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27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327
页数: 6
页码: 655-6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农业生产条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耕地、劳动力、农用物资。
关键词: 德化县 农业 生产条件

内容

第一节 耕地
  一、面积
  德化县耕地大部分为山垄田,坡耕地,地块小。1988年年末,全县土地总面积2232.1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968.13公顷,比上年减少26.6公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75亩,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82亩,比上年减少0.01亩。1989年,县政府鼓励垦荒种粮,全县新开荒7.95公顷。至1991年,全县新开荒10.38公顷、退果还耕0.79公顷、退渔还耕1.27公顷;全县耕地减少225.64公顷,其中国家基建138.99公顷,乡村集体基建30.15公顷,村民基建56.5公顷。是年年底,全县耕地面积12786.07公顷,其中水田11444.73公顷、旱地1341.33公顷。
  1992年后,德化县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农村劳动力成批进城,一部分偏僻、边远、种植效益低的山坡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林”。2000年,县政府鼓励农民垦复荒地,发展适宜山区的茶果等经济作物。是年,全县水果面积净增500多公顷。至2005年,全县减少耕地169.47公顷,其中国家基建67.47公顷、乡村集体基建46.67公顷、退耕还林等55.27公顷;同期,县政府继续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全县新开荒30.93公顷,退果还耕4.67公顷,退渔、退牧、退林还耕6公顷。年末,全县耕地总面积12658.27公顷,其中水田11476.53公顷,旱地1181.73公顷;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8546.4公顷,占耕地面积63%。全县农业人口249751人,人均耕地0.81亩。
  2006年,执行省国土厅《关于服务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旧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每亩补助1.8万元。调动农民垦复旧宅基地积极性。是年全县增加耕地526.17公顷,其中占用园地12.53公顷,占用林地96.75公顷,占用未利用地416.89公顷;全县减少耕地94.88公顷,其中调整为园地16.8公顷,调整为农用地7.2公顷,居民点、工矿占用耕地35.79公顷,交通运输占用耕地15.09公顷,水利设施占用耕地1.19公顷,变为其他用地18.81公顷;净增431.29公顷。2007年,全县减少耕地21.34公顷,全部源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同时,开垦部分荒地为耕地,增加耕地288.63公顷,年末全县耕地14218.93公顷,其中水田10583.78公顷,旱地3595.6公顷。
  二、农田基本建设
  1988年,全县耕地总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8231.2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3.5%;保证灌溉面积5440.6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42%;喷灌面积85.7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0.66%;机电排灌面积160.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2%。是年,实施省“中低产田协作攻关示范”计划,投资270多万元,新建和修复水利工程69处,增加灌溉面积67公顷;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453公顷。
  1989年,浔中乡政府拨出专款资助各村冬修水利,改善灌溉面积66.67公顷。县将其经验向全县推广。12月19日,县五套班子领导带领机关干部4000多名,到隆泰水库义务劳动,清理、修复引水渠道2000多米。在上涌镇下涌村进行低产田改造示范,修建排水工程,受益面积141.13公顷,带动全县农田基本建设。至1992年,全县投入农田建设专项资金245万元,改造中低产田0.6万公顷,新建小(2)型引水工程1处,小小型水利工程30处,修建水渠、水坝32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0.67公顷,恢复灌溉面积1046.67公顷。
  1993年,德化县贯彻执行“以国家补助为导向,地方投资为基础,群众自筹为主体的水利建设”方针,以修复水毁水利工程、拦河坝改造、小(2)型灌区节水工程和山地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至1999年,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资金30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改造拦河坝30座,建设小型灌区节水工程49处,修复渠道及铺设U型槽26.2千米。
  2000—2003年,上涌乡下涌、美湖乡美湖、小湖、上岸、国宝乡南斗和春美乡尤床等6村,实施省级标准农田示范建设项目,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涝保收标准农田566.67公顷。葛坑、上涌、赤水、浔中等4个乡(镇)建拦河坝6座,修拦河坝3座,筑水池51个,开水渠、排涝沟12.62千米,总投资400万元。
  2004—2007年,实施省“六千”水利建设重点县工程(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千座水库除险加固、千万亩山地水利、千万亩水土保持等工程)。投资150万元,修复加固浔中镇红星、隆泰、三班镇红洋、吾坑垅、龙门滩镇愚公、雷峰镇瑞坂、南埕镇东风和葛坑镇幸福8座水库;投资590万元,兴建龙门滩镇苏洋、国宝乡南斗和龙浔镇高阳节水灌溉工程,受益面积526.67公顷;投资530万元,新建杨梅石头坂、水口分水洋、春美双翰和桂阳桂溪等7座水库,总库容275万立方米,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10公顷;投资255万元,兴建山地水利工程25处,建设山地水利水池142个,容积6.464万立方米,受益面积500公顷;投资284万元,新建小型引水工程20个,修复小型引水工程250处,修筑U型槽等防渗渠道730千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9万公顷;投资405万元,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和朱紫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成防洪堤18.4千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0.31万公顷;投资182万元,建成上涌黄井黄花梨基地和美湖乡清峰农场喷灌工程,灌溉面积13.33公顷。
  2007年,全县耕地总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11850.2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87.5%;旱涝保收面积10493.3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77.5%;机电排灌面积90公顷,占耕地面积0.7%。初步改变全县农业总体基础设施脆弱,防御干旱、洪涝、冻害、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的状况。
  第二节 劳动力
  1988年,全县农村劳动力79057人,从事农业生产6802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84.6%。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2.46亩。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全县农村劳动力107986人,其中男69797人、女38189人;从事农林牧渔劳动力93999人,其中男60411人,女33588人。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大学本科5人、大专9人、中专44人、高中5584人、初中21646人、小学57556人、小学以下9155人。
  1992年,德化县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1998年,全县实有劳动力117055人,从事农林牧渔78394人,占劳动力总数64.35%,比1988年降低近20个百分点。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全县农村劳动力124641人,从事农林牧渔劳动力64120人,比1990年减少约30%,其中男33320人、女30800人。劳动力总数中,文化程度有所提高,其中本科20人、大专110人、中专340人、高中2760人、初中21830人、小学35150人、小学以下3910人。10年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提高10个百分点。
  2007年,全县实有劳动力(劳动年龄内)150454人,从事农林牧渔57674人,占劳动力总数38%。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3.7亩。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152人获得专业技术职称。但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镇转移,现代农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仍未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
  第三节 农用物资
  一、农业机械
  1988年,全县农机总动力41846千瓦,其中农用水泵17台,手动水稻插秧机46部,手动喷雾器10289部,人力打谷机3232部,种子精选机1台,谷物烘干机2台,机动脱粒机43台,机动喷雾机39台,饲料粉碎机220台,增氧机3台,碾米机636部,淀粉加工机543部,榨油机36部,茶叶机械111部,农用汽车254辆,拖拉机1275辆(配机引犁、引耙和旋耕机),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27辆,小型和手扶拖拉机1248辆,推土机7台。
  1989—1995年,先后推广使用广东铙平产胶辊垄谷机、小型砂辊米机、上杭产55S型碾米机、上杭产MF125-3型和MF95-2型粉干机及其配套机械、JB-85型搅拌机、FSP-350型(锤片式)粉碎机、磨浆机和上杭150型刷粉颗粒饲料机。1996年后,大、中型轮式拖拉机逐渐被淘汰,由改装拼装“土小四轮”替代,成为农业主要运输工具。相继引进挖掘机、装载机。
  1998年,推广使用背负式割晒机割草劈山、收割水稻,效率是人工的3倍。
  2000年起,推广使用龙马牌IGZ-3型微耕机、草绳机和草编机,推广旋耕、犁耕作业。
  2003年后,由于农业逐步实行集约化生产,农机总动力用量下滑。
  2004年,开始实行农机补贴(至2007年共发放补贴45.92万元)。
  2006年,龙马牌IGZ-3型微耕机因厂家改制停产退出市场。后引进并在全县推广适应性能好的重庆富派微耕机、丹霞4L-0.45型小型联合收割机。同年,建立龙门滩朱地农机化示范基地,装备手扶拖拉机3台、配套旋耕机3台、起垄机2台、驱动圆盘犁1台、丹霞4L-0.5型联合收割机l台、手扶式久保田机动插秧机1台、耕作机1台,实现水稻耕、种、收机械化。
  20年间,先后引进农友-90型和13型联合收割机、龙江-140型圆盘割晒机、福州五一机电厂生产的背负式收割机、浙江产工农-6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单铧犁、东风-12型拖拉机配套的福建农业大学研制的IJYQ-320型圆盘驱动犁、工农-8型、农友-8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单铧犁、四川产合盛牌微耕机、龙马LQZ-3型微耕、邵武农业机械修造厂制造的起垄机和松溪县永顺生产的起垄机、丹霞牌4L-0.5小型联合收割机等机械并组织推广,终因不适应德化县山区耕作等原因,未能被群众接受。
  2007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0907千瓦,是1988年的1.46倍,其中“小四轮”1014台,小型拖拉机510台、耕整机78台,机引犁17台,旋耕机136台;排灌机械1114台,农用水泵1114台;植保机械392台;机动割晒机5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984台,其中胶辊垄谷机17台、小型砂辊米机23台、家用碾米机2234台、米粉加工机械136台、饲料加工机械163台、稻草加工机械330台、油料加工机械55台、渔业机械26台。全县大部分乡村实现运输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田间机械作业面积明显增加,其中机耕面积2168公顷,机电灌溉面积90公顷,机械植保作业面积8489公顷。
  二、化肥
  1988年后,德化县化肥供应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是年化肥供应量32043吨。1994年后,推广叶面施肥和配方施肥新技术,不断调整氮、磷、钾、复合肥的比例,供销部门密切配合,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满足农业用肥。
  2007年,全县农用化肥施用量46720吨。其中氮肥22972吨,磷肥12385吨,钾肥3808吨,复合肥7555吨。
  三、农药
  1988年,德化县常用的主要农药有乐果、敌敌畏、甲胺磷、多菌灵、托布津、克瘟散等十多种,1990年使用量284.13吨。1997年,引进吡虫啉防治稻飞虱等新农药,引进“佳多频振杀虫灯”等新技术,有机磷、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逐渐减少。1999年,全县农药使用量203吨。2005年,农药价格普遍提高20%以上。由于蔬菜、水果等市场价格提高、种植面积扩大,全县农药使用量上升到355吨。2007年回落到314吨。
  四、塑料薄膜
  20世纪80年代,农民在水稻、甘薯等育苗时开始使用少量塑料薄膜。1990年,全县塑料薄膜使用量60.05吨。后,推广搭建大棚种植蔬菜等新技术,塑料薄膜使用量激增。1994年使用量达155吨。至2007年稳定在123~49吨之间。
  五、柴油
  20世纪80年代,农用柴油主要用于抽水机、手扶拖拉机等农用机械,使用量较小。90年代后,农机数量增多,柴油使用量逐渐增加。2001年达高峰,531吨。2007年回落到449吨。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