制、劳动组合制、计件工资制和定额工资制。实行经济效益同工资奖励挂钩,突破工资禁区,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厂矿职工代表大会积极参与讨论、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990年,开展“双增双节”活动,促进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管理由生产管理向经济管理转型。
  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1992年,工业生产实行全方位开放。县水泥厂、纸箱厂、机械厂、印刷厂、铁厂、酒厂、煤矿、碳化硅厂、德化瓷厂高档瓷分厂、县运输公司等企业实行乡镇企业管理办法,即“自主经营、自主用工、自主分配、自主使用企业留利、自主聘用管理人员”。德化瓷厂、第二瓷厂、县电力公司、林化厂、铁合金厂等企业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一大三铁”(大锅饭,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使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1993年,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6.18亿元,比上年增长59.33%,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连续三年实现无亏损企业。
  1995年,调整产品结构,开拓营销市场,生产出现好的势头,产量增加,增加产值3000万元以上,减少亏损800万元,县第二瓷厂、酒厂、水泥厂3家亏损大户实现扭亏目标,全县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1996年,贯彻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针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若干意见》,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行,生产出现良好的势头。
  1999年围绕“建设一流瓷城,实现百亿强县”的总体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实施“六三三”工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实行县领导挂钩企业责任制,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以往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和修改,重新出台《德化县关于加快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和《扶持十五家陶瓷明星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从用地、资金、税收、电价、减免金费、优化企业环境6个方面对企业实行优惠。
  2000年,县陶瓷企业扩大生产生产经营范围,发展树脂工艺、蜡烛工艺、藤草工艺、铁件工艺,陶瓷产业链延伸。
  2001年,开展“企业发展年”活动,引导企业增资扩营,企业生产发展。
  2005年,进行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引导企业规避风险,应用节能技术,应对能源价格上涨的挑战,开展劳务协作和职业技能培训,员工实际生产技能提高。
  第三节 质量管理
  1988年,县贯彻国家《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企业进行计量定级考核。1989年4月,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根据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设有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工作成为质量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
  1991年,县工业企业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通过开展“质量第一”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增加技改投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强化检测工作,为产品准确、及时进行质量检测创造条件。
  1993年,县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依法对生产企业、经销企业产(商)品开展质量监督管理,鼓励企业建立现代管理机制;开展质量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定期对企业产品抽样送检,监督产品生产必须符合质量要求。
  1994年,德化县开始对生产企业的产品执行标准注册登记。1998年,全县16家乡镇企业获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TQC)认证。至1999年,有11家企业制定企业标准16项,累计办理企业产品标准注册登记730家、1333个产品标准。同年11月,德化冠福陶瓷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进出口商品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该项认证的耐热瓷企业,也是德化县首家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
  至2005年,全县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7.8%;产品标准注册备案数2438项;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35家;获中国名牌产品2项(冠福餐具、茶具)、国家免检产品3项(冠福餐具、茶具、咖啡具)、福建省名牌产品2项(冠福耐热煲、华鹏日用陶瓷);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2006年,全县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确认的企业达30家。
  2007年,全县抽检企业产品质量,合格72批次,合格率92.3%88家企业产品加入全国产品质量监管网;冠福日用陶瓷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全县264家的企业标准化人员参加培训并取得上岗证书。至年底,先后有44家企业通过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1家企业通过ISO9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县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8.8%。质量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第四节 安全管理
  1988年始,全县工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谁主管、谁负责”安全生产方针,各级主管部门把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厂矿安全生产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全县厂矿企业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活动(简称“创安”活动),加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厂矿成立安全生产机构,修订安全制度,培训安全管理及消防人员,添置消防器械,设立安全检查岗位,严格技术操作规程。
  1988年起,严格管理矿业爆破器材物资,从调货、销售、运输、保管、使用、报废、保存等环节,均要符合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要求。县公安局是全县高危物品监管的行政机构,县公安局治安科重视对爆破安全作业管理,对从事矿业生产的单位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爆破工人要通过培训取得安全作业爆破许可证书才能上岗。县物资公司是有权经营矿区用于爆破火工材料的主要销售单位。按安全工作要求,在县城建有炸药、雷管、导火索的专用仓库。
  1989—1992年,加强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开展安全合格班组活动。县矿业主要是强调对工人的劳动安全教育,以老工人带新工人,作好“传、帮、带”工作,切实保证下矿安全。县林化厂把安全生产放在工作首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20年安全生产无事故,连续五年被省林业厅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1994年,全县开展“企业安全年”活动,提高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健康发展。
  1997年,建立乡(镇)、村(社区)、企业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做到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培训安全生产监督员,组建消防队伍,配备消防器材,取缔“三合一”(住宿、加工、储藏)厂房。
  1999年起,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安康杯”竞赛活动,至2007年参加“安康杯”竞赛活动的企业达455家。
  2002年,组建县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为县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常设办事机构,加挂“德化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牌子;同时,德化县安全生产监察队成立,对企业进行督查。各乡(镇)、各部门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年终考评。
  2006年,全县开展“平安企业”创建活动,有48家企业获县“2006年平安企业”称号。
  2007年,按照国务院和省、市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生产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狠抓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三合一”厂房、矿山等专项整治,共排查企业1209家,查出隐患1970条,整改1942条,整改率98.5%。
  第五节 企业选介
  一、德化县龙津林化有限公司
  前身为福建省华侨投资德化松香厂,厂址在龙浔镇龙鹏街47号,创建于1955年。林化厂占地面积16761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1988年,生产松香919.76吨、松节油170.34吨,全年总产值112.76万元,上缴税金31.93万元。1994年,林化厂厂区占地面积增至16768平方米,建筑面积增至137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8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67万元,拥有一套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蒸汽法松香生产线及一套松节油深加工设备。主要产品有松香、松节油,各类改性树脂系列产品210#、138#、422#、424#,长叶烯、异长叶烯,以及191#不饱和聚酯树脂、山苍子油等。
  1989年,德化县林化厂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1990年,主产品“戴云牌”脂松香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产品获林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企业获评国家二级计量合格单位,被省政府授予“质量、品质、效益年”先进企业称号。1992年,被泉州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3年,建立全县第一部《企业标准》,并获省标准计量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被省林业厅评为全省松香行业十佳企业称号。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995年,林化厂生产松香1205吨、松节油228吨、长叶烯20吨、不饱和树脂16吨,创产值483.58万元(不变价),上缴税金(含特产税)100万元,实现利润15.24万元,产品一次加工合格率100%,优质品率100%,特级香率68%。
  1997年12月31日,林化厂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进行改制,注册资金300万元。国有股以原林化厂机械设备评估价60万元和投入资金81万元(用于征地)共141万元作为国有股投入、占47%,原林化厂职工持股会联合体筹资159万元投入、占53%。林化厂更名为“福建省德化林业化工厂”,为股份合作制企业,隶属于县林业局。2000年6月,企业迁往龙浔镇丁溪村官路下,厂区占地面积16975平方米,建筑面积2934平方米。2002年4月,企业进行二次改革,职工持股会联合体和国有股的股份转让给曾宪民等八位股东。2005年5月,企业更名为福建省德化县龙津林化有限公司,为私营企业。2007年,公司生产松香1499.4吨、松节油301.8吨、树脂965吨,创产值1442万元,上缴税金50.1万元。
  公司被泉州市农办、财政局授予“2004—2006年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7—2009年度泉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称号。
  二、德化县石龙水泥有限公司
  1958年8月8日,上涌公社在曾坂村正式动工建设厂房,开办社办企业曾坂水泥厂;同年10月由德化县接管续建,改称为德化县水泥厂,属全民所有制的县属建材工业1988年,年产水泥4万吨,工业总产值520.7万元,利税总额112.3万元,从业人员193人;拥有固定资产434.4万元,厂区占地面积40020平方米,基建面积1478369平方米,各生产车间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在德化县城关设有建材经销部和建材招待所。1994年下半年起开始亏损,1996年7月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
  1994年,设计年生产水泥4.4万吨的股份制德化第二水泥厂正式投产。1996年9月26日,县水泥厂由德化第二水泥厂租赁经营,设立德化石龙水泥有限公司。1997年6月,石龙水泥有限公司又租赁经营美阳灰石矿。是年,石龙水泥有限公司年生产水泥13.55万吨,年销售收入3665万元。2001年10月,县水泥厂与石龙水泥有限公司联合对外租赁经营,陈发荣等以年336万元,年递增5%的租赁费取得租赁经营权,期限5年。2007年,县石龙水泥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2456万元,从业人员250人,企业亏损416万元;同年12月,停产。
  三、福建省德化县佳美彩印有限公司
  前身为国营企业德化县纸箱厂。始办于1978年5月。1980年11月,迁址于浔中村东头,占地1.8公顷,建有办公大楼、生产车间等,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职工220多人,主要产品为外销纸箱。1988年,县纸箱厂由苏碧合承包经营,是年,企业总产值283万元,纳税总额42.1万元。1996年12月,苏尧棠以550万元购买纸箱厂,组建“福建省德化县佳美彩印有限公司”。2001年,公司注册资金1068万元,占地面积2.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管理人员30多人,员工400多人。2007年,公司拥有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水性三色印刷机、德国罗兰六色胶印、德国海德堡五色胶印机、单双色胶印、丝网印刷机、拷贝机、晒版机、全自动糊盒机等生产设备,固定资产3278万元,有职工658人,其中技术员98人、管理人员58人。主要经营彩印出口纸箱、高档礼品包装盒、气泡垫等,生产销售总值7137万元,纳税516万元,产品通过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被工商部门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税务部门授予“纳税大户”、金融部门授予“AAA级信用”企业等称号,是福建省300家明星企业之一。
  四、泉州隆泰化工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浔中镇隆泰村格仔。1996年10月,由香港晋明实业有限公司(占85%股份)、德化县水利电力总公司(占15%股份)合资创办。工厂占地面积约6.67公顷,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公司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主要生产氯酸钠、氯酸钾、过氧化氢以及多种下游产品。公司为福建省1998年、1999年重点扶持的百家港资企业之一,也是泉州市1998年、1999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04年12月,公司由德化天鸿泰富化工有限公司承包经营。2007年,生产氯酸钾11932吨、过氧化氢3565吨,缴纳税款277万元。由于公司老板先后在安溪、青阳、江苏常熟等地陆续建厂失利,盲目扩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把隆泰化工拖垮。2008年11月26日,公司破产,拍卖给福建群盛集团公司。
  五、福建泉州景玉纸业有限公司
  1999年6月创办,公司地址浔中镇土坂村,生产厂址龙门滩镇硕儒与霞山村交界处的景桥。工厂占地面积10公顷,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拥有从废纸处理到纸制品流水生产线,其中有自动数控造纸机组、“罗兰”四色对开彩色印刷机等先进设备,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有职工37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78人,是一家集造纸、纸制品包装为一体的生产企业。公司年产B级、C级纸箱板3万多吨、白板纸3万吨、瓦楞纸2万多吨、涂布白板纸3万吨、彩色纸箱和彩盒2000多万平方米,产值5000多万元。2007年,纳税243万元。获福建省造纸行业“十强”企业、“甲级纳税企业”、“AAA”级信用企业、“中国包装优秀企业”、德化县“扶优扶壮企业”等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