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79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土壤
分类号: S159.257
页数: 3
页码: 50-5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德化县土壤地理情况。包括耕地土壤类型分布、山地土壤类型分布。
关键词: 土壤地理 资源 德化县

内容

一、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一)水稻土
  是全县主要的耕作土壤类型,集中分布在海拔500~800米的山丘地、垅谷、溪谷平原,因受地形、成土母质、水文地质及人为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呈区域性分布,面积14601.86公顷。有4个亚类:
  1.渗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山丘坡地梯田,少数分布在溪边田,多发育于红壤,面积10577.77公顷。由于所处地形条件,地下水埋藏深,成土过程基本脱离地下水的影响,有降雨和灌溉补给水分,土壤水分以下渗运动为主,成土过程中氧化还原淋溶淀积较弱,一般形成具有棱柱状结构体或块状结构体、结构面有黄色胶膜的渗育层。有3个土属:
  黄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山坡田,是县最主要的水田土壤,面积8971.38公顷。由红壤、黄红壤经水耕熟化发育而成,为坡积或残积母质。成土母质较细,土质黏重,渗淋较弱,剖面分化明显,土体构型为A-P-w-C。有乌黄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3个土种。
  黄泥砂田土属 分布在山地丘陵、山前平原、河流高阶地等坡地梯田,由花岗岩、花岗斑岩、砂岩、变粒岩、石英片麻岩等风化物及其所形成的自成土经长期水耕熟化发育而成,面积1580.56公顷。耕作熟化度低,质地偏轻,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少,耕层沙化十分普遍。土壤质地剖面分异明显,自上而下黏粒含量增多,质地渐重,多为砂壤一砂质黏土,其渗透层段较厚,但各层段间过渡不明显。有灰黄泥砂田、黄泥砂田2个土种。
  紫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梯田或山垅垅顶,多数有酸性紫色土发育,面积25.83公顷。质地黏壤土—粉砂黏土,交接性较弱,抗侵蚀性差,易受土壤冲刷,耕作层、犁底层因有机质积累成灰棕色,下部土层均为紫灰或紫色,渗育层发育较差,偶在结构面见有少量灰色胶膜或棕褐色铁锰淀斑,土体构型为A-AP-(P)-C。有乌紫泥田、灰紫泥田2个土种。
  2.潴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浐溪、涌溪及其支流沿岸的平洋田及垅口田,面积1998.73公顷。所处地形平缓,地下水埋藏深约50~150厘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双重作用下水耕熟化,以双季稻为主。还原氧化交替进行,铁、锰淋溶淀积,形成锈纹锈斑并结核聚集在心土层(即淀斑层),土体构型为A-P-C-P12-CG。有3个土属:-W或A-W-W()
  乌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平洋田或垅口田,面积249.59公顷。土壤团粒结构好,肥分充足,熟化程度高,土质疏松,保水保肥性好,有乌泥田、黄底乌泥田、青底乌泥田、砂底乌泥田、泥炭底乌泥田5个土种。
  灰泥田土属 遍布全县各地,土壤形成于溪谷平原、山间盆地、山垅的垅口,面积1076.37公顷。由冲击物或坡积物发育而成,其土质偏粘,有效土层厚40~50厘米,剖面层次过渡不明显,土体构型为A-P-w-C(或CS、G)育层多灰色胶膜或潜育斑,少量锈斑、锈纹或铁锰结核,或水渍状锈斑。土壤肥力中等,属中产田。有灰,泥田、黄底灰泥田、青底灰泥田、泥炭底灰泥田、砂底灰泥田5个土种。
  潮砂田土属 分布在浐溪、涌溪沿岸,面积672.77公顷。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较深厚,地下水在50厘米以下,全剖面土质较轻,呈碎块状结构,疏松爽水,结构面有较多的锈纹或铁锰结核,质地偏砂,耕层土壤为砂壤或轻壤,保水保肥性较差。有乌砂田、灰砂田2个土种。3.潜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山垅田、平洋低洼处,面积879.61公顷。主要特点: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长期冷浸,还原作用占优势,属地下水型。剖面构型为A-P-G,土体有明显潜育化所形成的青泥层。有机质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但养分释放缓慢,有效养分低。有2个土属:
  青泥田土属 大多位于山垅垵沟底部,面积918.62公顷。主要特点:地下水位高,耕作层或犁底层以下有青泥层,土质粘韧,亚铁反应明显。该土属仅见青泥田土种,青泥田地下水位高,土性冷,有机质累积多,潜在养分较高,但有机质矿化差,速效养分低,易引起水稻中毒。
  冷烂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山垅、谷地或平洋低洼处,面积879.61公顷。由于地下水位高,常年渍水,土烂、田深、水冷,亚铁含量多,水、肥、气、热条件差,冷、烂、酸、毒障碍严重,作物生长不良。有冷水田、锈水田、浅脚烂泥田、深脚烂泥田4个土种。
  4.漂洗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低丘坡麓缓坡地带,成带状顺坡展布。其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或洪积物。质地剖面多具上轻下粘特点,底层多见坚实黏重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层。漂洗层砂粒含量较高,黏粒含量低,土体紧实,保肥性差,矿质养分差,酸性强,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属障碍土层。
  仅有白鳝泥田土属。主要分布在坡地下部或低丘缓坡地带,面积227.13公顷。由于土壤黏粒和铁长期受地下水侧渗漂洗后使土层产生漂洗层,土体构型为A-AP-E-C、A-AP-P-E-C或A-E-CC。有白鳝泥田、白底田、薯粉田3个土种。
  (二)红壤
  广泛分布在县境内的山地丘陵,是县内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它是由各色母岩强烈风化,经过脱硅富铝化过程而形成富含铁、铝的土壤,土层深厚,淋溶明显,层次发育完整,土壤富铝化作用较深,全剖面呈深红、浅红色,具有A-B-型或A-C型的层次组合。红壤可划分为红壤、粗骨性红壤、黄红壤、暗红壤、水化红壤5个亚类,德化县耕作土壤仅有红壤1个亚类。
  红壤较集中在东南部及西北部的低山、丘陵,面积770.67公顷。成土母岩以火山凝灰熔岩、花岗斑岩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烈,成土过程以红壤化为主,土层深厚,层次明显,表土层有机质较丰富,呈暗灰色,团块状结构,淀积层呈鲜红色或淡红色,黏性大,多为壤土或重壤,块状或鳞片状结构,铁质胶膜,母质层呈淡红色,红白的网纹杂斑。有2个土属:
  红泥砂土土属 分布在低山丘陵缓坡地,是硅铝质、硅质红壤及部分侵蚀红壤,经人为旱耕熟化发育而成的旱作土壤,面积76.69公顷。因母质含石英砂粒较多,质地较轻,质地多为砂壤——砂质壤土,土壤疏松,渗透性强,淋溶强烈。因阳离子代换量较低,土壤养分较为贫乏。该土属可划分为红泥砂土、灰红泥砂土2个土种,德化县仅有灰红泥砂土1个土种。
  红泥土土属 大多分布在山地丘陵缓坡地及河谷阶地,是铝硅质、硅铁质、硅铝铁质红壤及部分侵蚀红壤,经人为旱耕熟化而形成的旱作土壤,面积694公顷。该土属土质黏重,质地为壤质黏土—黏土,耕作层疏松,无灌溉条件下更易干燥,复盐基现象较明显。有灰红泥土、红泥土2个土种。
  (三)黄壤
  主要分布在1000~1600米的中山山坡,面积147.49公顷。母质以凝灰熔岩为主,土壤化学风化作用比红壤弱,成土过程以黄壤化作用为特征。因游离铁遭水化,以针铁矿及多水氧化铁形态存在而形成黄色的心土层,土层较薄,次生黏土矿物有高岭石、水云母、三水铝石,腐殖质较多,呈酸性反应。德化县耕作土壤仅有黄壤1个亚类,划分2个土属:
  黄泥土土属 由铝硅质、硅铝铁质黄壤经人为旱耕熟化发育形成,属低产旱作土壤。土质黏重,多为壤质黏土——黏土,在人为耕作、施肥等影响下,逐步形成疏松耕作层,土壤容重变低,有机质矿化率加大,盐基饱和度提高,多数耕作粗放,熟化度差,有机质和养分缺乏,磷、钾养分均贫乏,土体构型为A-(B)-C。全县仅有灰黄泥土1个土种,面积126.29公顷,主要分布在汤头、上涌、盖德等乡(镇)。黄泥砂土土属 是发育于硅铝质、硅质黄壤的旱作土壤,母质含石英砂粒较多,质地多为砂壤或砂质粘壤土,有机质矿化速度较快,贮藏量较少,矿质养分较贫乏,熟化程度低。保水保肥性差,属低产旱作土壤。全县仅见黄泥砂土1个土种,面积21.20公顷,主要分布在美湖、盖德、上涌等乡(镇)。
  (四)紫色土
  紫色土的发育度弱,剖面分异不明显,有生物作用形成的表土、亚表土层及弱度发育的心土层,以下即为母质层。剖面上下呈较均一的紫红色,因表土层易被侵蚀,土层浅薄,结构疏松,保水、保肥、保土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肥力不高。德化县耕作土壤仅有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
  酸性紫色土亚类只有猪肝土1个土属。它由经过人工开垦种植、旱耕熟化发育形成,主要分布在丘陵缓坡梯地。由于耕作粗放,缺少培肥,熟化度低,剖面分异明显,土体构型为A-C,耕作层呈灰紫色、浅薄、疏松,底土层呈紫色,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不高。全县仅有油猪肝土1个土种,面积6.38公顷,分布在杨梅乡、南埕镇。
  二、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据德化县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1998年全县山地土壤为酸性土,有5个土类、10个亚类、31个土属,以红壤为主,占林业用地面积83.8%;黄壤次之,占16.0%;紫色土、草甸土、潮土零星分布,仅占0.2%。土层普遍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含水量适宜,质地疏松,理化性状好。肥力较高,全县林业用地中,土壤肥力一级面积占69.66%,二级面积占30.69%,三级面积占0.25%。境内土壤分布呈现着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800米以下分布红壤,海拔800~1200米多分布黄红壤,海拔1200~1500米分布黄壤,海拔1500米以上分布山地草甸土及粗骨性黄壤。
  戴云山主峰地区土壤以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为主,在区内土壤随海拔高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有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泥炭沼泽土等4个亚类,酸性岩红壤、中性岩红壤、基性岩红壤、泥质岩红壤、砂质岩红壤、侵蚀红壤、酸性岩黄红壤、中性岩黄红壤、泥质岩黄红壤、砂质岩黄红壤、侵蚀黄红壤、酸性岩黄壤、中性岩黄壤、砂质岩黄壤、泥炭沼泽土等15个土属。山地红壤较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及西北部的低山、丘陵,海拔500~800米;海拔800~1200米为山地红壤与山地黄红壤过渡地带;海拔1200~1350米为山地黄红壤地带,主要分布在赤水、上涌、南埕、雷峰等地;海拔1350米以上为山地黄壤地带;泥炭沼泽土面积很小,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沼泽中。林地土壤较厚,腐殖质层厚约20厘米,地表枯枝落叶层厚5~20厘米,表土质地为壤土,土壤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含水量适宜,质地疏松,理化性状较好,但磷、钾含量普遍较低或缺乏。
  石牛山地带土壤为酸性土为主,主要土壤有红壤、水化红壤、暗红壤、粗骨性红壤、黄红壤、黄壤、粗骨性黄壤、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土壤类型,其中以红壤类为主,黄壤类次之,紫色土和草甸土仅有零星分布。土壤分布呈明显的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海拔800米以下以红壤为主,海拔800~1200米多分布黄红壤,海拔1200~1500米以黄壤为主,海拔15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及粗骨性黄壤。土层厚薄度不一,有机质含量高,含水量适宜,质地疏松,理化现状好,肥力中等。
  九仙山山体大部分是火山喷发的凝灰岩,小数为花岗岩球状风化,花岗岩侵入体和建基性的岩脉在个别地段也有裸露,基石坚硬。由于受到远古时代造山运动的影响,山体顶部或大部分山坡、山坳的岩石较破碎。因地势差异和植被的影响,自下而上表现出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个别地段出现石英砂土壤。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1000米以下低丘和村落附近坡耕地,多数为红壤;海拔1000~1350米的地带植被覆盖较好,多数为黄红壤;海拔1350米以上,多数为山地草甸土。质地疏松,土层层次过渡明显,其肥力除少数山脊外,大多可达到1~2级,有少量紫色土分布和石英砂地带。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