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小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饮食》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475
颗粒名称: 青田小吃
分类号: TS972.14
页数: 79
页码: 108-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小吃的情况,介绍了家乡面食花样多,丰富多彩的米食类,可口的山粉,番薯类等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青田饮食 青田小吃 面食

内容

家乡面食花样多
  我们家乡的面食,虽然比不上北方人的面食花样多,但是我们家乡的面食名堂也不少,每年重午节前后,新麦登场,乡下(农村)的种田人家,便把新麦磨成面粉送县城里亲戚朋友们“尝新”,亲戚朋友们则回赠一些“腥气”,诸如:炊虾、虾皮、明甫、龙头扣、水馋鱼、白鲞之类的干鱼虾。
  家乡的面食不像北人一样当“正厨”主食,而我们家乡的面食只当点心,每年到了夏秋季节,因日长夜短的关系,在此期间每日“日午”午饭至“乌阴”晚饭之间,家家都要吃一餐点心,点心除了面食之外,当然还有米类、杂粮类的东西,现在让笔者先谈一谈面食部分的点心吧!
  一、麦饼夹
  麦饼夹在面点中,除麦饼比其好吃外,麦饼夹也算是面点中比较可口的点心了。麦饼夹北方人叫作 “烙盒子 ”或称 “菜盒子”,“韭菜篓”,它的馅心有荤素两种,荤的馅除各种瓜、菜外,再加入一些肉类和虾尾;素者除瓜、菜外,还要加入一些豆腐干、豆腐、蛋皮、粉丝之类的东西,不过最常见,都是馅韭菜的多,其样子与我们家乡的麦饼夹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家乡做麦饼夹只有素馅,鲜少加入肉类的食物,馅大都用豇豆丁,嫩金瓜丝等时令瓜、菜,当然也有加入一些炊虾和虾皮的。做麦饼夹先要搀(和)面,一般人和面只知用些水和起来便可以了,不知用水和起来的面等烙好之后,皮则又硬又韧,吃到嘴里有讲不出的不舒服。如果用温水和稍加入一点油脂,那么烙出来皮又软又松,其味觉全然不同了(这一点小技巧是笔者的先母面授的),所以每做一样食物都有一点小技巧,才能把食物做到色、香、味俱全的地步。
  做麦饼夹和面除了用温水外,面和得必需稍软些,面和好搀匀后,必需用湿布把面盖上,让它去“醒”二小时左右,面醒好后则用“面其擂”长的擀面棍团擀成薄皮(同打细面一样打开),然后用一只中号的菜碗覆盖面皮上用手加压一下,再用一支银针(妇女们插在发结上用的银针),沿碗边旋划一圈,把碗拿开,划好的圆面皮像是一张大的饼子皮,把已炒好的馅馅入面皮半边,再把另一半边的面皮覆盖过去,合拢成半月形,合拢处再以原来的碗,用碗口沿着合拢处用力旋压过去,把多余而不整齐面皮边拿掉,如合拢处仍不结实恐有散开之虞,那么再用手指把合拢处再捏一下,便很牢固了。有的人想把麦饼夹的外形做得更漂亮些,便把合口处捏一些花纹的边来,这样烙起来看是比较好看,但吃起来就觉得有点硌牙也会触痛 “牙床肉 ”了,其实还是平边的比较好吃松软。
  再谈一下做馅,馅的用料大都是豇豆,嫩金瓜或苋菜等等,用豇豆做馅先要把豇豆头尾摘掉再抽筋,把豇豆切丁如骰子大小,清洗过后凉干水分,再炒至五六分熟,炒时如果加往点猪油渣(切细丁)更妙,炒好后待凉了把汤汁沥掉再包。如用嫩金瓜儿,先把金瓜洗净刨丝炒至五六分熟,再加入一些虾皮,吃时更佳,金瓜丝炒好装碗前,先用一个小碗覆盖大碗中央,再把金瓜丝兜入大碗,这样做是因为嫩金瓜的水份太多,水份太多做馅,烙时一定漏出很多的水,那么烙起来的饼,一定一塌糊涂怪难看的,所以必需这样把水分沥去漏入小碗之下。
  做好麦饼馅后,便开始烙(读各音)了,烙的火是最难控制的,因为我们家乡烙饼没有平底锅,也没有鏊盘与铛等工具(除饼店及烧饼摊有这工具外,家庭中没有的),有的只是一般普通用的镬,如二尺四、二尺二、一尺八等类的镬,一般的镬都是镬底尖的。烧的燃料大都一些龙枝、树毛和柴爿之类的燃料,所以烙饼时必需有专人负责来烧火。烙饼的火第一要散,第二要匀,火不能太猛,也不能太弱,因为烙饼不用油刷镬是干烙的,所以烧火一定要有经验才行,一镬麦饼夹烙的好与坏,就要看烧火人的本领了。
  二、麦饦
  麦饦是一种无馅麦饼。
  做麦饦(读趟音)在家乡有一句谚语: “烧好了麦饦火,才算好新妇 ”;还有一句歇后语: “麦饦镬 ——跷起了”,听了这两句话不难想得到,烙麦饦的火候是很难控制的,虽然做麦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要想做好外脆内松软的就不那么简单了。在我国北方叫麦饦为“斤饼”和“大饼”,因为这种饼在饼类中算是很大的,它的直径一尺多,圆周有三尺有余,厚度也有寸半许。家乡的麦饦的大小与北方的大饼差不多,不过厚度没有那么厚,还有一点不同之处,北方的大饼结实,而我们的麦饦比较松软。做麦饦,搀(和)面关系很大,面要和得比打细面的面还要硬,水也要温水和,最好和入一个蛋,搀匀的面团一定要“醒”得久些,这样烙出来的麦饦,吃时(必须趁热吃)才松软中带点脆韧而耐嚼,更有特别的香味。烙麦饦的困难是因为家乡的家庭里没有平底锅,所以麦饦烙至七分熟的时候(外熟内生时),先把将熟的麦饦拿起来,拿几支箸平放镬里,再把麦饦放在箸的上面架起烘,这样做是怕镬底的火太猛把麦饦烙焦了,这样架起来烘是平衡火力,同时也可以把麦饦周边与麦饦靠镬底部份同时烙熟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做,便就了前面那句歇后语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摆不平了”没法谈了。再谈烧麦饦火,烧麦饦火一要散、二是镬的周边火要匀,太猛了外焦内生,吃起来焦苦带粘牙,你说这样能下咽吗?所以讲烧麦饦火是件很难的事。
  在麦饦还在镬里烘的时候,就必需准备做配菜了,配麦饦的菜有炒肉片(肉煮过后炒),各种瓜、菜和大蒜泥,最好用卤肉夹起来吃,但是最好吃的还是用蜂蜜来蘸着吃,那是最美味的吃法。笔者年轻在家里,先母每年总要向养蜂的人家买些蜂蜜来给笔者蘸麦饦吃,如今,近半年世纪来未尝到先母亲手为我做的可口点心,怎不令人怀念呢?
  三、面糊龟
  面糊龟这个点心的名字听起来怪不好听的,用这个“龟”字不知恰当否?据笔者想大概糊好的面糊龟表面上起伏不平有块状,类似龟背的形状吧!故用这个龟字,请乡长们指正。面糊龟北方人称“糊塌子”,它是咸食,其中的配料除一般瓜、菜之外还可加入火腿、肉末、虾米丁和榨菜末等,当然这样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是无法比的。我们家乡的面糊龟只有甜而没有做咸的,做麦糊龟只有把面用温水调和成又浓又厚的麦糊便可以了,再加入红糖,顺方向去搅打,等个把时辰待面醒透了,就可开始糊了,糊时应当注意的事,锅里先刷油,待油热了再把面糊倒进去(油不热面糊会粘锅),再把镬搓(读戳音)过水或蘸点油,以免面糊粘住镬搓再把聚在镬底的糊往上摊,使整个厚薄均匀,面糊龟是单面烙的不能反面,所以火不能太大,火若大了,还没有熟先糊焦了,还有糊好面糊龟不能凉了吃,一定要趁热来吃,那真是底酥面软可口极了。
  笔者喜欢吃面糊龟,经多年吃出来的经验,今将其做法介绍给同好,这一做法是把甜的改为咸的,面糊的做法与前述相同,现在把配入面糊里的材料说一下:用菜头一个刨去皮,再把菜头刨细丝,再用少计盐把菜头揉一下,减少菜头的水分,再把虾米用水发开切成细末,再加入葱花些许,如爱吃大蒜者,最好是加一个鸡蛋,再把面糊搅匀,搅时一定要顺方向去打,这样糊出来的麦糊龟又松又软又香脆又爽口。如果没有菜头的时候,可以用菠菜和青梗菜来代替也是很好吃的,不过一定要把菠菜等剁得细如泥最好,这样的麦糊龟美味可口营养又高,真是老少咸宜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最相宜了。
  四、麦饼
  做麦饼看起来不难,其实要想做好麦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好麦饼一定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滚到边,二是薄与软,三是火候。如果能达到这三个条件,才算是好麦饼。麦饼的面和得好否是关键,搀面要硬软适度,太硬滚不开边不到边。太软一滚便破。搀好面一定要醒得久,醒久的面才好滚开。馅最好用菜干心,因菜干心嫩,香头又好,如用普通菜干及腌菜那是次等。用淡皮(不咸的花皮)最好,如用虾皮和炊虾,那是二等的。肉必用三精七肥的肉,这样做出来的麦饼才是第一流的。
  再讲火候,麦饼火最好用龙枝,火一定烧得散和匀,如发现镬底火太猛,立刻要把火锨压住镬底火,使火头向周边放射,这样才不会把麦饼烙焦了,麦饼在镬里反面烙后,它会鼓起来(凸起),如果有破洞漏气,怎么样也鼓不起来,麦饼鼓起来表示饼已熟,这时就可以起锅。起锅后放在大盆里用稍湿的布或毛巾把它盖起来,这样的饼会更软,如果把饼放在带盖的容器里,那么水蒸气在盖底冷却后成水滴落在饼面上,那种饼等于放在汤里泡过一样,是很难吃的,请注意才好。
  另外再谈一下馅,如果没有菜干心及菜干等,那么改用番葱(洋葱)也可,不过滚麦饼时要特别小心,因为它很容易滚破,翻葱馅的麦饼如果偶而吃一两个,味道还比菜干馅好吃呢?
  附带谈谈与麦饼差不多的饼:
  大蒜麦饼 大蒜麦饼的做法与麦饼一样,所不同的就是馅,它的馅是纯粹大蒜不另加添其他的东西,只有加入一点板油丁就可以了,不过大蒜一定要舂得如泥一般,同时板油也要切极细的丁,这种饼如在夏天里吃,真是最好不过的,因为大蒜能杀菌,有帮助消化的功能,尤其做法简单人人可做,真是价廉物美兼有食疗作用的食物。
  糖麦饼 糖麦饼,我想家乡的人一定都很喜欢吃的,尤其是糖霜麦饼更令人向往,红糖与赤砂糖的就比较差一点了,做糖麦饼与做麦饼的面是一样搀和的,这里就不另赘述了。如果做糖麦饼馅的方法不正确,一定会“烫嘴”,我想在家乡被糖麦饼烫过的一定大有人在吧!做糖麦饼时,糖水乘着热气从饼中射出来,等你惊觉时已来不及了,麦饼未吃
  到嘴,嘴唇及下巴反被烫到了。馅糖麦饼最好是用糖霜和油炒过的三合(读各音)粉,如果另外再加入一点猪油和桔饼末,那烙出来的糖麦饼,真是香、甜、脆都有了,这种做法是笔者先母的秘方。
  五、软饼
  软饼,外地人叫 “春卷 ”。
  糊软饼在家乡来讲算是一种奢侈的面食,也是一件很麻烦又很劳累的事,同时没有现时的平底锅来糊饼,而尖底锅糊饼费时又累人,尤其是馅料又花样多,菜肴又要精,所以在家乡想吃一次好馅料的软饼,不是经常有的,除非过节时(重午节、中秋节),或有贵宾来访。当然吃软饼有讲究的,也有简单的,准备馅料可多可少,也可精可差的,总而言之要视各人的环境与各地风俗了。
  糊软饼首先把面调和好,和面时必需加入一点盐及少许山粉,这样会使面有韧性,糊起来不易破损,面糊的厚稀度大概一碗面粉二碗水的比例,和面时最要紧的,是要把面糊打搅得很匀,同时要顺方向去打,并且一定要“醒”得很透。我们家乡的家庭中没有平底锅,糊软饼是用铜镬儿(双耳尖底的小铁锅)来糊的,烧的炉子则是“泥烧风炉”,燃料都用木炭,糊软饼先要“生”好风炉,待火“旺”上升时,把风炉口下面的通风口的门关掉一半,这样炉里的火势减低。火头弱时可把通风口的门再打开,火势立即上升。风炉火起来后把镬儿放在炉上,待其热时,用一枝苋菜或用一张粗纸摺成小方块,用箸夹着纸块往油碗蘸一点油,往镬儿周围刷一下,再用铜铫兜调好的面糊倒入镬里,然后把镬儿拿起离火并把镬儿前后左右转动,使面糊向周围旋流,这样使软饼的厚薄度均匀,同时把饼转得圆圆的,待软饼的边缘都离锅时,即刻用手把饼反面,再摊一下便熟了,起锅后放入大瓷盆内待用。在这同时就要炒馅了(最好是馅与饼同时做好上桌),上好的馅有明甫丝、精肉丝、豆腐干丝、咸肉丝、蛋丝、茭白丝、豇豆、豆芽菜及炮粉干等;中等的有炒肉片(半精肥的肉煮熟后再炒)、豆腐鲞、苋菜、茄子丝、豇豆、豆芽菜、炮粉干等;下等只有豆腐及各种瓜菜了,这不过是个大概情形,当然用来做馅东西还有很多。如果是请客人吃软饼,还要添若干菜肴享客的。
  吃软饼要有一点小技艺,否则还没有上嘴,饼也漏出汤汁来了,饼没有卷好散了,害得你手忙心乱,还弄你满手的菜和汤汁,这种情形只得拿只碗来把软饼放入碗内用箸来夹着吃了,这又多难看呢。其实,吃东西是有诀窍的,最好不要贪多,卷软饼先把软饼平铺盆里或桌上,再用箸把你喜欢吃的菜夹放在饼皮上,千万不要贪多,包时上头不摺,下头反转摺过一点来,以防汤汁漏出,再卷成竹筒形,用手取食,不破皮不漏汤,这是很标准的。
  六、烧饼
  烧饼虽然近似麦饼,但一般家庭是不会做的,只有在县城几处热闹的路边烧饼摊上才有卖的,乡下地方只有到了庙会演戏的时候才有,小村庄虽有庙会还是没有卖的。
  烧饼的外表类似麦饼,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塌的工具不是一般烧的龙枝、树毛等燃料,塌烧饼先要把炭火“生”好,炭火是放在一口垫满草灰的尖底锅里,先压实草灰,再铺上“生”红的炭,再炭火压实,如果炭火太“旺”时,要放置一片白铁皮盖住火苗,以免烧饼塌焦了,炭火的四周各放置一块砖头,垫住鏊盘,使鏊盘与炭火有个距离,这样炭火不会熄灭。
  做烧饼的面比麦饼稍硬一点点,但必需加入油酥,油酥是面粉与猪油揉成的面团,把揉好醒透的面团分成小块(每斤面粉可做十至十二个面块),排列在面床上,再把油酥团分成小声(面团十分之一大小)加入面团,然后用双手把面团和油酥稍压拉开,再把拉开的面片卷起来,再把卷起来的面卷用手掌压扁,再把压扁的面卷卷成螺旋型,再用活动的圆面棍把它擀成中厚边薄的面皮,这样的烧饼塌出来层数很多,吃起来酥、松、软、香兼而有之,其味远胜麦饼。
  饼皮擀好即包入馅料,包时与做包子一样把周边摺起,再用活动面棍滚开,滚饼时要特别注意,如果滚得不好,里面的馅一定不到边,这就有一点技巧了,烧饼大约如饭碗口大小。饼入鏊盘前,先要用一点油涂抹在饼面上才放入鏊盘里塌,约过五分钟后开盖,如饼已鼓起,立即将饼翻面塌,再过六、七分钟饼便熟了。如果讲究一点的,此时把饼中间挖一个洞,再把打好的蛋汁灌到饼里再塌一二分钟就熟了,这种吃法叫做烧饼灌蛋,当然其味更好。还有一种吃法是把油条(油炸果)折段装入烧饼里吃,其味就不同了,烧饼夹油条除了香酥外还带脆松。做烧饼的馅有猪肉丁(四精六肥,切成骰子大小),菜头丝(把菜头刨成细丝,撒上少许盐拌匀,把拌匀的菜头丝装入一个草袋里,再用大石块把菜头丝的水分压干)和葱花、淡皮等。如果菜头丝不压去水分,是无法做好烧饼的,擀时饼皮一定东破西裂,虽然做烧饼的人对于馅一成不变,但是有些“吃客”会指定加料,或顾客自己拿了京冬菜,精肉、菜干心等自己喜欢吃的馅料来请卖者代做,当然这种考究吃的人不多,只有少数几个老饕或是 “浪子 ”型的人物罢了。
  七、馒头
  馒头在家乡不论有馅无馅都称作馒头,不像北方人有馅的称包子,无馅的才称馒头。家乡有馅的馒头有两种,一咸一甜,咸的收口朝上打摺,甜的光面无摺,封口则在底部,甜馅的馒头面上要盖一个红印以示有别。咸的馅有肉,稍加菜头丁和葱,加入酱油拌和十分简单。甜的馅只有糖霜拌些面粉,否则用纯糖作馅,咬开馒头后一定会烫嘴。馒头的做法现在人做起来非常方便,也不要什么技术,只要到杂货店里买一包发粉万事OK了,过去在家乡做馒头非要师傅传授是做不起来的。做馒头主要是发面,发面要有“发面种”,所以每做一次馒头必需要留存一些已发的面,下一次做馒头用,如果做馒头面发不好,不但发不起来,还会变成“黄馒头”,黄馒头这句话也是家乡骂人的话,意思是讲那个人没有出息。做馒头的面中必需加入一点碱水,加碱水是中和发面的酸性,但是加少了馒头仍有酸味,加多了馒头蒸出来的表面会发黄。补救的方法是馒头上蒸之前用一个小酒杯,杯里放一块烧红炭,
  再放一小撮硫磺粉在炭火上,放入蒸笼里,这样蒸出来的馒头表面又白又光滑,而没有碱水味,现在做馒头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馒头桃 馒头桃的做法与馒头一样,外型与馒头不同,馒头桃要揉成与桃子的样子,桃端还要喷上一些洋红点缀,增加美感。馒头桃大都用在敬神供佛用的。
  馒头儿 头儿的做法与馒头同,不过个头较小,馒头儿大都是祭鬼或祭祖宗用的。
  花椒卷 花椒卷的发面与馒头同,花椒卷的做法是把发面擀成长扁条,再重叠三层卷成半圆型,每层之间撒一些椒盐(胡椒和盐炒成)与油,用筷子把半圆型的面卷压三下,这样蒸出来的不但有层次,同时香味扑鼻,花椒卷最好是配蹄膀,蘸蹄膀汤最好吃。
  蝴蝶包 蝴蝶包的发面与馒头同,做法是把发面分成小面团,再把小面团擀成厚皮,皮上撒些椒盐外还要抹一点油,然后把面皮叠成半月型,再用梳子的齿压几条线,再用手捏出头与翼的样子便上笼蒸,这种东西大都在酒席上用作夹菜吃的。
  八、面
  面类可分为:细面、水拍面(又称水牵面)、面食、镬盖切、面麦其(读鸡音)、索面等。
  细面 打细面先要把面和水和好,面一定要硬,这样打出来的面条才好吃。和面时有的加点碱水,也有的人加蛋,不过据笔者经验加碱水不如加蛋,因加碱面条会发黄,同时有碱味,加蛋能够加强面韧度外,其味也更好。打细面先要把面团压来压去反覆地压,压得愈均匀愈好,起码要把面团里的面丁和气孔压得都没有了为止。然后再用长面棍把它擀面片时要注意时时抖些山粉,以免粘牢。至于面条的粗细均匀,要看主妇们的手艺了。煮面时,锅中水一定大开,水一定要多,这样的面煮出来才不粘不糊,爽口有韧性。在家乡煮面大都和苋菜、豇豆等蔬瓜一同煮食,很少用鱼、肉、蛋、香菇、金针、木耳等高级食物的。
  水拍面 做水拍面,和面时一定要加一点盐(多寡要视面粉多少而定),加盐要有经验,放多了面条拉不长,放少了面条一拉就断,和面硬软度要很适当,最要紧的还是和好的面团一定醒透,愈醒愈好拉,如果不照上述方法去做水拍面,那一定会拉得“肝肠寸断”,弄得很尴尬的。做水拍面先把面团做成圆片,厚二厘米,再用刀刮开成条,每条约一寸宽,如果手艺高的主妇一条面可以拉起一碗的量,其法是将一条面勾在十个手指里拉,拉好立即投入锅里煮,同煮当然是一些菜、瓜之类的东西,佐料有猪油,酱油及大蒜醋。
  家乡船寮地方有一妇女名叫阿英专卖水拍面,远近闻名,其手艺已是炉火纯青,只要客人们吩咐一声,要粗要细都能依客人的意思办到,她真的能够用一条面拉成一碗的量,并用十个手指头互拉,动作利落,拉出来的面又均匀,吃起来又爽口,所以远近的老饕们都不远数十里而来,为的是要尝一尝拉面的滋味。笔者在离乡时也经常和三朋好友支光顾过,果然名不虚传
  面食 面食外地人叫馄饨,各地方的名称也很多,我们家乡则称面食,打(擀)面食皮,而中一定要加适量的碱水,否则面食皮没法打得很薄,因加了碱水使面皮增加韧性,面食皮打的愈薄愈好,最好的面食是皮薄馅大,面食的馅心大都是猪肉和葱花,也有加入菜类的,加菜类必需先要把菜烫过挤去水分才能用。不过也有考究的吃法,在馅里加入香菇、虾尾、京冬菜等名贵配料。一般家庭自己打面食吃,不是经常有的,尤其是乡下新鲜的肉又买不到,除非贵客或特殊情形才做面食,因为做面食的皮是十分难打的,不但费力和麻烦,如果弄得不好,面食皮会变面麦其了,弄得主客都下不了台。打面食皮要比打细面还困难,所以一般家庭主妇都藏拙不敢献丑。县城里除几家小面店(餐厅)兼卖面食外,专卖的面食担只有二担,而真正专卖的面食店,只有街头下田梅老司开的一间,他的面食名闻全县,他的面食不但皮薄馅大,而且馅料都是一些名贵的东西,同时接受顾客指定的馅料,因此他的店里生意十发兴隆,笔者旅外数十年,从未吃过如田梅老司做的面食那么美味可口的。原因是他做的汤是用纯正鸡汤,同时去浮油,汤浓度不清不浓,毫无腥味,馅的猪肉全用猪的肋条肉,肉中无筋,细切粗剁加上拌和葱白和虾尾细丁、香菇细丁和少许京冬菜,这种馅心不但嫩滑而更鲜美,另外还要加红根绿叶的菠菜,碗面上还加黄色的卵丝和黑色紫菜,这样的一碗面食端到你的面前,色、香、味俱全,你难道不会流口水吗?
  面食还可以炒来吃,也可以蒸来吃,蒸面食趁热蘸大蒜醋吃另有一种味道。炒面食是把蒸好的面食待其凉后,再用油炒,其味要比锅贴可口多了。
  镬盖切 镬盖切有二种,一是白面和成很硬的面团,再把面团压成长方条(三寸阔,厚约三分之二寸),用快刀将面条切薄片(片厚约二毫米)。另一种是把麦磨粉,筛去粗麦皮,做法与白面同。不过这种镬盖切要比白面的好吃,切好的面片要和菜、瓜、豆类同煮来吃。
  面麦其 面麦其有二种,一是白面,二是麦磨的粗粉,做面麦其有二种做法,一是把面或磨的粗粉,用温水拌和,不能太稀,能用手拿起来掇开便可以了。另一种做法是把面调成面糊,把面糊装在一个大碗里,再用一支箸在倾斜的碗口上,把往下流的面糊刮入已烧开的开水锅里,等面麦其浮上水面就熟了,再放入一些青菜同煮,装碗里加点猪油和盐,就是美味的餐点了。
  花麦荔枝 花麦是我们南方人叫的,北方人叫它为“荞麦”,花麦大都产在北方,但是我们南方也有种植,不过,不是种在水田里,而是在田头或早地里种植的。花麦的花是紫中有白,配着绿叶,长在紫红色的麦茎上,是谷类植物中,其外貌最为娇艳。花麦在我们故乡年年都必需吃一次的,其原因据说是我们吃猪肉太多,难免吃进猪毛,而猪毛是一种最不易消化的东西,可是花麦就是猪毛的克星,因此吃花麦是有道理;而乡间农家则常用为杂粮。现在介绍花麦荔枝的做法:
  一、把花麦粉(面)用温水拌和,掺匀,作成粗面条,分成小块,(与做饺子皮的面块一样大小)待用。
  二、把黄金瓜(老南瓜),削去表皮切成薄片,锅中倒入猪肉烧热,将瓜片倒入炒软后,加入羹汤,盐、酒少许,汤一定要多些,待瓜片滚烂后待用。
  三、做花麦荔枝一定要一面米筛,做时左手提着米筛的边缘,再将米筛提起成四十五度,右手拿第一项的面块,用右手当中三指用力压在米筛上,再向下一滚,面块即卷成橄榄形的薄片,表面同时印成粒状,形状酷似新剥下的荔枝壳,因为花麦粉的颜色与荔枝壳的颜色类似,故而得名。
  四、将做好的花麦荔枝,倒入第二项汤里,待其煮开后,个个都浮现汤里时,即可装碗就食,味道非常鲜美,样子也十分好看。
  索面
  索面一般家庭是不会做的,但是每家都备有索面,做索面的面粉里一定要加适量的盐,面和好后要醒一夜,醒后还要揉透,揉得面团光滑为止,再把面团放在面床上索成手指粗的面条,过一段时间,再把桶里的面条交叉缠在两支面箸上,再稍稍地把两支面箸拉开一点,再挂在面柜里“醒”。第二天早晨把面柜抬到空坦里,把柜里的面条连面箸(上面一支)插在面架上,下面一支则用双手向下拉,这个时候要索面粗细,就要靠拉了,要细的拉长一点,要粗的拉短一点。
  索面有圆有扁两种,主要在索面条时决定,圆的索面条,扁的圆条压扁就可以了。
  吃索面最简单,也最方便,只要水煮开了,把索面放入,等其浮上水面便熟了。装面的碗里放点猪油,酱油和酒或醋,碗面上放一撮吹虾便可上桌请客了,如果客人稍高级一点的,面里还要放二个荷包蛋,这是一般家庭待客人的点心。
  丰富多彩的米食类
  米是我国人的主食,米的种类繁多,近年来经农业专家门的不断研究,发展出很多的新品种,不但增加产量,改良品质,缩短种植时间,还能使稻谷适应各种环境的栽培,真是造福人类很大。
  米煮饭大概有焖、蒸、炊三种方法。焖:是把米和适量的水一起入锅不留米汤焖热,这种焖出来的饭,软硬度依各人喜好自由控制,是饭中的隽品。蒸:是把米入锅煮至七八分熟,用笊篱捞出,倒入樽里隔水蒸熟。这种饭最不好吃,淡而无味,不过所留下来的米汤大有用处,如加入蕃薯丝或瓜菜煮熟,就成为美味可口的粥了;或者在米汤里加点糖给老年人和小孩子吃,在当年也算是一种小“补品”了。炊:是把米浸泡后漂清,把米倒入木制的饭甑里炊,炊熟的饭香松,软硬度适度,是配足蹄最好的饭。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嗜好和口味,所以单就米饭和粥来讲,就可烹调出千变万化的饭和粥来。米还可以制成各处米浆、米粉、水磨粉、湿粉、生粉、熟粉等类,再用这些浆和粉制造出千百种的糕饼、点心和各种节令的米食,米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的恩物。如果要想把各地方的米食都写出来,我想可以写一部很厚很厚的专书食谱。现在就我们家乡常吃的米食部分写在后面供我乡亲们参考和怀念吧!
  我们家乡的食米大概可分为早米、晚米、糯米三类。另外还有一种红米(早米类),产量不多,种植时间比一般米要长,所以种的人不多。红米除了焖饭煮粥之外不作他用,而红米煮出来的饭与粥与普通米不一样,有一股清香,还有点甜味,尤其是煮出来的粥,粥面上一层浓浓的米油,据说这种米油多的粥是很“补”的,尤其是病后的人和老年人最喜欢吃。
  做米食必需先把米磨成浆或磨成粉,磨粉浆的手续很多,而且也麻烦,粉浆的种类很多,有:
  1、米浆:做米浆是把米先拣净再用水浸泡,要浸泡四至五小时,再用水把米淘清沥去水,再把米和等量的水混合磨成浆,备用。
  2、水磨馃粉:泡米与前同,磨时米多水少,磨成浓浆后装袋压干(但不能太干),把压干的米粉馃倒出,用双手揉搓均匀,表皮光亮为止,用湿布覆盖,备用
  3、水磨粉:泡米与前同,所不同的是把水分压得很干,把压干的粉馃倒出,用双掌把粉馃搓成粉,再过筛,备用。如果有多余的粉馃,可以用刀把它切成薄片或搓成粗粉晒干收藏,晒时特别要注意,千万不能被月亮照到,否则煮出来的米食会变红色很难看。
  4、湿粉:泡米与前同,把泡好的米捞出来沥去水分,晾干再磨,或者把米送到水碓里去舂成湿粉备用。
  5、生粉:是把米直接磨成米粉,但一定要过筛后才可备用。 6、熟粉:是把米用小火慢慢地炒,炒至表面微黄时起锅凉后,再磨成粉过筛,备用。做米食的粉和浆大概是这样,具备了这些基本材料,就可以动手做出各种美味可口的米食了。
  一、粉干
  粉干、索面、山粉面,这三种东西,是我们家乡家家户户必备之食物,如果哪一家没有预备的话,一旦客人或亲友上门时,一定会手足无措,临时要东串门,西闯户去告借来待客人。
  因为做粉干的过程很多也麻烦,尤其是要有很多多工具,不是一般家庭所能办得到的,所以做粉干一定要做到有粉干设备的师傅处去做,或者把米送到粉干师傅那里换,否则只有去买。
  做粉干首先是把早米浸泡一日夜,再把米淘清去杂物,再把米和水磨成米浆。第二步是把米浆倒入布袋,用大石头或重物把米浆水分压干。第三步把压干的粉浆从袋里倒出掰碎,反覆揉搓搅拌,揉得韧劲时才好。第四步把揉好的粉捏搓成条块放入蒸笼里炊,炊至半熟有粘性。第五步把炊出来的粉馃放入捣臼里,用捣米舂头舂,舂至无硬块有韧劲,再拿出来用木棍压成米片。第六步把压成片的米馃卷成一个一个圆筒型,放入粉干车圆的压槽内,槽下端放一个铁制的“粉干钅单”(钅单的洞孔有粗细之分),同时在槽壁及粉干钅单上抹点水,以免粉馃粘住,再用千斤顶把圆型活塞对准圆槽用力压下去,米馃经过压力透过钅单的孔,粉干由钅单孔流出。第七步把流出的粉干立即用清水冲冷,不使粉干粘住。第八步把冲洗过的粉干摺叠成贴,摊排在粉干篱上晒,最好是风干,风干的粉干有韧劲不易碎断,干后把两贴合并,两帖中间做粉干的人会把冲洗掉落的短粉干及细末粉干捏拢一团,塞填两帖中间增加重量,同时也可消化这种剩余的次货。再用稻草缚好,就可上市了。这种粉干称之为“粉干帖”。另外还有大把的粉干,在把粉千都是粗粉干。
  粉干的吃法可以炒食、煮食、炮食,其配料任君选择搭配,不论海鲜、肉类、禽类、瓜菜等等均可,只要主妇用点心思,都可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点来,尤其把新压出来的热粉干,用甜酱来蘸食,也是很可口,很美味的。
  二、馍糍
  馍糍是用早、晚米的水磨粉来作,用晚米做比较好吃。做馍糍先把压干的水磨粉(做法见前)揉搓均匀,再把它搓成条或块,放入开水镬里煮,煮至七至八分熟捞出,放入石臼里,舂至有粘劲,当然舂得越透越好。没有石臼,用手来搀揉也可以,不过这样很费时、费力,又烫手,把舂好的馍糍馃,做成扁长条,或者做各种形状来祭神之用。馍糍条可切片炒起来吃,或煮食。其配料不外猪肉、木耳、笋与瓜菜都可以。做蚕豆馍滋,先要把蚕豆煮半熟,搀入煮半熟的米馃里,或者用生粉(做法见前),生粉用开水烫熟,搀和蚕也可以,做馍糍先把搀拌的米馃,用手挲圆再用掌压扁,或者用一个圆圈模型,把米馃放入压出来都可以,把做好定型的馍糍放蒸笼里蒸熟,或者放入烘格笪里蒸熟也是一样。如用黄金瓜拦入米馃做馍糍,又叫金瓜馍糍,反正用什么瓜菜叫什么馍糍。馍糍也可包馅、可甜可咸,甜的馅三合粉和糖,咸的馅要视各人的喜好,只有家里有什么就可以馅什么,只要主妇用点心思,便可做出各种口味的馍糍了。
  三、米■
  做米米大都用早米的生粉,但是没有晚米的水磨粉做出来好吃,因做水磨粉要米多,同时晚米在家乡也不多,所以一般人家都用早米,因早米家家都有,同时多少都可以磨,磨生粉比水粉也方便得多。
  做米米先把磨好米粉倒入樽里,再用开水烫半熟,待稍冷,用手揉搓,搓至有劲均匀,表面光滑,再把搓好的粉馃索成长条,再把长条分摘成小块,再把小块用手掌挲圆,放在无名指、中指、食指之上,再用拇指压下,成为凹型,投入镬里煮熟。煮米■可配任何瓜菜,不过用八棱瓜是最好吃的。把八棱瓜削皮切片,镬里烧热加油,把八棱瓜倒入炒五分热加入香料和水(最好用高汤煮),开后再加米米和虾米或淡皮,待米粮浮起汤面就熟了,这样的米■,嫩绿的瓜片,雪白的米焿,金黄色的虾米或淡皮,不要讲好吃,看了这样的香味搭配,早已引起你的食欲了。另外用黄金瓜来煮,黄白相间是很好的搭配,也是很可口的。
  四、米面
  做米面要用米浆,不论用什么米都可以,不过还是早米浆做出来的最好吃。做米面要准备一个米筛,筛上铺湿布(现在做米面只要一白铁皮或铝片,片面钻成纵横小孔,铺上塑胶纸便可以了),再把米浆用铜铫舀入铺湿布的米筛上,再用双手把米筛左右转动,使米浆均匀,便可上镬蒸了。待米浆变色凝固时,用手拉一拉,有劲时便熟了,熟后把米筛倒扣桌面上(抹点水,以免粘住),掀去蒸布待冷,再卷成圆筒切一厘米宽的面条,把面抖散放在透风处。吃时先把配料炒好加汤,等汤开后加入米面便可以。米面也可炒起来吃,其味要比炒粉干来得美味可口。
  五、粽
  我国幅员虽然广大,重午节包粽子的风俗,则是差不多的,所不同者,是粽子的内容和形状有别而已。我们家乡的粽子较别的地方简单,所包的粽子大都是四角菱形的白粽(无馅),或者也有少许人家用豌豆、赤豆等拌和包粽子,毕竟不多。吃粽子时先把粽子再煮热,剥去箬叶装碗,再要一碟糖霜,把粽蘸糖霜吃。包粽子要用最好的糯米,必需要用新摘的竹箬来包,新箬有股清香的味道,所以粽子格外好吃。用箬包粽的道理,是因糯米不易消化,而箬含碱,碱能帮助消化,所以是我们老祖先体验出这相克的“食疗”办法来,留传给后代享受“口福”,我们能不便服老祖先的 “智慧 ”吗?
  六、青蓬馍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清明节前后是梅雨季节,游子们个个冒着风雨都要赶着回家祭祖、扫墓,这是我们中国人慎终追远最好的表现和传统的“孝思 ”行为,祭祖则少不了青蓬馍糍。
  做青蓬馍糍先要去田野采摘绵菜(生长在田野之商间,开黄花,枝叶长白毛)和青蓬(青蓬属茼蒿科),把采的绵菜和青蓬,摘去粗枝与枯叶,洗净入开水锅涮过,再捞起沥干,再和浸泡过的糯米送到水碓里春成粉饣果备用。如有多余的绵菜,洗净晒干收藏来年再用,干绵菜用时一定要煮透再舂,不过味道没有新鲜的清香。
  青蓬馍糍的馅有咸、有甜。咸的一般都用菜头丝(用热水泡胀,稍切细),豆腐稍煎黄切粗丁(不煎过容易破碎,同时水分太多,不好包),半精肥的肉丁,淡皮或虾米,葱和姜末等,将上面的丁料炒半熟备用;甜的馅一般用三合粉和红糖(三合粉是黄豆、麦、早米混炒过磨成的粉),把粉和糖入锅加油炒至粘合为止,包馅时最好再加入一粒肥肉,其味更佳。包馍糍时把米饣果捏成杯型,再把馅馅入再封口,做好后再在底部贴一张柚叶,没有柚叶可用箬来代替,不过没有柚叶来清香。把包好的馍糍排列蒸笼里蒸,镬里的水先要烧开,要把蒸笼坐入,蒸熟后待其冷,再放入竹篮里,挂在透风处。咸的最好吃,甜的还是凉的比较好吃。
  七、豆粉擂
  八月十五中秋节,依照家乡的习俗都要做豆粉擂过节,做豆粉擂要用糯米的水磨粉,把磨好的水磨粉搀揉得很透,表面有光泽为止,再把揉好的米馃索成条,再把条摘掇小块,把小块挲成椭圆型,投入开水锅里煮,至浮起水面便熟了,用笊篱捞起沥去水份,倒入豆粉里滚,滚至全身粘满豆粉为止,便可装碗吃了。
  豆粉的做法是把黄豆和麦炒熟不能炒糊焦(焦则苦味),把炒好的豆和麦磨成细粉,再加红糖拌匀,再把粉入锅炒一下并加入白芝麻同炒,这样糖和粉便融合一起,这样的粉吃起来香糯而不腻。如果没有豆粉,把红糖加入刚捞起的米馃上,糖遇热立即融化,粘在米馃上,这样的吃法,另有一种风味。
  八、汤圆
  冬至到了做汤圆,俗云: “吃了冬节汤圆,又大一岁了 ”。
  做汤圆要用糯米的水磨粉,做法与豆粉擂同,不过汤圆的体积较小,煮熟带汤装碗加糖就可以吃了。我们家乡的汤圆无馅而且很简单,外地的汤圆不但有咸有甜,并且有各种不同的馅,咸者有猪、鸡肉;甜有枣泥、莲蓉、芝麻、豆沙、水晶、什锦等,花样繁多,比较起来,我们的太单调一些。
  九、巧食
  七月七日天上牛郎织女渡鹊桥,凡间妇女穿七巧之针,同时在这一天还要吃 “巧食 ”。
  巧食本来是在糕饼店里做出来卖的,它是用仙女“七姑”的样子刻模印出来的,样子很好看(店里做的巧食是用发面做的),不过这种巧食并不普遍,普通一般家庭都是自己动手做。做巧食要用早或晚米磨的生粉,生粉和红糖搅拌均匀,再用开水冲泡,等稍冷,用双手揉搓至均匀,表破有光泽,再把粉馃索条分摘八厘米长,用手掌压扁,约三厘米宽,把压好的巧食贴在镬里,用慢火烤,待表面策黄就熟了,但必需等其冷后再吃,这样才香脆,虽然自己做的没有买来的好吃,又不好看,如果有自己做的巧食吃,也算是不错的。
  另外还有一种“麻巧”,麻巧比巧食要好吃多了,麻巧也是糕饼店出售的,不过自己家里也可以做的。做麻巧用糯米磨的生粉,用猪油(吃素用茶油)和水加糖和生粉搀拌,揉搓均匀,再索条分摘压扁(做法与巧食同),把压扁米馃面上粘白芝麻,放入鏊盘里烙(用平底锅也可以),待其表面有裂纹时便熟了,待冷再吃,吃起来松、酥、香、甜实在是一样很好吃的糕点。
  十、年糕
  过年了,家家户户不论穷与富,一定要做点年糕来应景,做年糕也含有“年年高兴”吉利之意,如果哪一家没有做年糕,那一定是出了大事了。
  做年糕要用糯米的湿粉,这样的年糕蒸出来才软硬适度,有嚼劲,有香味,比用水磨粉做出来的糕又实又软要好吃多了,尤其是吃硬糕(凉的糕),它的味道是迥然不同的。
  做年糕先把舂好的湿粉(或磨的湿粉),倒在篾栳里,拌入红糖(要先把糖里的硬块压细),用双手拌,千万不能揉捏,抄拌觉到太燥时,稍搀一点红糖水,抄拌至粉与糖均匀,先放在篾栳里静置使其粉与糖融合。再先清洗干净的蒸笼内两边缚上小竹筒(俗称:糕隔管)透气用,再把箬拗成L型,排靠蒸笼内壁与笼底间,排满后再用箬平铺笼底,再把拌好的湿粉舀入蒸笼里压,如面上不平,再用手蘸些糖把糕面抹平,待镬里水开后,再蒸笼坐上镬里的水屉上,用大火蒸至六七小时后,再把火降低,利用炭火再焖一二小时便熟了,待其冷微凝固时再切食。如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糕面铺摆红枣、红绿丝、瓜子仁等各色干果。摆出各种图案以增加形色之美。糕有肉糕、糖糕、蕃薯丝糕、赤豆糕等,讲究的糕,糕里要掺半精肥的肉和桔饼切丝的丝,或者用鲜桔的皮切丝来代替,有的人家则用全部肥肉,把肥肉平铺糕内,就是一层糕粉一层肉,最多只能二层肉,不过用一层肉的多。
  做蕃薯丝糕,先要把蕃薯丝煮六、七分熟再搀拌粉里其他豆类也一样要煮半熟才能用。
  十一、千层糕
  做千层糕要用早米的米浆,在磨米浆时要加入中药店买回的槐花米一同磨磨出来的米浆鹅黄色,把磨好的米浆倒入镬内煮,同时用面棍和长柄镬铲把米浆搅和,待米浆成厚糊时立即熄火,再搅和一下,把厚糊舀入蒸笼(笼内铺箬与年糕同),把糕铺平后再上镬蒸,熟后待冷再切煮食。吃时把糕切成“麻将牌”大小入镬煮食,配料各种瓜菜均可,或加入豆腐枣、咸肉之类的东西,千层糕亦可切片煎起来蘸酱油吃,也是很可口的。
  十二、米冻
  做米冻的方法与做千层糕一样,不过不放槐花米。米冻煮食除一般家庭用瓜菜来搭配在米冻摊里出售的那就不同了。米冻摊里用骨头汤,汤里有明甫、大肠、小肠和各种内脏同煮,这样煮出来的米冻是非常可口的。如果一碗米冻加上内脏那又是一种风味了。不知乡亲们还记得青田城隍庙前的米冻摊否?也不知摊的主人还安在否?
  十三、草鞋糕与水蒸糕
  做草鞋糕一般都用早米,如果掺入十分之三的晚米来做,要比纯早米做的好吃。做草鞋糕先把米淘清拣去杂物再泡水,约五六小时后再把米和磨成米浆,把米浆装在布袋压干,把压干的米浆索成条入开水镬里煮,煮至有粘性、韧性时捞起(或把压干米浆用蒸笼蒸熟也可),把蒸过粉里投入捣臼里舂,舂到有劲再拿出来揉搓,搓至很韧,表面很光滑,再把米果索成长条,放入草鞋糕的印模里,再把印模倒扣敲出,草鞋糕面上便印有人物花卉的图案,在糕的表面上还要点一点洋红,表示吉利。待冷后收藏如要长期收藏,把草鞋糕泡在清水里,不过要经常调换清水,才保持久藏不坏。做水蒸糕的方法与做草鞋糕同,不过形式上不同而已,做水蒸糕要把蒸熟的米里捏成条压扁就可以了。草鞋糕可以炒、可煮,可咸、可甜,炒、煮的配料任由各人喜欢,总是离不开肉类、瓜菜、笋、香菇、木耳等项,如喜甜食,只要把糕再蒸软切块或切块煎,蘸白糖吃就可以了。
  十四、糯米肠
  做糯米肠,先把糯米浸泡二三小时,再选一副大肠(要完整无破洞)先用面粉揉搓洗净,再用盐搓擦洗净晾干。再把腌肉(火腿最好的)切丁,笋切丁,香菇泡水后切丁,虾米清洗后切丁。然后把浸泡的米捞起沥干,把上面各物拌匀,再把镬烧热加油,把上面拌匀之物倒入镬里稍炒,加香料及葱花和胡椒粉,待稍冷再灌入大肠里(做法与灌香肠同)每一段不要灌得太满,大约七分满就可以了,把灌好的米肠放入开水里煮熟,不过煮比较困难,一不小心米肠会破裂,也没有蒸出的味道好,熟后趁热吃,是非常美味的一道好点心。这种米肠在家乡做的人家不多,因为做米肠很麻烦,同时要想买一副大肠也不易之故也。
  十五、鹅头颈
  鹅头颈是道素的甜菜,如果经常到庙宇走动的人,是不难吃得到的。
  做鹅头颈先要把糯米淘净焖成饭,乘热把红糖和切细丁的桔饼拌匀,拌饭时稍加一点油,静置一下待饭与糖融合,再把豆腐皮浸水泡软晾干去水分,把豆腐皮铺在桌上或砧板上,把拌好的饭抓到豆皮上,用双手把饭捏成长条(径红三厘米半),把豆皮包卷起来,两头向里摺进去,封口处一定要用面粉或山粉加水调稀加以涂抹后再封口,一定要粘得很牢,再放在蒸笼里蒸,蒸至香气外溢时就可以了。或者把包卷的鹅头颈,放入油镬里炮也可以,熟后切成菱块装盘,上面再散一点糖霜就可以上桌宴客了。炮出来的要比蒸的好吃,不但更加香糯,还有外脆内软,吃起来格外有味。
  十六、八宝饭
  八宝饭我们家乡不常见,尤其是家庭里自己做的更少,不过在上等的酒席上,是经常出现的一道甜点。
  做八宝饭本来是件很普通又很简单的事,但是,从前在家乡里想购买一些蜜饯来做八宝饭的配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吃八宝饭只有到饭馆里吃了。做八宝饭先要把糯米泡净焖成饭,乘热拌入适量的糖霜和猪油,拌好后盖起业,用饭的热度把糖及油融合均匀,把大瓷碗里面抹上猪油,再把干果及蜜饯排列碗底,排出的图案和颜色的搭配要看各人的“道行”了。图案排好后再把拌好的饭填到碗里,由中向边压实,当中成“凹”型,再把豆沙或枣泥或莲蓉馅入凹里,上面再用饭盖上压平,再隔水蒸或用蒸笼蒸,等炊透后倒扣另一瓷盘上。同时镬里倒入一点开水和糖霜,等其融化后,再将调稀的山粉调和“勾芡”,等开便变成透明胶,把勾芡倒在八宝饭之上,这样便是一道标准的八宝饭了。
  十七、松糕
  松糕,我们家乡本来是没有的,后来因温属人士到我们青田来经商,定居青田城内,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风俗,过年做松糕,同时他们在过年时,也有送松糕给商业上有来往的人,表示友善,因此城里的少许人家也有仿做的。
  做松糕要用糯米的湿粉,粉中稍搀入糖霜,用双手抄拌,千万不能揉搓,如有硬块则用手搓细,抄十余分钟后,试捏一把湿粉,向空中试抛一下,如果不碎,不散,再试用双掌把捏拢的湿粉,如果很容易地搓散,表示湿粉的湿度正好,否则粉太湿或太干,就要另加湿粉或加水了。湿粉抄拌均匀后,要静置一二小时,让它充分渗透均匀。蒸时镬里的水要先烧开,再把蒸器坐入镬内蒸,蒸松糕的蒸器与蒸青田糕的不一样,它是木制(与小饭甑类似)的甑,甑口大底较小,中间有一白铁皮钉孔的屉,有六角型、圆型,蒸时把湿的蒸布铺在屉上,再把拌好的湿粉,用双手捧起从手指间徐徐地漏入蒸器里,湿粉沥到一半时,再铺上一层豆沙,或加花生粉(豆粉也可以),加油加糖拌匀的湿料,或用白糖加面粉拌和的料也可以,再把湿粉漏入至八分满,把糕面弄平,把红枣、肥肉薄片及红绿丝等铺糕面,摆出各种图案,蒸至十五分钟后,用筷子试戳一下,如筷子上不粘糕粉就算熟了。做松糕的内馅随便什么干果都可以。如做红豆松糕,只要把红豆煮至七八分熟沥去水分,拌入糕粉里就可以了。松糕热食好吃民,冷食味道就差多了。
  十八、烧卖
  烧卖有二种做法,一种用面做皮,内包糯米的烧卖;一种是用糯米粉做皮的烧卖。用面做皮的烧卖,把面中和入一个蛋,再用温水搀拌均匀,用湿布把面团盖住,让其醒透,才有劲。把面团分摘小块,用手掌压扁小块,再用小面棍擀成圆薄片,再把馅放入,将面皮沿边提起,从腰部捏拢,再把腰上部打摺开口,馅露出口面(馅料先把糯米焖成饭,再用香菇炮软切丁、肉切丁、虾米泡软切丁、笋煮熟切丁、荸荠削皮切丁、葱、姜少许切末等,把上面各种混合炒熟加胡椒粉),做好后排列蒸笼里大火蒸十五分钟便熟,乘热吃。
  用糯米和早米的水磨粉做皮的烧卖,是把糯米七成,早米三成混合泡水磨成水磨粉,把水磨粉分一半用开水烫熟,再把生、熟混合搀拌,一定要揉搓均匀,即用大碗盖住以免冷掉不好包,做时把搀好粉果分摘小块,再把小块用手掌压成圆薄片,再把馅放入(馅料用肉丁、虾仁、荸荠丁、香菇丁、笋丁等加香料炒熟),做法与前同。
  十九、米干
  米干是把炊熟的糯米饭晒燥而成的。晒燥的米干久藏不坏,米干的用途很广,同时它还可以治病,符合现代的“食疗”效果,米干是病人没有胃口时最佳的食物,也是“热症”的妙药,如果牙痛(虚火上升),只要米干加入咸卵,或腌肉同煮,就是一帖清凉去火的“食疗剂”了。米干可以搭配很多佳肴外,它可甜食、咸食,甜者可掺任何干果和蜜饯;咸者可以任何瓜菜、鸡、肉之类的东西,其煮出来的虽然似粥,但其味与粥迥然不同。
  可口的山粉、蕃薯类
  山粉又称蕃薯粉,山粉可以说是我们家乡家家户户必备食物,不论酒席上,家常菜肴上,或者做点心,都是不可或缺之物,也是调和鼎鼐的好材料。山粉是用生蕃薯磨擦成的粉,蕃薯有红皮白心、红皮红心、白皮红心、白皮白心等种,但是各种有各种的妙用,白心蕃薯的淀粉含量丰富,擦出来的山粉雪白如霜,是加工食物的圣品,红心蕃薯含糖最高,所以做甜食比较合适。
  做山粉手续很麻烦很费人力,过程也很复杂还要许多工具:如稻桶、大脚盂(大木盆)、中脚盂、蕃薯石察、麻布袋、豆腐架(井字型木架)、篾栳、簟及白被单等。做山粉先要选择好的蕃薯,选好后把蕃薯运到坑边或溪边的水里,用稻草把每一个蕃薯洗擦干净(不能留下泥沙),而且要擦去蕃薯的表皮。洗好后把蕃薯拿到蕃薯石察上摩擦,擦得越细越好。蕃薯石察是用一块一尺宽一尺半长的长方型
  白铁皮或者同型铜片,把白铁皮放在木板上用铁钉纵横交叉打出小孔,孔打好后,把白铁皮钉在一块长三尺,宽尺半的木板上,钉时只钉上端,下边及左右不钉,这样蕃薯擦细后才能从未钉处泻入大木盆肉。蕃薯擦成细末后,统统装入麻袋内,袋则放在中型木盆里,大盆有一洞,用木塞塞住,以便放水。木盆架在大稻桶之上,再把清水舀入袋内。袋内的蕃薯末要经过四五次冲洗挤压,蕃薯渣内淀粉才能全部洗出,把剩下来的渣滓倒出,捏成圆团或捏成饼,铺在平地上晒干储藏起来用以喂猪。桶内的粉水要经过一日夜沉淀,粉才能深入桶底(桶面的水像清水一像)。如遇雨天则要延迟数天取粉(雨天没有太阳不能晒),天气好次日把桶内清水舀出,再用刀把深淀桶底的湿粉整块挖出,先放入篾栳内,用双手把湿粉块掰碎再晒。碎块有七八分干时,再用双手搓,把粉块搓细,再把细粉倒入簟里(簟上放白被单)晒,晒时一定要晒得很干燥,这样才能久藏,然后再装入洋铁箱内,山粉才不会返潮。
  一、山粉面
  做山粉面有二种做法:一是把山粉用水调和成浆,浆的浓度要有经验,稀了,糊出来的薄饼太软无法切面;浓了,糊时散不开。调浆时要用力搅拌,一定要水和粉调得很均匀。浆调好后,把镬里的水烧开,镬里放入一个竹编的“烘格笪”,笪上铺上一块湿白细布,待水沸腾后把山粉浆用铜铫舀出倒入笪的布上,再把浆摊平,隔水蒸,熟时浆凝固变半透明青灰色,然后用一筲箕覆在桌上,筲箕上喷上水(防粘),再把蒸熟的粉浆薄片放在筲箕背上,再用手把薄片拉大,拉至厚薄均匀后,等其冷澈,再把薄片撕下卷成圆筒,用刀切成面条,粗细要看主妇的刀功了。成面后要晒干燥收藏。
  山粉面另一种做法比前者进步,也比较方便,但是一般人家是不会做的,必需请专门做山粉面的老司来做,做法是用一个大蒸笼,笼内铺湿的白细布,再把蒸笼上镬,镬内水开时,再把搅拌均匀的粉浆舀到笼内的白布上摊平(做粉浆与前同),浆厚约半厘米,待浆蒸到凝固时,再浇浆一层,如此一直浇到三寸厚为止,待蒸熟倒出凉透,次日才把凝固的山粉圆饼(如同年糕),用夹板夹住放在一个木架上固定后,再用铜刨(与蕃薯丝刨一样,不过刨山粉面的刨是横的)刨出面条,一刨的面摞成一团,把摞好的山粉面,放在篾栳里晒干收藏,经年不坏。
  吃山粉面的配料很多,随便配上各人喜爱的菜肴,但汤一定要上好的汤来煮,煮出来的山粉面才美味可口。不过在酒席它可代替 “洋粉 ”,配上“蛏干”、“明甫 ”便是一道名菜了。
  二、卵面
  卵面是点心中最美味的点心,也是家乡最精致最高级的待客佳肴/糊卵面与糊软饼的做法是相同的,卵面的好坏要视加卵的多寡,卵多水少,卵面一定好吃,水多卵少其味如同山粉面。卵面糊好后稍冷,卷成圆筒型,切成宽条(约半厘米宽),把配料炒好加入好汤,再把切的卵面放入,汤开即可装碗就食,碗面放点炊虾、葱花和京冬菜,便是一碗招待上宾的好点心,可惜此间没有好的山粉,勉强作出来的卵面只是形象罢了。
  三、山粉馍糍
  做山粉馍糍一定要用水芋(俗称长梗枝的芋),水芋水分多,胶汁也多,粘性也大,是做山粉馍糍最好的搭配。做山粉馍糍先要把芋煮熟,剥皮,乘热把芋捣烂泥,即刻加入山粉搀和下去,用手揉搓粉芋均匀没有硬粒为止。同时立刻包馅做镆糍,否则馍糍饣果冷了,做起来的馍糍皮一定会开裂,这是做山粉馍糍特别要注意的。山粉馍糍的馅料,一般用菜头丝、肉丁、炊虾、葱、姜末等,馅料必需炒半熟,最好乘热包,否则收口更难以合牢。包好后底部贴一张柚叶(如无柚叶可用箬代替),使馍糍熟后增加香度,还可解除“寒性”,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吃道的“相克”哲学。做好的馍糍排放在蒸笼里蒸时,镬里的水一定要先煮沸,然后再把蒸笼放入镬内蒸,否则水未滚入镬蒸,蒸出来的馍糍一定是扁的。做山粉馍糍有二种做法,一是圆型(馒头型);一是半圆型,半圆型要在封口处捏成辫子状的花边。山粉馍糍蒸熟后乘热吃,其味远胜任何包子,那股清香带辛辣味道,是任何食物无法替代的。
  四、山粉饺
  山粉饼的皮与做山粉馍糍的皮是一样的。山粉饺的馅是很讲究的,馅料用精肉、明甫、冬笋、香菇、虾米等,先把馅料洗净剁成细丁,再炒熟待用。山粉饺也有二种做法,一是三角袋型,三角型的做法是把粉团捏成杯型(稍扁),放在左手掌心,把馅放入,再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在皮的边缘向上撮拢,当中捏紧,三个边隙再用拇指和食指捏紧封口,封口处一定要捏很委紧,否则汤灌进去,清淡无原味矣!另一种做法是半月型,封口处要捏出花边增加美感。山粉饺蒸熟后,一定要冷澈后才能煮食,煮时要好汤,在汤里加点菠菜,或茼蒿菜,碗面上面加些卵丝和葱花,这不但是碗上好的点心,还是酒席上的一道大菜哩!
  五、山粉丸
  山粉丸的做法比较简单,只要把和料配好,便可以做了,和料一般都用肉丁、菜头丝、年年红丝(红萝卜)、花生仁,也有虾米等当然和料要视个人的嗜好随便加减,把和料炒熟带点汤汁,炒熟后把它舀到樽里,再把山粉搀入,搀时要用箸搅拌至均匀,不能太硬、也不能太稀,一定要适度,再用手捻出有棱有角,不要搓圆,大小如鸡卵,放在铺布或箬的“烘格笪”上蒸熟,待凉后再煮食;另一种简便的做法是把搀的粉料整块倒入油镬(油镬不要太热)里煎,煎时火不要太大,并且要用镬铲把粉料压扁,一面煎黄时再翻面煎,待两面都煎黄了便可起镬,待冷后切成菱块煮食,煮时汤里加点青菜,那就更好吃了。
  六、豆腐丸
  做豆腐丸一定要老豆腐(嫩豆腐水分太多),先把豆腐用手捏碎,放在笊篱里沥去水分,再做配料,配料与做山粉丸的配料差不多,也可随意加减,但切的丁要稍细一占。将配料炒半熟,待冷澈后再把沥水的豆腐搀拌下去,用手把豆腐和配料捏拌均匀,再把拌料捏出圆型(如李子大小)的初步豆腐圆。另用一只中号菜碗,碗中放三分之二满的山粉,用手把山粉压实,当中挖成“凹”字型坑洞,把洞周边的山粉压的很实,再把初步捏成的豆腐丸放入坑洞内,双手捧碗顺向旋转,待豆腐丸外层粘上一层山粉外衣(豆腐丸做得是否成功,这层外衣的厚薄关系最大,做时特别注意)便好了。再把“穿”上外衣的豆腐丸放在铺上湿白布或菜叶的“烘格笪”上蒸,蒸熟后待凉透再煮食,否则容易煮散,如果配上肉丸及卵饺,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上等酒席上的佳肴。
  另外还有一种豆腐丸,可以说是真正的豆腐丸,做法是把老豆腐沥去水分,再用手把豆腐捏得很细,捏得越久越好,捏久了才能有粘性出现,把捏细的豆腐用手挲成圆球(如皮球大小)型,中放一小团剁细加酱油的鲜肉,放入大碗中顺向旋滚,滚至豆腐丸坚实为止(如果滚不坚实煮时会散掉),再倒入高汤里煮,煮得越透越好吃,不知此间的同乡尝过这种豆腐丸否?
  七、粉身炮
  粉身炮又称山粉炮,做法是用蕃薯削皮煮熟,再把水芋煮熟剥皮和蕃薯捣成泥,再把山粉搀入揉搓,如搀和时太硬稍和一点白糖水,搀和均匀(像打面团一样),用手捏成长条再压扁成椭圆型,蒸熟后切成薄片晒燥收藏备用。吃时用大量茶油炸炮,炮时等油八分热时,把山粉炮薄片倒入油锅,待薄片膨胀成白色时,立即用铁笊篱捞起,捞时动作要快,慢则会焦黄,那就不好吃了,捞起的粉身炮油沥净后,用白铁箱收藏才不会返潮,吃起来香、松、脆、甜,是配茶的最佳食物。做粉身炮有的地方单用蕃薯与山粉,有的用水芋与山粉作的,有的两者合用,总之随各人的嗜好来决定搭配材料。
  蕃薯片
  蕃薯片是家乡一种最大众化的零食。做蕃薯片把蕃薯煮熟,冷澈后切成薄片再放在篾栳上晒燥,如遇雨天还要把它焙燥。吃时用铁沙炒(铁沙是用溪边白沙晒燥后倒入铁镬里炒,炒时加植物油,一定要炒至沙变化黑色为止),待蕃薯炒成金黄色,片上有气泡,便算熟了。炒好后把铁沙和蕃薯片舀入米筛里筛,把铁沙筛到镬里再炒第二锅。如讲究一点的人家,蕃薯也有用油炸炮的,因炸炮耗油多,所以一般都是用铁沙来炒。蕃薯片吃起来也很香、脆,但其味道是无法与粉身炮相比。
  八、蕃薯枣
  蕃薯枣是我们家乡家家户户必备之零食。做蕃薯枣先把蕃薯洗刷干净,最好是用白皮红心的蕃薯,把洗净的蕃薯煮热,煮时水不要太多以免减低甜底,煮熟后放在镬里焖,待汤汁干后起锅,再切成条排在篾栳上曝晒,晒至五成干时,再上蒸笼蒸一次再晒(有的不蒸,晒好就吃,蒸过的蕃薯枣会增加甜度)。晒时不要晒得太燥,大约八九分干就可以了,最好是把晒干得蕃薯枣收蒇在陶罐里,等其表面长白霜再吃,吃时软中带韧,嚼在嘴里有劲,又香又甜。蕃薯枣真是一样好吃的零食,也是大人小孩都喜爱的食物。
  九、蕃薯馍糍
  蕃薯馍糍在家乡大都作夏秋两季时的点心。做蕃薯馍糍先把蕃薯削皮煮极烂,米粉(普通食米)用开水烫熟,和煮烂的蕃薯搀拌一起,用手搀均匀,再拌和煮半熟的蚕豆,把拌好的米粉团分别捏成皮球大小,再放入圆模中用手压扁(模型只要一处篾爿卷成圆圈,把接头缚牢便可,篾片宽一厘米,直径约八厘米),再拿出放在“烘格笪”上蒸熟,就可以吃了。有的人把米粉团用手捏扁贴在镬肚里,镬底加水,水上覆盖一个碗,等水烧开后水花四溅,水花润湿贴在镬肚里的馍糍,馍糍底部才不会乌焦。
  十、山粉糊
  山粉糊的做法最简单,它有甜、咸两种做法,做甜的只要加入各种蜜饯和糖即可。甜的山粉糊也是酒席上最后的一道甜汤,做法是山粉糊里加入葡萄干,荸荠白,碗面上撒点桂花干,就可上桌了。咸的山粉糊配料有肉丁、猪油渣、花生仁(捣细粒)、粉干末、索面末,各种瓜菜均可,不过最好吃还是用“田荠”(荠读士音),田荠学名叫做荠菜,在家乡田荠是野生的,生在田埂里,要自己去采摘,田荠的味道有股清香,不过田荠的生长有时间性的,大约每年七八月间才有,平常吃山粉糊都是配粉干末等类的东西。做山粉糊先把配料切细丁炒熟加汤,待汤开后,再把山粉用水调稀,再倒入汤里,即利用箸搅拌,搅拌时动作要快,否则山粉糊会结块,刚倒入稀山粉,汤会“假滚”起泡,这样实在还没有真正开,一定要多开一下才熟,这一点要注意。开后装碗,不要急着就食,否则会烫坏你的嘴巴,千万要注意,要等糊稍凉再吃。
  蕃薯的用途很多,它可做蕃薯丝,做蕃薯糖,做蕃薯饭,蕃薯白粥。做蕃薯白粥最好是用白皮红心的,据笔者经验先把田里的蕃薯连藤拿回来,缚好挂在透风处晾,待其散尽土气及部分水分后,再削皮刨丝煮白粥,这种蕃薯白粥里的圣品,不知乡亲有些经验否?
  腌盐菜
  把紫碎芥外层老叶摘掉洗净,再用刀把菜切成四股,晒柔铺在缸或桶里,一层菜,一层盐,压实过一日夜,把菜翻出倒去卤,再一层菜,一层盐压实,如此三次上下更换洒盐,最后一次压出来的卤不能倒掉要留缸内浸泡,菜面上最好铺上菜叶,再用木板或竹片压住,再用大石头重压,经过廿多天发酵成熟其色泽淡黄色,稍有一点点酸味,比芥菜腌好吃多了。如把它再做成半湿的腌菜,把整支腌菜拿出挤去卤切细,放入篾栳里晒一、二天(太阳大晒一天,太阳小晒二天),菜色由淡黄变黄褐色时,加入少许盐揉匀,捺入小口大肚的瓮或缸里,捺时一定要用力压得很实,然后把罐口密封,置阴凉处,可以久藏,而且其味鲜美,比所有的腌菜风味更佳。如果要做菜干,则要把整支的腌菜取出要晒得很干,再将晒干的菜蒸数小时,再取出晒干,再捺入罐内压实,经过月余,菜干变色黑色,这就是外地人称之为“霉干菜”取用时香气四溢,味道特佳,是红烧肉、扣肉最好搭配,将其剁细做卵花汤,是解油腻和醒酒的好汤。
  豆豉
  用黄豆十斤,浸泡二日,煮熟稍带汤汁,面粉五斤,把煮熟的豆带汁倒入面粉里拌匀,摊开晾凉,把草席铺在不透风房间里,把晾凉的豆平摊在草席上,再用稻秆把豆盖密,让其发酵,大约经过十来天,豆上长满黄绿色的霉(如果没有发霉,就是烂了,要弃掉),再把霉豆晾干,干后再用水洗净晒干。开水里加入盐三斤,沉淀后去杂物,用盐水倒入缸内(加入适量的陈皮、茴香、官桂,多少随便,不宜太多,再加一杯烧酒更妙。这是家母特制配方,与众不同处),再把晒干的豆倒入缸内搅拌匀(似厚厚米糊一样为度,不能太稀),缸口用筲箕盖紧(免虫蝇爬入),移至朝阳处曝晒,隔两天翻搅一次,待其水分完全晒干,再把它倒入篾栳里再晒很燥,晾透收入罐里经久不坏,这种称为 “干豆豉”。另外还有一种水豆豉(又称荫豆豉),做法与前者的前段同。把发霉的淘净晒干,倒入罐内,再倒入酱油一斤、黄酒一杯(如加点茴香、花椒、陈皮更妙。这也是家母的配方,别人没有的),水高出豆面一寸以上,把罐口用笋壳密封,移至朝阳处晒,过几天开开尝一尝咸淡,如淡再加酱油,如太咸稍加冷开水晒一个月即成了。不论晒酱、晒酱油、晒豆豉,在三伏天晒,秋天制成最好,也最能久藏不坏,其味也是最鲜美的,所谓“伏油、伏酱、伏豉 ”就是代表品质最高级的。
  酱油:做酱油的材料和方法很多,笔者只谈家母自己做酱油。做酱油材料是黄豆十斤、小麦八斤、发霉的豆麦饼十斤、加盐八斤、加水四十斤,余类推之。把黄豆浸泡二日,煮至很熟带汁。小麦磨细粉,把煮熟的豆倒入麦粉里拌匀捏成薄饼状,摊开晾凉,草席摊在不透风的房间里,把已凉的饼平摊草席上,用稻秆盖上发酵,经过十来天,全部豆饼发出黄绿色毛茸的霉,再把霉饼移到透风处晾干,然后再把霉饼外面的霉清洗掉,再晒干。水(最好用井水)烧开把盐放入融化后,倒入缸内,水凉后把豆饼放入缸内,用木棍搅拌均匀,移至朝阳处晒,如遇阴雨天,用尖顶蔑编的盖盖好,以免雨水漏入破坏酱油的品质,晒几天后缸里酱油起小泡,早上太阳未出来前,用木棍搅拌一下,使上下均匀,这样晒至四十九天,就差不多了,可以把缸里酱油(拌成品)舀入布袋内封口,放入大脚盂里,孟上放一个架,把袋放在架上,用大石头(石头要洗干净)压在袋上,把酱油压出来,压出来的酱油再入锅里烧开,倒入缸内凉透,再把缸封口备用。剩余的酱油渣(俗称:酱油脚)本来已成废物(可以羼入猪料里喂猪)了,但是还可以利用,把酱油渣倒入大罐樽里,加入适量的盐(再加桔皮丝更妙)拌匀,把刺瓜去子晒柔或菜头切长条晒柔,捺入酱渣中,移至朝阳处晒,晒廿余天后便可以吃了,其味是很不错的。
  甜酱:做甜酱的方法与材料很多,笔者只谈家母“土制”的酱,做酱用白面粉十斤,拌水羼匀,捏成薄饼状,入锅煮熟,捞起洒以面裹身,摊在不透风的房间里,盖以稻秆发酵,七八天后,黄绿色茸毛长满面饼,拿出晾去水份,把霉茸毛洗净,再晒燥。已发过的面饼一斤配盐四两,水一斤(多少以此类推),把盐放入开水中融化,澄去杂物,把盐开水倒大缸里,晒一天再把发酵过的面饼掰碎拌入盐水中搅拌一下移至朝阳处晒,最好盖上米筛,晒过几天后,用箸搅动,把面块搅细,晒至成糊状就好了。如果把刺瓜投入同晒,这种酱瓜就是上品,其味鲜甜无比,是酱瓜中的佳品,不过这样会影响酱的品质。
  青田菜干肉
  在故乡吃菜干肉,是在春尽夏来,百花盛开之时。我乡“腌”菜干肉,必在腊冬过年,因为过年时,差不多的人家,都要将饲养经年的大肥猪宰来过年,在农业社会里,养猪是一种家庭最经济的副业,年头只要花很少的代价可换来一只猪仔,到了年底就是一只大肥猪,同时饲猪食物,也不必花多少钱,家里的剩菜剩饭及米糠等等,都是现成喂猪的好饲料。等到过年把猪宰后,大部份的肥肉熬成猪油,瘦一点的肉腌成腌肉,上肉拿来祭神、祭祖,这种祭肉,都必需煮熟的,故煮熟的肉很多,而煮熟的肉又不能放得太久,故有腌菜干肉之举(菜干就是普通的霉干菜)。这种 “腌”与其他地区 “烧烤 ”霉干菜肉不一样的,这一道菜肴可说是我乡青田独有,现在将其做法介绍于后:
  将煮熟的肉切成二寸见方的肉块(一斤肉配合三两菜干),把菜干切细放在锅里炒,炒至熟透后,把煮肉的汤稍倒入一点,炒至菜干柔软,没有一点水分为止,再加大量的粗盐及切好的肉块,继续炒,使肉出油为止,然后再离火,待肉及菜干冷却后,把它装入罐内,装时要一層菜干,一層肉,装完后压实。再把罐口密封,过二、三个月后再取食。吃时先拿点菜干放在盘里垫底,再把块肉,用快刀切成薄片摊在菜干上,然后连盘上锅蒸十分钟,取食。这时的瘦肉是玫瑰色,肥肉是透明水晶色,再加点色的菜干衬托,真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肉味比金华火腿还要好吃,一点油腻都没有,吃起来爽口下饭。
  乌糖饼与白糖饼
  二十年代青田城内上店街,惺惺堂中药店隔壁,有间规模不小的糖坊,老板是卓明先生,他本是一位有名裁缝师傅,他人高体胖,平时长衫飘逸,头上歪戴瓜皮帽,肚子凸出,谈吐风生,不像裁缝模样,后来他改行经营糖坊,数年后丽温公路通车后,他人虽肥胖,头脑却很“前进”,眼看交通发达,旅游业一定生意兴隆,便结束糖坊,投下巨资在行春门车站旁边(东岳宫附近)盖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旅馆兼餐厅叫迎春饭店,落成后不多久,日寇入侵,公路遭严重破坏,交通中断,以致营业一厥不振,由盛转衰。当年旅馆生意鼎盛期,他家的小小姐亲自担任招待,她绰约风姿,穿着入时,只可惜讲话时鼻音浓重,减色不少,但是当时拜倒她石榴裙下的人不知多少。时光荏苒,他(她)们尸骨己寒,逝者已矣!往事本不应再提,日前恰逢港、台数位同乡在一起,开谈家乡做白糖,吃乌糖饼的往事,才想了当年一段与白糖有关的韵事来。
  做“白糖”先要谈工具与设备,最主要是地灶(俗称地陶),地灶方型,五尺见方,高三尺,灶身一半在地面下,灶门口由地面开向地下,上半部在地上,灶口上置一大口尖底四尺高的大缸,缸底据掉一尺五寸,锯掉的地方要比锅口稍小,缸底嵌在锅口尺寸刚好吻合,接口处内外,用桐油蛎灰,或用猪肝与碗片锋捣细的粉搅拌的粘料粘牢,这种粘料不怕水浸和高温。再用一面木板制圆形有透气孔的甑屉,甑板两端有两只用绳做的耳作把手用,放在锅与缸接衔处,锅内倒入适量的水,再把大麦芽倒入盖上锅盖(大麦放在筛箩里,每日泼“招水”数次,与发豆芽类似)。地灶烧砻糠,用大火蒸,蒸至四五小时后,把火焐起来保温,再把锅内麦芽渣掏出,同时取出甑屉,锅里己蒸溜落咖啡色的糖液,再用T形木橇(俗称:“糖打”,长三尺,阔六尺,上端一尺长的手柄),在锅里把糖液左橇右拓,翻来覆去,打起的糖泡比斗都大,打出的声音卜卜有节奏,打得糖浆硬度够时,把糖浆拿起放在“糖床”上(床板长六尺,宽三尺)。另有一个木架,木架前端钉一支圆木椿(好似独角兽),另用一支一尺长,圆小木棍(似面枝檑),乘热把糖浆(糖浆经风吹稍凉有韧性)拉直折成U形,挂在木椿上,下边缺口处合拢往后拉,至五尺长把糖条转折成8形,把后圈再套在木椿上,当中交叉处,套上小木棍,双手持棍往后拉,这么一大块麦芽糖拉一长条却是有技术,拉时要抖动,还要用手拍打糖条使其均匀,反复拉送,舞得虎虎生风,拉得越久糖越白,说起来也奇怪,咖啡色的麦芽糖经过这样的拉拍,糖条变成白色。把拉长的糖条从木椿取下放在糖床上,撒上少许面粉以免粘手,再用一条粗线,线的一端缚糖床架上,左手把糖条捏牢,右手把线在糖条上绕一圈,右手用力一拉,便绞下一片糖饼,再用手掌把它压成扁圆,白糖饼上撒点面粉,这样就算做好了。
  做“白糖条”,把上面做白糖饼的糖条再拉长,拉细的拇指般粗,用剪刀把糖条剪成三寸长,便是白糖条了。白糖条内有空隙,经风吹后又脆又甜,比白糖饼好吃多了。
  “敲糖”是白糖饼的同母异体,把白糖条拉成手臂一般粗,盘起来成圆形饼,外包竹箬,敲糖时把箬掀开一叶,贩卖敲糖(其实是以物换糖)都是温州人来我们家乡做生意的,卖糖人担一担篾篓(似箩,篓眼大),前面的篓上置一方木盘,盘上放一大片糖饼,卖糖饼人用一把铁打,四寸长斧头形的薄刀,另用一支小铁锤,敲糖时把刀放在糖上,把刀往下一压,固定位置(敲多少糖的位置),再把小铁锤往刀腰里用力一敲,糖片便应声断落。这两种敲糖工具,不敲糖时可作“市声”用,敲出来的声音叮叮当当,孩子位老远就听见了,赶紧回家叫妈妈把头毛(妇女平时梳头梳下来的头发积留起来的),肉骨头搬了出来,给卖糖人对(以换之意)糖给孩子们解馋。敲糖当然也可以用钱买,但是担糖的人还是喜欢以物对物,因为他换回去的头毛可以卖给制网巾或发网的工厂,收取高价;肉骨头则卖给农人做肥料(骨头烧灰是最好的肥料),所以担糖的人,一村一乡地担去对换,一两个月下来,他最多换掉了十几饼白糖,所值不多,却换来数麻袋头发和数十麻袋的肉骨头,回到温州后出售,今后半年的衣食便无忧无愁了,真是本小利大的生意,可是我们本地人却不做这种生意,为什么?不知道。
  麦芽糖我们家乡称它为“乌糖”(糖黑色称乌糖),乌糖是白糖之母,也可称作白糖是乌糖的变体。做乌糖把大麦芽蒸出糖汁后,再煎熬,稀一点的称糖油,煎熬时间久(水分消去多)糖浆厚则做乌糖饼,如果放点芝麻(炒过)会更好吃。做好的乌糖饼要放入三合粉里,否则走风(还潮)了。粘手粘嘴很麻烦,有的人把乌糖饼放在砻糠里,一旦走风了,饼上粘满砻糠,拿又很难拿掉,吃么又有砻糖难以下咽,丢掉吗,又舍不得,真是令人尴尬。糖油最好吃,入口即化,是百吃不厌的好零嘴。据说糖油炖蛋,很补人的,试试看吧!

知识出处

青田饮食

《青田饮食》

青田饮食是指浙江省温州市青田县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青田的饮食以海鲜为主,以其新鲜、美味而著名。著名的菜品有青田鲍鱼、海蛎煎、鱼丸、海鲜豆腐等。此外,青田的餐饮文化也独具特色。当地的小吃有花生腐乳、丝瓜饼、麻花、酥糖等。在传统的饮食文化方面,青田人喜爱食用冬笋和酱腌大黄瓜等食材,这些食材是当地农村自产自销的,因此也具有独特的口味。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