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2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4
页码: 664-6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经济作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烟叶、药材。
关键词: 德化县 农业 经济作物

内容

一、蔬菜
  1988年,县政府发出加强蔬菜、食用菌生产管理的通知,引导蔬菜生产突破自种自给的传统圈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走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至1990年,巩固浔中、丁溪、丁墘蔬菜基地,扩建宝美、乐陶、世科蔬菜基地,新建高阳瓜豆、赤水掌瓜、美湖萝卜籽、铭爱高山反季节蔬菜、仙境食用菌等示范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是1988年的2.59倍。
  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引进韩国白玉春萝卜,日本甘蓝、正兴绿优苦瓜、早杂一号绿丝瓜、大白苦瓜、津化一号黄瓜,泰国空心菜、新世纪大红番茄、墨紫茄,以及美国耐热大白菜,甜椒等。开展早春黄瓜、夏季甜椒、大白菜、莴苣、空心菜、萝卜、芹菜,以及反季节蔬菜栽培试验、利用废弃松兜种植茯苓试验。推广木屑栽培食用菌技术、野外薄膜菇床种植草菇技术、反季节栽培香菇、花菇、草菇技术等。
  1992年,德化县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简称食用菌办)。食用菌办先后引进珍稀食用菌茶树菇等新品种,进行反季节种植草菇、香菇、蘑菇及高海拔鲍菇试验,开展野外薄膜菇床种植花菇、金福菇栽培示范,推广种植姬松茸、高山反季节巴西蘑菇,促进食用菌生产发展。
  1996年,德化县蔬菜出口基地领导小组成立,实施“菜篮子”工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品种,提高经济效益。至1999年,种植面积扩大23.97%,产量增长24.70%。2000年,扩建石鼓、英山、有济、下寮、东漈等城关自供型蔬菜基地,创建苏洋千亩反季节甜椒基地、赤水千亩出口反季节蔬菜基地及盖德大白菜、美湖台湾毛豆、桂阳荷兰豆等出口基地。引进高盛、珠绿、巴绿、绿岭西兰花(青花菜)及日本、荷兰、美国、墨西哥等蔬菜新品种50多个。从中筛选出樱桃西红柿、茭白、茄子、青豆及台湾甜椒等10多个适宜栽培的品种在全县推广。进行甜椒高山越夏栽培、夏播青花菜栽培、魔芋高产栽培、甜豌豆和白花菜高山反季节栽培、冬季西红柿反季节无土栽培、杏鲍菇高海拔反季节栽培、人工促进野生红菇增殖等试验。推广使用卡死克、百菌通等无公害新农药,推广地膜大棚、小棚温室栽培技术。创办“上康”“盖珍荣”“美湖”“浔中群裕”食用菌公司和“龙南真菌工业所”等5个食用菌企业,草菇生产从室外堆放式栽培、室内床架式栽培发展为室外塑料薄膜菇房栽培。全县逐步形成草菇、花菇、香菇为主体的食用菌体系,其中姬松茸高产栽培试验获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实施蔬菜生产“绿色证书”工程,制定《德化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德化县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至2007年,全县建立6个百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个千亩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以及春美黄花菜、英山淮山、苏洋槟榔芋、国宝白花菜、赤水和美湖甜椒等特色蔬菜基地;建立菌蕈科技研究园和城郊珍稀食用菌基地、赤水高山反季节姬松茸与蘑菇出口基地、葛坑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引进日本豇豆、西兰花、日本结球甘蓝等蔬菜良种和袖珍菇、真姬菇、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品种。开展利用竹屑、茶枝屑生产食用菌技术研究。推广草菇床架式巴氏消毒法、巴西蘑菇“二次发酵”规范化栽培技术。食用菌示范场进行木腐菌类、粪草菌类、珍稀菌类示范种植,各品种的生物学效益提高10%,其卫生指标达到无公害食品的要求。英山淮山、国宝白花菜、南埕马铃薯、赤水甜椒、十八格黄花菜获省无公害农产品称号。先后与泉州粮油进出口公司、惠安县中绿公司、泉州国安蔬菜外贸公司签订产销合同。是年,全县种植蔬菜7995.8公顷,总产量130047吨,亩产1084千克。同时,还与福州、罗源、屏南、古田和大田等食用菌客商签订产销合同,拓展销售市场。
  二、水果
  1988年,德化县水果生产以“适地适果、良种壮苗、适度规模、科学管理、长期坚持、形成基地”为指导思想,坚持改造、提高和发展相结合,推行“连片种植,分户管理,各自收益”家庭式果园模式。引进砂子特早水蜜桃、柰、梨和杨梅新品种,推广嫁接花穗促丰产栽培管理技术,形成以柑橘、李、桃为主,杨梅、柰、柿等杂果适地种植的发展格局。全县水果总面积4221.87公顷(其中柑橘2650.4公顷,占总面积62.78%),总产量3119吨。至1993年,全县水果面积发展到0.87万公顷,实现翻番,全县人均水果园近半亩,其中水口镇人均1亩。三班、水口2个镇为万亩水果乡(镇),奎斗、蔡径、苏洋、湖坂、村场等19个村为千亩水果村。
  1994年后,“要致富种果树”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水果面积上万亩的有三班、水口、上涌、龙门滩、雷峰、盖德6个乡(镇),水果产量上500吨的村有奎斗、蔡径、苏洋、大溪、霞山、湖坂、南埕、龙漈、岭脚等10个村。其中种植柑橘0.33公顷以上3000多户,苏洋村李成法、岭脚村吴泽庆分别种植2.67公顷,年产1.5万~4万千克;种植芙蓉李1.33公顷以上50户,其中水口镇黄长泼、黄斗燕均3.33公顷以上,年产2万~4万千克;种植酸梅0.33公顷以上40户。
  1996年,德化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种植结构调整。先后引进琥珀李、杨梅、葡萄、西番莲、枇杷、柚、美国高温桃等新品种。至2000年,全县培植5个水果示范场、15个水果生产示范村、200个专业户,建立黄花梨、新雅梨、水蜜桃和油柿等7个基地。先后举办培训班16期、讲座6场次,召开上涌水果生产现场会,推广芦柑、芙蓉李开心形修剪技术,提高水果单位面积产量,获评福建省科协“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三等奖。
  1997年,全县形成黄花梨、水蜜桃和油柿三大主栽品种,芦柑、芙蓉李两个生产带,产量大幅度提高。后,因水果市场低迷,发展速度减缓,部分果园荒废。
  2001年,德化县列入省定“果园低产改造”示范县,先后实施科技部“梨花穗嫁接成果转化”、农业部“德化梨科技示范场”、省发改委“德台农业德化梨示范园区”、县科技局“德化梨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推广”等科技项目。县制定《果园低改实施方案》《德化新世纪梨产品标准》,出台发展水果生产扶持措施,鼓励走“创特色、上规模、品质优、重销售、增效益”发展路子。淘汰低产、低效果树品种,全县累计砍伐低产或得病果树近百万株,改造低产果园1166.67公顷。引进血橙、潭甜橘柚、芦柑柚、金柑、香蕉、西瓜、甜瓜、草莓、雪莲果、人参果、台湾火龙果等新品种。先后成立病虫害预测预报服务站、德化梨标准化生产推广园、优良品种园和病虫害区域监测中心、农药残留监测中心,培植德化梨、早熟桃、芙蓉李、油柿、芦柑、血橙科技示范场20个,建成早熟水蜜桃、血橙科技示范基地100公顷和优质高产德化梨标准园80公顷。开展果树修剪、配方施肥和以芦柑黄龙病为主的植物疫病监测防治研究。推广疏花疏果、果实两次套袋、梨树速生早产拉枝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生态果园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水果生产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全县水果优质率达90%以上。其中瑞坂德化梨生产基地获评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李树栽培技术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2007年,全县水果面积11491.4公顷,其中柑橘3664.73公顷,桃720.8公顷,李2389.27公顷,柿1397.4公顷,青梅271.8公顷,梨2401.2公顷,杨梅95.33公顷,柰462公顷。总产量60040吨,其中柑橘33986吨,桃3247吨,李8894吨,柿5241吨,青梅1076吨,梨5615吨,其他1981吨。此外,还零星种植银杏、葡萄、板栗、红枣、酸枣、山楂、阳桃、枳壳、黄实、苹果、无花果、野生半野生的石榴、猕猴桃等水果。
  三、茶叶
  1988年,全县茶叶面积1515.73公顷,采集面积915.47公顷,产量390吨,分别比上年增加181.4公顷、
  85.27公顷、37吨。后,茶叶市场不景气,农民种植茶叶积极性受挫,出现茶园荒废现象,至1999年,全县茶园荒废近四成,采摘面积降低近两成。1996年,台商魏晃桃投资110多万美元,承包县园艺场茶场66.67公顷,开辟高山无公害云雾茶基地66.67公顷,引进台湾制茶机械与技术,成立德化县天星茶业有限公司,年产茶叶100多吨。
  2000年始,引进并推广台湾翠绿、金萱等十多个优良名茶新品种,建立上涌乡后坂、桂格,美湖乡阳山、上岸,龙浔镇英山、大坂、高阳,浔中镇龙岸、后所,龙门滩镇大溪、霞山等以铁观音为主的连片高山云雾茶基地。茶叶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2005年,台商林竹瑞在上涌镇创办千益茗茶有限公司,种植台湾软枝乌龙、金萱、翠玉、铁观音等80公顷。
  2006年,县成立高山云雾茶研制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德化县茶叶发展规划》,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种茶大户到安溪、永春等地学习种茶技术和制茶技术,聘请专家开设种、制茶专题讲座,调动群众种茶积极性,提高茶叶生产科技水平。至2007年,全县茶园面积比1999年增长五成多。品种结构优化,有铁观音、本山、黄旦、毛蟹、水仙、拂手、奇兰、大红袍、乌龙(大小乌龙)、梅占等十多个新品种。张山茶场、葛坑林场、雷峰茶场、大墘茶场、有济茶场、英山茶场、美湖茶场、门头茶场等连片培植铁观音、毛蟹、拂手、本山四大茗茶。英山茶场的铁观音茶、佛手茶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全省名优茶鉴评活动中获得“名茶”“优质茶”称号,高阳村萌韵茶叶有限公司的铁观音茶获“优质茶”称号。
  四、花卉
  1988年,茶花逐渐在百姓家种植。1996年,庄要创办德化中国兰花研究所,搜集、采集春兰、建兰、寒兰等四个品系近百个德化野生兰花品种。
  20世纪末,民间开始规模栽培盆栽观赏植物。
  2001年,全县种植盆栽观赏植物0.87公顷,66800盆,其中盆景0.13公顷,5430盆。是年创办蒲坂鲜花发展公司,占地面积0.8公顷,引进、种植、培育和销售各种时新鲜花。2007年,全县盆栽植物0.87公顷,29100盆,其中盆景0.2公顷,3350盆;陈仁海种植兰花6000多盆。
  德化中国兰花研究所先后参加省首届兰花展,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展、兰花展,武夷山市一、二届兰花展,南靖县第二届兰花展,泉州市花卉展销,获得银奖、铜奖、鼓励奖和栽培奖十余项。
  五、烟叶
  1988年,全县种烟叶78.33公顷(其中晒烟19.47公顷、烤烟58.87公顷),比上年增长28.28%总产量101吨,其中晒烟27吨,烤烟74吨。产区集中在美湖乡美湖村、小湖村、上岸村,品种以本地,晒烟自留种为主,产品主要销往泉州、晋江等地。1989年后,种烟面积逐渐减少。1996年,全县烟叶总面积5.67公顷,产量5吨。2000年回升到21.6公顷、35吨。2007年又下滑到5.6公顷、6吨。
  六、药材
  1988年,全县种植药材0.4公顷,其中水口乡0.27公顷,葛坑乡0.13公顷。1989年后逐渐发展。1999年,全县种植杜仲、茯苓、黄花远志、黄栀子、厚朴等中药材。石鼓村建药材育苗苗圃,引进天麻、半夏、茴香试种,并应用营养袋培育银杏3000多株。浔中、杨梅、葛坑、水口等乡(镇)种植银杏26.67公顷。2007年,全县种植中草药75.07公顷,产量90吨。其中春美乡69.33公顷、58吨(厚朴440亩26吨)。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