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164条
人物
70条
机构
13条
事件
8条
地名
1条
作品
72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164 条 9 / 11
121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建筑
鳌江宫在福山境炎帝庙对面,是地处鳌江岸线水位较低,且又是鳌江渔民自发盖起的一座宫庙,因此而得名,由于供奉的神明与炎帝庙的相同,所以也有人称福山境炎帝庙为上宫,它为下宫。
122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遗址
在后山双髻峰下。始建于唐咸通九年(869),传为合邑人士报答亲恩道场,故名。原有山门、大殿、静室、香积四进,募置香灯田三十余石。后寺毁,田归民管。乾隆元年(1736),住持僧印良、僧定化奉诏赎香灯田三石,并募缘重架小寺三间于旧址左。咸丰年间...
123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遗址
忠烈行祠位于104国道旁,交通便捷,人烟稠密。下马宫始建于南宋,地位仅次于碧山忠烈王庙,宋季圮。
124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遗址
普济王宫,在村东塘墘头,祀林公忠平王。旧时与酒屿隔水相望,故设为村庄码头,大小船只停泊于此。普济王宫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125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遗址
陈氏上祠堂,俗称上厝厅。位于三字街街尾,始建于元末。原为上祠嫡祖文茂故宅,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毁于倭,万历二十九年(1602)重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中元节祭祖时用火不慎,全部焚毁。
126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遗址
陈良卿、陈伯咸故居,在后门埕,又称“新厝”。光绪五年(1879),由陈师忍三子陈良卿修建。陈伯咸为良卿之孙,清末庠生(二人生平详见第三章)。主体建筑为左右并排两座,占地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两座正厅天井台阶均以条石垒砌,前廊明间与次间脊檩用卷...
127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建筑
陈元珩宅,俗称“田埂中大厝”,旧时村中居民区以井兜溪桥为界,桥北皆为水田,独此大宅坐落其间,故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时期(1736~1796),主人陈元珩,字殿珮,号苍岩,为上祠寿房地派第十七世。
128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建筑
池氏洋楼,在内厝,清末太学生池朝钧建。占地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四周为砖砌高墙,圆拱形窗户。规模紧凑,典雅别致。大门进去即为正厅,左右神龛上悬挂池朝钧夫妇大幅画像。由于池氏后代精心管理,整体建筑保存比较完好。
129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建筑
倪氏大厝,在下厝塘沿头,始建于清代初期。坐西朝东,俯视东湖,风光绝佳。大厝共三进,一进今仅剩墙基,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马鞍式山墙。大厅以屏门隔成前后厅。
130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建筑
泽民桥,俗称黄瓜桥,原在104国道旁,后向下迁移至京都路,石桥横跨车楼溪面,南北走向,长7米、宽3米,桥面左右为两条大石板,中间以正方形条石铺设,桥堍结构为方石垒砌。保存完好。
131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文学
以方言编成《路引歌》将沿着白鹤岭古官道步行上福州,并将沿途地名及特征记录。
132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道路
八仙街,其实就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宁德县志》中所指称的碧山街和当今的碧山路,是别名还是曾用名,它的涵义是什么,已经没人能说得清了。
133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文学
日暮时我陪他们到海边战场溪和战桥头大榕树周围散步,欣赏涨潮时驶进驶出的渔舟和民船,还有那成群飞旋的白鹭。美丽的景色激发了彭强的灵感,使他写下了《宁德战桥黄昏》。
134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文学
《弟兄一同从军伍》彭强有诗记这次参加革命的经过并在随军由海路北上时遇到蒋军飞机的轰炸,一起参军的初中同学郑贻鼎即在轰炸中牺牲所作。
135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文学
《莲峰书院怀旧》由彭强彭强的旧体诗可以说是直抒胸臆,极富神采和气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