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317条
人物
14条
机构
4条
地名
1条
作品
6条
实物
5条
片段
287条

检索条件

共 317 条 1 / 22
1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1922年,一个名叫约瑟夫·洛克的美国人,只身一人,进入中国云南。很快,一幅幅壮阔的景象,在他面前次第展开:雪山,冰川,峡谷,森林……,在此之前,他从未见识过如此奇妙的世界,他兴奋不已,用手中的相机和钢笔,将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
2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当珍批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
3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余建华是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一名护猴员,每天早上5点半,余建华便起床吃早点,这种作息他已经持续了24年。下雨,下雪,大年初一都要上山。他的家就在国家公园里,叫响鼓箐。这里有3个自然村,是滇金丝猴的主要活动地之一。每天,余建华要步行一...
4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提布是国家公园的护林员,每天的工作是在森林里转一圈 看看有没有火灾或者有没有乱砍乱伐的。
5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早在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走到丽江城,因为腿伤和匪患,在朋友的劝说之下,他不再继续往西北探索,而留在丽江写游记。从往来丽江的马帮和商人的口述中,他听说了三江并流史诗一般的壮美,后来他因疾病缠身不得不返回江南老家,与三江并流地区擦肩而过,这...
6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我们维西大词戏古乐团2003年成立,前身是保和镇业余剧团。到现在已经16年了。我们团里面有汉族、藏族、傈僳族、纳西族。有工人、有农民、有退休的教师、有在职干部、有下岗职工。”
7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创作出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建构了一个远离西方世界的东方乐园。
8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传唱他的光辉事迹的《格萨尔王传》,是中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格萨尔王传》原起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五六世纪,即氏族社会解体到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时期。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格萨尔故事的源头。它不断地在藏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
9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来自德钦江坡村的白玛是弦子舞传人,12岁的时候,父亲给他做了一把弦子,从此他便爱上了弦子舞。以前的话,我们在山上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就把它当作好玩。拉会了弦子以后,慢慢就感情就出来了。如果不拉弦子的话,自己觉得心里还是不舒服。白玛跟很多藏...
10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博物馆的主人名叫鲁茸益西,益西家族是奔子栏最大的传统木制品世家。这些展品是鲁茸花了近20年的时间,在奔子栏周边一件一件收集回来的。在他看来,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代表着奔子栏特殊的藏族文化。
11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为什么经幡上面都是又龙,又牛,又羊?它为什么有这么个图案标志呢?就是它们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是同等的,所以我们要关爱它。”
12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生活在香格里拉塔城镇的藏族老人和明远,今年76岁。自14岁起学习说唱《格萨尔王传》起,到今年已经62年了。2012年,和明远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尔代表性传承人。“我是和明远,藏族名是嘎桑顿珠。汉语名是和明远。我听格萨尔时相当...
13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漆要熬出来,制作很麻烦。漆主要是防水防潮。”
14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时代: 不详
和明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传承人。
15
知识出处: 微游香格里拉微纪录片 | 类型: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我们维西大词戏古乐团2003年成立,前身是保和镇业余剧团。到现在已经16年了。我们团里面有汉族、藏族、傈僳族、纳西族。有工人、有农民、有退休的教师、有在职干部、有下岗职工。”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