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饮食》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466
颗粒名称: 序言二
页数: 4

内容

《青田饮食》是旅台乡长詹海峰先生的又一新作。此前曾出版过《青田话》、《闲话青田》、《青田百名将军录》以及在《青田会刊》中撰文,无不与这阔别五十多年的家乡青田有关,一颗青田心,千夜青田梦,百万字的青田书,凝聚着一种浓浓的恋乡之情,令人感动与仰慕。
  对饮食来说,我是门外汉,既不是烹调好手,更不是美食家,只不过是烧熟饭,煮个汤什么的供自己在简陋的乡村学校中得以饱肚,谈不上什么技巧和文化。所以海峰乡长嘱我写序,更是难充其数,但不写不恭,只得勉力为之。
  青田饮食,在全国来讲,根本排不上座位,可尽管是穷乡僻壤,也都有它一份土味和野趣。记得童稚时,大人们带我去赴喜庆筵席,见到第一碗上的是“膀”,碗盖一掀,圆球似的酱红色膀皮,衬上几张绿色波菜,冒着缕缕热气,在那个艰难的岁月,是多么的逗人口馋流涎呀!酱红的色彩,圆球的造型,也给喜庆添上甜蜜圆满的寓意,有意无意透出一丝古老而纯朴的山乡文化。
  每当农历七月七日时,大人们会为孩子们磨上一升新米,做成条形的“巧食”,此时可听牛朗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借着这一不耀眼的饮食在承传着民间美妙爱情故事和对生活的憧憬。
  在日寇扰境的烽火年月,避难农村。当夏收开始之时,最先成熟的是“荡里麦”(可能是青稞之类),晒焦之后,去糠磨粉,亦舍不得单独做面,于是掺上“蕃薯头”(洗山粉后剩下的渣)一起磨成面,再做成“馍糍条”,在镬盖上切成一片片细条,似北方的“刀削面”丢入苦麻或苋菜汤里去煮熟,盛在碗,再浇上两勺菜干汤,算是一个上好的调味,大家吃得美美的,无不是一个 “享受 ”。
  做“青柴豆腐”,农村里较迷信,如果有人说它做不好,会成“水鸡屎”,则做不成。可孩子们往往有一种好奇,那就试试,叫几声 “水鸡屎 ”,于是大人们总是把孩子们支开,然后再做。
  秋天,农田受灾后往往补种“花麦”(荞麦),收成则是冬天丰收之时。做“花麦羹”,先搓成小团,然后在米筛上一篦,小团倦了起来,印上了米筛的纹理,甚像荔枝,也不知什么好事者为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花麦荔枝”,有时还会念上几句农彦:“花麦三爿糠,救熟不救荒”、“红脚梗,绿英冠,开白花,结黑籽,磨白面”,看是村野,却也蕴含着朴素的文化情愫。
  在目前这个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极至丰盛之时,星级的餐馆里,却往往也返璞归真,上几道如“青柴豆腐”、“花麦荔枝”之类的昔日野菜来调济调济油腻的口味。
  今日海峰乡长把这些不名经卷的家乡土味,以及他自己一生“好吃懒做”,亲手下厨的经验总结整理出来,其中不乏有台湾的风味,川广的色韵,许多也邀我去味尝过。这无非旨在宏扬与发展家乡的饮食文化,留给后人一份可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同时,他又动员他的女婿夏雨民,女儿詹少华把在海外经营餐饮业所做的优秀菜谱写出来,融入书中,成了“中西合壁”的“三合粉”,更增添了一份“侨心”,“侨情”。愿此书能给家乡的餐饮业带来一份春天的惠风,催开璀璨的繁花。
  更巧的是饮食与印石谐音,青田是“印石之祖”灯光之梓里,为增版面之辉彩,嘱刊和采集一些朱迹,点缀其中,以添几份乡情和故土文化氛围。
  祖国是母亲,家乡属亲娘,为母亲献上一份礼,为亲娘孝上一片心,可慰藉终生,乐享天年。这亦是海峰乡长一家的夙愿!
  匆此短文,聊为序,以祝梓成。
  庸翁于青田石缘茅舍
  时在乙酉年五月

知识出处

青田饮食

《青田饮食》

青田饮食是指浙江省温州市青田县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青田的饮食以海鲜为主,以其新鲜、美味而著名。著名的菜品有青田鲍鱼、海蛎煎、鱼丸、海鲜豆腐等。此外,青田的餐饮文化也独具特色。当地的小吃有花生腐乳、丝瓜饼、麻花、酥糖等。在传统的饮食文化方面,青田人喜爱食用冬笋和酱腌大黄瓜等食材,这些食材是当地农村自产自销的,因此也具有独特的口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