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15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产业结构
分类号: F124.1
页数: 1
页码: 517
摘要: 本节记述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工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关键词: 德化县 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

内容

1988—1991年,全县农业综合性开发成效显著,水果、食用菌和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上升,农村经济结构由单一型向多样型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也出现新的进展。1990年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年均增长2.95%。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9亿元,年均递增22.32%。198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5.18∶32.37∶22.45。199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2.30∶33.06∶24.64。
  “八五”期间,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粮食生产屡创历史记录,1995年,农业总产值达4.7395亿元,年均递增20.52%;工业生产增速更快,尤其是具有德化特色的陶瓷、电力、冶金、建材、机械、森工、矿产品开采加工等行业发展更为迅速,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轻工业为主体,初具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9.39亿元,年均增长28.78%;市场销售平稳,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商品零售额达3.23亿元,年均递增13.9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7.98∶41.90∶30.12。
  “九五”期间,逐渐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陶瓷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61.5%提高到2000年的68%,成为德化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矿产业的规模扩大,成为全省最大的黄金、高岭土、铁矿生产基地。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8.16∶50.81∶31.03。
  “十五”期间,基本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化程度提高。2005年,全县工业产值在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55.3%,高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其中陶瓷业产值40.81亿元,比2000年增长116.73%,年均增长16.73%,占工业总产值61.2%,巩固支柱产业的地位。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83∶55.58∶32.59。
  2006年至2007年,推进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2007年,全县农业产值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0.3%;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工业总产值98.8亿元,比2005年增长50.05%,年均递增22.5%,其中陶瓷产值58.8亿元,比2005年增长44.12%,年均增长20%,陶瓷业纳税2.57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38.99%;电力新增装机容量5.29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29.2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9.37亿千瓦时,电力业纳税6677万元;矿业产值15亿元,纳税7579万元。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更迅速,当年接待游客4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58.7%、8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46亿元,比2005年增长30.84%;房地产销售额2.96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货运周转量51815万吨公里,比2005年增长57.2%;客运周转量62558.8万人公里,比2005年增长45.2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06.7%;贷款余额28.54亿元,比2005年增长24.63%。2007年,全县第三产业增长值23.74亿元,比2005年增长38.83%。同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8.84∶57.18∶33.98。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