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体制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28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体制区划
分类号: F323.1
页数: 3
页码: 660-6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体制区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垦企业改制、农业区划。
关键词: 德化县 农村经济 体制区划

内容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8年,继续执行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延续多种形式并存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土地分给农民承包经营。遵照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承包经营者按规定向国家、集体上交各种税收和规费。承包年限短者3~4年,长者5~10年,最长达15年以上。
  1990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意见》,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农村土地双层经营体制。规定耕地的所有权仍为集体所有,承包者拥有自主经营权,规定发包、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承包合同实行规范化管理。
  1992年,建立县、乡(镇)、村合同管理机构208个,形成三级管理网络。至1997年,全县农村均以经联社为发包方,与农户签订联产承包合同。
  1998—2003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规定,县委、县政府组织签订新一轮土地承包合同。全县184个村,1680个村民小组,6.05万户农民重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6.05万份,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23万公顷。
  2004年,县制定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基本政策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鼓励农户以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方式,合理流转耕地。
  2007年,县、乡(镇)分别成立土地流转指导和服务中心,在“德化网”开通“德化农业信息网”、开设“耕地流转专栏”,建立土地流转资料库和流转信息服务平台;村成立服务站,配备信息联络员,为土地流转提供全程服务。至年底,全县参与流转的农户0.79万户,流转耕地1006.66公顷,其中出租516.42公顷,占51.3%;转包469.11公顷,占46.6%;入股21.13公顷,占2.1%。土地逐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
  第二节 农垦企业改制
  一、德化县戴云中心茶场
  1988年,戴云中心茶场(原德化县农场)由丁溪、诗敦、张山等3个管理区组成,有茶园55.4公顷,其中诗敦茶园36.79公顷,张山茶园18.61公顷。1990年,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场长负责制。
  20世纪末,丁溪农场土地因城关区域扩大,建设湖前社区被征用。2004年,县组织人员对戴云中心茶场资产进行清算,实行企业改制。2005年,因建设城东工业园区和商住区,诗敦茶场全部被征用。2006年,农垦大厦通过公开竞争投标,以480万元拍卖。2007年,农场所属瓷厂和茶厂用地分别以210万元、200万元的地价,由县土地储备中心收购,张山茶园划归林业局。
  二、德化县良种繁殖场
  1988年,德化县良种繁殖场位于浔中镇丁溪村,占地面积7723.3平方米,从事优良畜禽种苗饲养繁育。1993年,良种繁殖场土地逐渐被征用开发。1997年,良种繁殖场迁建浔中镇隆泰村后山洋。1998年,良种繁殖场实行改制,场区由龙门滩镇苏洋村吴河尧承包经营,厂区干部调入县农业局安排工作,职工由县发放安置费,自谋职业。2004年,承包期满,良种繁殖场转租赤水镇后庵曾庆华作屠宰场。
  三、德化县鱼种场
  1984年,经县编委批准,在雷峰镇蕉溪村创办德化县鱼种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占地面积1.33公顷,建房屋200平方米,土池8口,越冬池16口。从事渔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和推广。1989年后承包给个人经营。
  四、德化县良种山羊繁育场
  2001年,在龙门滩镇苏洋村蜈蚣山创办德化县良种山羊繁育场,场舍占地455平方米,天然草地200公顷,人工草地0.67公顷。建有羊舍、兽医室、育种室、饲料加工场、贮料间以及病畜隔离栏等设施。2003年繁育场撤销。种羊分散到浔中、三班、雷峰、汤头等乡(镇)农户饲养。
  五、德化县园艺场
  1988年,德化县园艺场位于浔中镇隆泰村后山洋,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主要种植茶花、茶叶、柑橘。1991年后由台商林义财、毛茂奇、许惠娇及魏煌挑、陈嘉生先后承包经营。1993年,简易厂房及部分旧厂房转让给泰源木制品厂。1999年,其余场地由县政府征用建公墓和殡仪馆。
  第三节 农业区划
  1988年始,根据德化县区划工作规划,对全县农业后备资源、坡地资源及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开展农村经济区划研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形成《德化县农业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报告》,编制出《德化县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德化县果树生产发展规划》。至2007年,编制出早熟德化梨、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德化黑鸡、黄花菜、食用菌、优质桃、黑毛福建兔、戴云山羊9个特色产业区域布局。
  德化梨区域 戴云山北面的葛坑、杨梅、上涌、美湖、春美、汤头等6个乡(镇),海拔800米以下,坡度25。以下为高海拔早熟德化梨耐寒品种区,种植“新世纪”“西子绿”“翠冠”“黄金梨”等品种。戴云山南面的雷峰、水口、南埕、龙浔、浔中、三班6个乡(镇),海拔800米以下,坡度25。以下的河谷坡地为早熟德化梨耐温品种区,种植“蜜雪”等德化梨优良品种。
  德化黑鸡区域 三班、龙门滩、雷峰、南埕、国宝、赤水及其周边乡(镇)。马铃薯区域龙浔、浔中、三班、盖德、龙门滩、雷峰、南埕、水口、国宝、上涌、汤头、葛坑等乡(镇)。
  黄花菜区域 春美乡春美村、上春村、古春村、梁春村和大铭乡金黄村、上徐村、联春村及周边乡村。
  高山反季节蔬菜区域 龙浔、浔中、盖德、龙门滩、雷峰、国宝、赤水、美湖、上涌、桂阳等乡(镇)。
  食用菌区域 美湖、上涌、葛坑、赤水、盖德、浔中、龙浔、南埕、水口等乡(镇)。
  优质桃区域 戴云山北坡早熟水蜜桃,戴云山南坡白玉油桃搭配中、晚熟桃。
  黑毛福建兔区域 赤水、美湖、盖德、上涌等乡(镇)。
  戴云山羊区域 三班、美湖、盖德、赤水等乡(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