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28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8
页码: 662-6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种植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科技。
关键词: 德化县 农业 种植业

内容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988年,德化县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甘薯和马铃薯为主,兼种玉米、燕麦、荞麦、高粱、粟(小米)、大薯、芋头等杂粮。水稻以中稻为主,兼有部分早稻、晚稻。全县粮食作物产值40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29.22%。水稻总面积12957.6公顷,其中早稻1739.6公顷,占13.43%;中稻9680.13公顷,占74.71%;晚稻1537.87公顷,占11.87%。水稻当家品种为杂交汕优63;甘薯分早晚两季播种,当家品种为新种花、惠薯3号、潮薯1号;马铃薯单季生产,当家品种为克新2号、3号。
  1989年,实施“粮食工程”,以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的,增加农业投入,引导科技兴农。9月份全县出现高温高湿天气引发中稻病虫害,以及连续遭受大(暴)雨袭击,全县损失粮食237万千克,直接经济损失328.2万元。之后,相继在宝美、丁溪、蕉溪、英山、三福、岭头、赤水、美湖、上涌等乡镇(村)分别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甘薯、马铃薯良种育苗基地和本地良种提纯复壮基地;引进推广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的D297优63、优67、优155水稻新品种;引进广东农303、中薯3号、东北春薯4号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垄畦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及国外智力成果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术;开展隆泰、苏洋、蕉溪、下涌、奎斗五大粮仓和17个示范村商品粮生产竞赛及“四个万亩”粮食丰产竞赛活动,连续战胜冰雹、暴风雨及旱涝灾害,实现粮食稳中有增。1995年,农业总产值4.74亿元,比1990年增长55.91%,年递增9.29%。
  1996年起,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适度调减粮食播种面积,压缩双季稻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推广种植早中稻和再生稻;甘薯调整为单季播种,马铃薯调整为春、秋两季播种。实施“种子工程”,引进佳禾早占(早稻)、两优培九、宜香2292、宜优673等优质稻品种,全县早稻杂优普及率96%;引进金山1255、福薯26、莆薯41、台薯66等甘薯新品种,良种普及率86.7%。建立生产典型村10个,优质米生产基地0.33万公顷,形成以南埕、水口、国宝、上涌为主的优质米生产带。在土坂、石鼓、盖德、国宝、赤水、美湖、云路等村分别建立马铃薯脱毒繁育基地,开展脱毒马铃薯栽培试验。实施种植绿肥、秸秆回田“沃土计划”,推广“以土定产,以产定肥,以肥定氮磷钾”“控氮增磷钾”合理施肥法,推广使用水稻专用肥、化学除草及“健身栽培”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逐步提高粮食单产。2000年,粮食总产比1995年增长4.6%。
  2001年,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实行耕地保护责任制,落实粮食生产综合措施;建立应急种子分级储备制度;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等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科技兴农入户工程”和“丰产栽培技术示范工程”,健全农业科技研究网络,加大“五新”推广力度。
  至2007年,建立上涌、水口、龙浔、雷峰、赤水、三班、浔中等7个新品种试验点。引进特优73、两优培九、Ⅱ优明86、超级稻Ⅱ优航1号、Ⅱ优航2号、Ⅱ优1273、特优627、D奇宝优527和“井冈山红米”、泉糯6号糯水稻良种,从中筛选出7个优质高产新品种。其中“两优培九”亩产达600千克,综合指标达部颁一级标准。引进福薯2号、晚薯岩薯5号、岩薯73号、金山57、脱毒新种花、金山72、泉薯11、岩粉等甘薯优良品种,亩产从1999年的405千克(按5千克折算1千克稻谷计算)上升到425千克;引进克新3号、贝薯、台湾红皮、大西洋、紫花白、泉引1号、紫花851等马铃薯良种,建立脱毒马铃薯防虫网大棚18个,中心示范片100公顷,单产提高18.36%。建立英山、国宝、雷峰等3个土壤肥力监测点和雷峰、上涌2个配方施肥示范片,全面推广B肥和作物平衡施肥技术。培育下涌、小湖等7个粮食重点村和苏洋、蕉溪等10个丰产示范片。建立上涌、三班“早中稻+秋马铃薯”种植模式示范片,蕉溪优质稻示范片,乐陶超级稻示范片,高漈和黄井红米示范片,下涌春马铃薯和秋马铃薯容器育苗示范片。推广旱育秧、抛秧、“两薯”脱毒、化学除草、免耕栽培、有益生物利用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配套防治病虫害技术。其中夏种“泉引1号”马铃薯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填补福建省夏种马铃薯的空白。农业生产不断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当年粮食作物产值17389万元,是1988年的4.32倍,占农业总产值14.14%。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蔬菜
  1988年,县政府发出加强蔬菜、食用菌生产管理的通知,引导蔬菜生产突破自种自给的传统圈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走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至1990年,巩固浔中、丁溪、丁墘蔬菜基地,扩建宝美、乐陶、世科蔬菜基地,新建高阳瓜豆、赤水掌瓜、美湖萝卜籽、铭爱高山反季节蔬菜、仙境食用菌等示范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是1988年的2.59倍。
  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引进韩国白玉春萝卜,日本甘蓝、正兴绿优苦瓜、早杂一号绿丝瓜、大白苦瓜、津化一号黄瓜,泰国空心菜、新世纪大红番茄、墨紫茄,以及美国耐热大白菜,甜椒等。开展早春黄瓜、夏季甜椒、大白菜、莴苣、空心菜、萝卜、芹菜,以及反季节蔬菜栽培试验、利用废弃松兜种植茯苓试验。推广木屑栽培食用菌技术、野外薄膜菇床种植草菇技术、反季节栽培香菇、花菇、草菇技术等。
  1992年,德化县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简称食用菌办)。食用菌办先后引进珍稀食用菌茶树菇等新品种,进行反季节种植草菇、香菇、蘑菇及高海拔鲍菇试验,开展野外薄膜菇床种植花菇、金福菇栽培示范,推广种植姬松茸、高山反季节巴西蘑菇,促进食用菌生产发展。
  1996年,德化县蔬菜出口基地领导小组成立,实施“菜篮子”工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品种,提高经济效益。至1999年,种植面积扩大23.97%,产量增长24.70%。2000年,扩建石鼓、英山、有济、下寮、东漈等城关自供型蔬菜基地,创建苏洋千亩反季节甜椒基地、赤水千亩出口反季节蔬菜基地及盖德大白菜、美湖台湾毛豆、桂阳荷兰豆等出口基地。引进高盛、珠绿、巴绿、绿岭西兰花(青花菜)及日本、荷兰、美国、墨西哥等蔬菜新品种50多个。从中筛选出樱桃西红柿、茭白、茄子、青豆及台湾甜椒等10多个适宜栽培的品种在全县推广。进行甜椒高山越夏栽培、夏播青花菜栽培、魔芋高产栽培、甜豌豆和白花菜高山反季节栽培、冬季西红柿反季节无土栽培、杏鲍菇高海拔反季节栽培、人工促进野生红菇增殖等试验。推广使用卡死克、百菌通等无公害新农药,推广地膜大棚、小棚温室栽培技术。创办“上康”“盖珍荣”“美湖”“浔中群裕”食用菌公司和“龙南真菌工业所”等5个食用菌企业,草菇生产从室外堆放式栽培、室内床架式栽培发展为室外塑料薄膜菇房栽培。全县逐步形成草菇、花菇、香菇为主体的食用菌体系,其中姬松茸高产栽培试验获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实施蔬菜生产“绿色证书”工程,制定《德化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德化县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至2007年,全县建立6个百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个千亩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以及春美黄花菜、英山淮山、苏洋槟榔芋、国宝白花菜、赤水和美湖甜椒等特色蔬菜基地;建立菌蕈科技研究园和城郊珍稀食用菌基地、赤水高山反季节姬松茸与蘑菇出口基地、葛坑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引进日本豇豆、西兰花、日本结球甘蓝等蔬菜良种和袖珍菇、真姬菇、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品种。开展利用竹屑、茶枝屑生产食用菌技术研究。推广草菇床架式巴氏消毒法、巴西蘑菇“二次发酵”规范化栽培技术。食用菌示范场进行木腐菌类、粪草菌类、珍稀菌类示范种植,各品种的生物学效益提高10%,其卫生指标达到无公害食品的要求。英山淮山、国宝白花菜、南埕马铃薯、赤水甜椒、十八格黄花菜获省无公害农产品称号。先后与泉州粮油进出口公司、惠安县中绿公司、泉州国安蔬菜外贸公司签订产销合同。是年,全县种植蔬菜7995.8公顷,总产量130047吨,亩产1084千克。同时,还与福州、罗源、屏南、古田和大田等食用菌客商签订产销合同,拓展销售市场。
  二、水果
  1988年,德化县水果生产以“适地适果、良种壮苗、适度规模、科学管理、长期坚持、形成基地”为指导思想,坚持改造、提高和发展相结合,推行“连片种植,分户管理,各自收益”家庭式果园模式。引进砂子特早水蜜桃、柰、梨和杨梅新品种,推广嫁接花穗促丰产栽培管理技术,形成以柑橘、李、桃为主,杨梅、柰、柿等杂果适地种植的发展格局。全县水果总面积4221.87公顷(其中柑橘2650.4公顷,占总面积62.78%),总产量3119吨。至1993年,全县水果面积发展到0.87万公顷,实现翻番,全县人均水果园近半亩,其中水口镇人均1亩。三班、水口2个镇为万亩水果乡(镇),奎斗、蔡径、苏洋、湖坂、村场等19个村为千亩水果村。
  1994年后,“要致富种果树”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水果面积上万亩的有三班、水口、上涌、龙门滩、雷峰、盖德6个乡(镇),水果产量上500吨的村有奎斗、蔡径、苏洋、大溪、霞山、湖坂、南埕、龙漈、岭脚等10个村。其中种植柑橘0.33公顷以上3000多户,苏洋村李成法、岭脚村吴泽庆分别种植2.67公顷,年产1.5万~4万千克;种植芙蓉李1.33公顷以上50户,其中水口镇黄长泼、黄斗燕均3.33公顷以上,年产2万~4万千克;种植酸梅0.33公顷以上40户。
  1996年,德化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种植结构调整。先后引进琥珀李、杨梅、葡萄、西番莲、枇杷、柚、美国高温桃等新品种。至2000年,全县培植5个水果示范场、15个水果生产示范村、200个专业户,建立黄花梨、新雅梨、水蜜桃和油柿等7个基地。先后举办培训班16期、讲座6场次,召开上涌水果生产现场会,推广芦柑、芙蓉李开心形修剪技术,提高水果单位面积产量,获评福建省科协“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三等奖。
  1997年,全县形成黄花梨、水蜜桃和油柿三大主栽品种,芦柑、芙蓉李两个生产带,产量大幅度提高。后,因水果市场低迷,发展速度减缓,部分果园荒废。
  2001年,德化县列入省定“果园低产改造”示范县,先后实施科技部“梨花穗嫁接成果转化”、农业部“德化梨科技示范场”、省发改委“德台农业德化梨示范园区”、县科技局“德化梨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推广”等科技项目。县制定《果园低改实施方案》《德化新世纪梨产品标准》,出台发展水果生产扶持措施,鼓励走“创特色、上规模、品质优、重销售、增效益”发展路子。淘汰低产、低效果树品种,全县累计砍伐低产或得病果树近百万株,改造低产果园1166.67公顷。引进血橙、潭甜橘柚、芦柑柚、金柑、香蕉、西瓜、甜瓜、草莓、雪莲果、人参果、台湾火龙果等新品种。先后成立病虫害预测预报服务站、德化梨标准化生产推广园、优良品种园和病虫害区域监测中心、农药残留监测中心,培植德化梨、早熟桃、芙蓉李、油柿、芦柑、血橙科技示范场20个,建成早熟水蜜桃、血橙科技示范基地100公顷和优质高产德化梨标准园80公顷。开展果树修剪、配方施肥和以芦柑黄龙病为主的植物疫病监测防治研究。推广疏花疏果、果实两次套袋、梨树速生早产拉枝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生态果园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水果生产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全县水果优质率达90%以上。其中瑞坂德化梨生产基地获评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李树栽培技术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2007年,全县水果面积11491.4公顷,其中柑橘3664.73公顷,桃720.8公顷,李2389.27公顷,柿1397.4公顷,青梅271.8公顷,梨2401.2公顷,杨梅95.33公顷,柰462公顷。总产量60040吨,其中柑橘33986吨,桃3247吨,李8894吨,柿5241吨,青梅1076吨,梨5615吨,其他1981吨。此外,还零星种植银杏、葡萄、板栗、红枣、酸枣、山楂、阳桃、枳壳、黄实、苹果、无花果、野生半野生的石榴、猕猴桃等水果。
  三、茶叶
  1988年,全县茶叶面积1515.73公顷,采集面积915.47公顷,产量390吨,分别比上年增加181.4公顷、
  85.27公顷、37吨。后,茶叶市场不景气,农民种植茶叶积极性受挫,出现茶园荒废现象,至1999年,全县茶园荒废近四成,采摘面积降低近两成。1996年,台商魏晃桃投资110多万美元,承包县园艺场茶场66.67公顷,开辟高山无公害云雾茶基地66.67公顷,引进台湾制茶机械与技术,成立德化县天星茶业有限公司,年产茶叶100多吨。
  2000年始,引进并推广台湾翠绿、金萱等十多个优良名茶新品种,建立上涌乡后坂、桂格,美湖乡阳山、上岸,龙浔镇英山、大坂、高阳,浔中镇龙岸、后所,龙门滩镇大溪、霞山等以铁观音为主的连片高山云雾茶基地。茶叶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2005年,台商林竹瑞在上涌镇创办千益茗茶有限公司,种植台湾软枝乌龙、金萱、翠玉、铁观音等80公顷。
  2006年,县成立高山云雾茶研制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德化县茶叶发展规划》,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种茶大户到安溪、永春等地学习种茶技术和制茶技术,聘请专家开设种、制茶专题讲座,调动群众种茶积极性,提高茶叶生产科技水平。至2007年,全县茶园面积比1999年增长五成多。品种结构优化,有铁观音、本山、黄旦、毛蟹、水仙、拂手、奇兰、大红袍、乌龙(大小乌龙)、梅占等十多个新品种。张山茶场、葛坑林场、雷峰茶场、大墘茶场、有济茶场、英山茶场、美湖茶场、门头茶场等连片培植铁观音、毛蟹、拂手、本山四大茗茶。英山茶场的铁观音茶、佛手茶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全省名优茶鉴评活动中获得“名茶”“优质茶”称号,高阳村萌韵茶叶有限公司的铁观音茶获“优质茶”称号。
  四、花卉
  1988年,茶花逐渐在百姓家种植。1996年,庄要创办德化中国兰花研究所,搜集、采集春兰、建兰、寒兰等四个品系近百个德化野生兰花品种。
  20世纪末,民间开始规模栽培盆栽观赏植物。
  2001年,全县种植盆栽观赏植物0.87公顷,66800盆,其中盆景0.13公顷,5430盆。是年创办蒲坂鲜花发展公司,占地面积0.8公顷,引进、种植、培育和销售各种时新鲜花。2007年,全县盆栽植物0.87公顷,29100盆,其中盆景0.2公顷,3350盆;陈仁海种植兰花6000多盆。
  德化中国兰花研究所先后参加省首届兰花展,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展、兰花展,武夷山市一、二届兰花展,南靖县第二届兰花展,泉州市花卉展销,获得银奖、铜奖、鼓励奖和栽培奖十余项。
  五、烟叶
  1988年,全县种烟叶78.33公顷(其中晒烟19.47公顷、烤烟58.87公顷),比上年增长28.28%总产量101吨,其中晒烟27吨,烤烟74吨。产区集中在美湖乡美湖村、小湖村、上岸村,品种以本地,晒烟自留种为主,产品主要销往泉州、晋江等地。1989年后,种烟面积逐渐减少。1996年,全县烟叶总面积5.67公顷,产量5吨。2000年回升到21.6公顷、35吨。2007年又下滑到5.6公顷、6吨。
  六、药材
  1988年,全县种植药材0.4公顷,其中水口乡0.27公顷,葛坑乡0.13公顷。1989年后逐渐发展。1999年,全县种植杜仲、茯苓、黄花远志、黄栀子、厚朴等中药材。石鼓村建药材育苗苗圃,引进天麻、半夏、茴香试种,并应用营养袋培育银杏3000多株。浔中、杨梅、葛坑、水口等乡(镇)种植银杏26.67公顷。2007年,全县种植中草药75.07公顷,产量90吨。其中春美乡69.33公顷、58吨(厚朴440亩26吨)。
  第三节 农业科技
  一、耕作制度改革
  1988年至90年代末,引进良种,推广先进耕作技术,水稻单产大幅提高,麦、豆等杂粮逐步被淘汰,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全面推广一年二熟或三熟等耕作制度,水田主要有早稻—晚稻—马铃薯、早稻—晚稻—蔬菜、早稻—晚甘薯、早稻—晚稻、早稻—再生稻、中稻—蔬菜6种耕作模式;旱地主要有蔬菜两熟制、番薯—蔬菜两熟制和番薯一熟制。
  进入21世纪后,德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减少,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逐步向粮食、经济作物并举的结构转变。至2007年,双季稻面积大幅减少,以水稻为主的三熟制逐渐被淘汰;出现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等耕作模式。同时,从外地引进的优质水稻和各种优质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田继续扩大一年二熟制,农地两熟制逐渐减少,一熟制占主导。
  二、良种繁育
  1988年,县农场、良种场和浔中、雷峰、上涌、美湖等乡(镇)建有良种繁育基地,进行“三系”制种,即以不育系为母本,接受恢复系(父本)的花粉,繁育出杂交种子,全县共收获水稻杂交良种1.01万千克。1992年,全县收获良种8.61万千克。因不育系(母本)、恢复系(父本)播种期失调,造成产量时有起伏,或因安全隔离措施不到位、秧田去杂不彻底,造成种子纯度偶有波动。1994年,仅收获水稻杂交种子0.42万千克,1998年回升到8.81万千克,2000年,又回落到3.8万千克。2001年,全县停止杂交水稻良种繁育。
  三、栽培技术
  (一)反季节栽培
  1990年,在苏洋村、高阳村、有济村、铭爱村及城郊开展夏季甜椒、大白菜、芹菜反季节栽培技术研究,均获成功。2001年,推广简易遮光荫棚栽培技术,即在露地苗床上用镀锌铁管搭建固定于地面,高度约2米的棚架,再用遮阳网、合成纤维品、遮阳板、编织布等材料进行全覆盖。在棚内实施夏季栽培不耐强光、高温的蔬菜和盆栽花卉及种苗,具有防风、防雨、防冰雹和防鸟的作用。2003—2007年,县农科所与赤水镇农业服务中心合作,在赤水镇锦洋村进行反季节蔬菜栽培试验,筛选出萝卜、荷兰豆、甘蓝菜、莴苣等16个适宜品种。
  (二)果树修剪
  1990年后,在水口乡湖坂村、龙门滩镇苏洋村分别进行李树、芦柑“开心形”修剪技术试验,李果平均亩产增240千克,芦柑增加500千克,增长率71%,其技术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至2007年,全县普及该技术。
  (三)水稻旱育秧和抛秧
  1996年,引进、推广旱育秧技术,解决了烂秧、烂芽和弱秧难题。1997年,引进抛秧栽培技术,在上涌乡实行塑料苯体软盘培育带土秧苗试验,改传统插秧为抛秧试验。秧苗靠带土重力自由落入田间定植,具有省种、省工、省力、省秧田,增产增收的特点,平均亩产比常规增产102千克,增长24.6%。1998年,在三班镇推广旱育秧0.53万公顷,抛秧66.67公顷。1999年,县召开现场会,乡建立领导指挥田和示范片,向全县推广旱育秧,每亩增产9%~23%。至2007年全面实施。
  (四)马铃薯脱毒栽培
  1997年,在浔中镇土坂村、赤水镇铭爱村进行马铃薯试管苗繁育原种脱毒技术试验。1999年,省农业厅组织专家验收测算,脱毒种薯比未经脱毒种薯增产34.4%,其技术在全省推广。
  (五)马铃薯免耕配套栽培
  2006—2007年,县农技站承担省农业厅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经专家测产,亩产2670千克,比常规栽培增产66.8%;实施省农业厅“2006年冬种马铃薯高产竞赛活动与配套栽培技术试验”项目,在上涌镇下涌村种植紫花851马铃薯示范片20公顷。经省专家实地测产,平均亩产2147.4千克,增长34.3%,县农技站获2006—2007年冬季马铃薯省级示范片第三名。
  (六)无土栽培
  2007年,龙门滩镇苏洋村引进西红柿无土栽培技术,采用木屑、砂、生物有机肥、复合肥及微量元素,作为栽培基质,以塑料大棚调控栽培温度。年亩产值达万元以上。
  四、施肥和除草技术
  (一)配方施肥
  1988年,继续推广“以产定氮、以氮定磷钾”“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技术,亩产增10%~15%。1992年始,开展土壤肥力监测,根据不同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肥特性,运用微机计算,研制出“水稻专用肥”及目标配方施肥。氮、磷、钾、复合肥比例除磷肥保持在27.35%左右,其他不断调整,氮肥由1988年的67.48%降低到2000年的53.43%,钾肥由2.59%提升到7.55%,复合肥由2.57%提升到11.66%。同时,衍生出薯类、果树、蔬菜及茶叶等专用肥,施用专用肥的作物每亩增产8%~15%。2000—2007年,试验生物有机肥;“水稻专用肥”继续调整比例,氮肥下降4个百分点,复合肥提升近5个百分点,试验成果获县科技进步奖。
  (二)叶面施肥
  1992年起,推广叶面施肥,对水稻、果树、蔬菜等作物喷施“喷施宝”、云大120、植物动力2003、绿风95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作物茁壮生长。“云大120”示范、推广项目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三)免耕除草1994年,引进稻田五氯酚钠除草剂、幼禾葆除草剂和喹禾灵(旱作丰)旱地除草剂,用于秧田、稻田、果园和菜园化学松土和除草,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至2007年,全面实施。
  五、疫病防治技术
  1988年后,引进甲霜铜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引进吡虫啉(又名大功臣)防治水稻稻飞虱,蔬菜和果树蚜虫、粉虱,防病率90%;引进世高防治梨树黑星病、锈病,防治效果85%以上。2004年,引进“佳多频振杀虫灯”应用物理方法诱杀果树害虫,减少喷施农药,减少果品农药残留量。至2007年,共引进、推广新农药160多种,逐渐减少有机磷农药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禁止使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等5种高毒农药。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