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芦田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715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芦田镇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
页码: 905-908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7-2007年福建省安溪县芦田镇发展情况,包括概况、乡村建设、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情况。
关键词: 概况 芦田镇 安溪县

内容

一、概况
  位置境域 芦田镇位于安溪县西南部,北纬25°01′,东经117°49′,距县城54公里。东北连西坪镇、蓝田乡,西北接祥华乡,西南与龙涓乡毗邻,面积91平方公里。1960年建茶场时,因当地草木茂盛,取谐音名芦田。镇政府驻芦田村。
  建置沿革 宋、元、明、清时,芦田属崇信里。民国时,分属新崇龙区、第四区、第三区、崇新区、西洋镇。新中国成立后,分属崇新区、第七区、第八区、第九区、珠洋区、西坪区、西坪公社、西坪区。1959年10月,创办芦田畜牧场,后改为芦田农场。1965年12月,芦田农场和西坪社办茶场合并为安溪县芦田茶场。1984年8月,以场管辖区域成立芦田乡。1991年11月,改为芦田镇。
  村(场) 人口 1991年,芦田镇辖芦田、三洋、朝阳、云山、石盘、福岭、鸿都、招坑、内地、红村10个建制村和国有芦田茶场,共有2943户、14314人。2007年,全镇10个建制村和芦田茶场没变,共有4213户、15665人。村(场)民姓氏有林、杨、王、颜、陈、刘、余、吴、张、李、余、毛等。
  资源特产芦田镇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属高丘陵地带,是国家级茶叶良种梅占的原产地。已探明的矿产有高岭土、石灰石、煤、铅、锌等。特产有茶叶、柑橘、油柿、毛竹、野生苦菜、蕨干、红菇、金线莲等。该镇森林覆盖率65%,原始森林267公顷,野生动物有娃娃鱼、穿山甲、刺猬等,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古柳树、桫椤树等。
  二、镇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1年,芦田镇公路总长72.2公里,尚未公路水泥或沥青硬化。1992—1999年,铺设格坵至红村、鸿都至龙涓玳堤、福岭至百福、福岭至大竹、芦田至大竹公路32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硬化县道343线和341线芦田路段、西山至云山公路7.5公里。2000—2007年,拓宽并硬化芦田至三洋、福岭至百福、芦田至鸿都、格坵至内地、红村至阔格至芹草洋、西山至云山公路45公里;建设芦田客运站。至2007年,县道341线长龙公路和343线西祥公路呈X形连贯镇区。全镇乡道141.6公里、硬化率100%,村道基本硬化。
  电力 1991年,全镇有福潭电厂、朝阳水电站、芦田电厂3座发电厂,装机容量475千瓦,年发电量164万千瓦时。1997年,新建装机容量1600千瓦的福南水电站。1998年,建立芦田供电所,接管原电厂供电区,实行供发电分离。2000年,进行农电网改造。2002年,建立芦田35千伏变电站。至2007年,4座发电厂装机容量2400千瓦,10千伏馈线4条、总长83.94公里,实行一户一表、用户4213户。
  通信 1991年,全镇有一台手工转换的总机、30多台分机,几乎为集体用户。1993年,开通程控电话。1997年,投资100多万元新建芦田邮电大楼,并投入使用;电信业务发展较快,实现村村通电话,用户2000多户,并开通传呼、家家e、小灵通等业务。1998年,开通宽带用户80多户。2001年,建设小灵通通信基站,分布芦田、三洋、朝阳、云山、红村等,用户400多户,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全镇,通信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开通数字电视(IPTV),用户70多户。至2007年,全镇村村通有线广播,芦田、石盘、三洋、朝阳、鸿都等村开通有线闭路电视,用户1100户;电话2100门、手机4500部。
  (二)镇区建设
  1991年,芦田镇建设芦茗街,总长2000多米,内设中心农贸市场,共有180多间店面,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1996—2007年,新建计生综合楼等一批公共设施,硬化镇区道路并架设路灯。至2007年,镇区面积1平方公里,主要街道路面水泥硬化。
  (三)新农村建设
  2005年始,芦田镇组织实施“重点示范、村村整治”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红村村为省定整治村,三洋村为镇级示范村。至2007年,40%的村落完成垃圾收集点规划,建立垃圾收集点8个、文化(老年人)活动中心3处;红村村、三洋村房屋错落有序,公共设施配套,道路四通八达,村道绿化美化,富有新农村特色。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09公顷,粮食产量3128吨,产值2185万元;茶园面积607公顷,茶叶产量670吨。是年,安溪县郁泉茶业有限公司在芦田创办,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第一家投资茶业的台资茶叶企业。1995—1999年,做好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吸引4家外资涉农企业到芦田办厂,投资1800万元;芦柑、油柿、姬松茸、蕨干等农副产品开发形成热潮。2002年,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山区农业经济产业格局。2004年,芦田茶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垦无公害铁观音茶叶示范基地”。2005—2007年,新建生态茶园200公顷,改造老茶园180公顷,成立芦田镇茶叶协会,实施茶叶万人培训工程,参训人员3000多人次。至2007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66公顷,粮食产量3079吨,产值8420万元;茶园面积851公顷,茶叶产量1580吨。
  (二)工业
  1991年,芦田镇有农械厂、拖拉机站、芦田茶场茶叶精制厂、芦田茶叶加工公司、郁泉茶业有限公司、福潭电厂、朝阳电厂、芦田电厂等企业,产值900万元。1992—1997年,“芦田”牌乌龙茶系列有6个产品获得农业部优质产品证书。1998年,2家台资企业进驻芦田,创办鹿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天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999—2003年,紫云山茶厂、紫云山茶业有限公司、兴溪茶厂、云香有机茶有限公司、绿野茶业有限公司等涉茶企业到芦田投资兴业;创办福南电力有限公司、芦田供电所、芦田变电站、招坑陶瓷原料选矿厂等。2004—2007年,鼓励芦田籍经商人士回乡创业,新办安阳茶厂、隆缘安茶厂、鼎丰行茶业有限公司、瑞利来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茶业企业,建设芦田溪一级水电站和红村二级水电站。至2007年,全镇有企业173家,工业产值2.32亿元。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芦田镇有5个幼儿班,分别附属5所小学管理,在园幼儿123人,教职员工5人;小学11所,在校学生1562人,教职员工69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285人,教职员工17人。1992年始,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不断完善。1998年,教育“两基”达标,通过省、市验收。1999—2004年,投资300多万元,改善安溪十七中、芦田中心学校配套设施,校貌焕然一新。2005—2007年,整合教育资源,撤并所有分班办学点及云山、石盘、福岭、洪都、招坑、内地、红村7所小学的四、五、六年级,芦田中心学校创建寄宿生食堂、宿舍,办寄宿制学校。至2007年,全镇有独立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94人,教职员工3人;小学8所和2个教学点,在校学生784人,教职员工84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707人,教职员工44人。
  (二)卫生 计划生育
  1991年,芦田镇有镇卫生院1所,床位11张,卫技人员12人;村级卫生所(室)10所。2003年,芦田卫生院翻建综合楼、扩建门诊楼,并添置一批医疗设备。2004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71.76%。至2007年,全镇有镇级卫生院1所,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预防保健科等科室;全镇村卫生所12所,乡村医生10人,新农合参合率95.6%。
  1991年,芦田镇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88.5%。1992年,投资38万元,新建计划生育办公楼1幢。
  2002年始,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转变群众婚育观念。2007年,全镇初婚率10.51‰,人口出生率
  10.76‰,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3.75%,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4.65:100;落实节育措施247例,
  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66本,办证率100%。(三)居民生活1991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68元;1999年,2850元;2004年,3815元;2007年,5636元,
  比1991年增长12倍。1991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1平方米,基本是砖瓦土木结构的平房。1992年后,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居住面积逐年扩大,质量逐年提高,基本实现从平房到楼房,从土木结构到砖混结构,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
  2.45倍。是年,全镇农户彩色电视机、影碟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手机等基本普及,部分农民购置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芦田镇
相关地名
蓝田乡
相关地名
祥华乡
相关地名
龙涓乡
相关地名
芦田村
相关地名
崇新区
相关地名
西洋镇
相关地名
西坪区
相关地名
畜牧场
相关地名
芦田乡
相关地名
福岭
相关地名
红村村
相关地名
三洋村
相关地名
紫云山
相关地名
兴溪茶厂
相关地名
隆缘安茶厂
相关地名
芦田溪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