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酒泉” 相关
共 4616 条 93 / 308
1381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介绍酒泉师范在1918-1928年期间,称为甘肃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先后招收一年制讲习科、四年制简师班和三年制初中班等。
1382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1929年省府命令改为“甘肃省立第四师范”学制四年,每期一班,班级人数三十至五十人不等。这一时期因政府及个别校长克扣经费,贪污公款,曾引起两次学潮。1933年春季,四年级学生因反对扣发助学金,罢课一周,围攻税务局,痛打局长光鹤松,取得胜利。...
1383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1936年学校又更名为“甘肃省立酒泉师范”,隶属省教育厅管辖,直到解放。1936年至1946年的十年中,主要招收四年制、三年制简师班及一年制师训班。酒泉师范在解放前的三十一年中发展虽然不快,累计毕业人数仅有1122人,但对酒泉地区的教育事业...
1384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内容包括:(一)恢复、扩建、调整时期(1953一一1966 );(二)十年动乱时期(1966一一1976 );(三)“拨乱反正"和大发展时期(1976一一1988 )。
1385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1953年3月,由酒泉专署三科(教育科)副科长林树三负责恢复酒泉师范学校的筹备工作。当年八月正式建校招生,地址仍为原酒泉师范校址。当时教职工27人,班级6个,学生200多人。1957年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学校十八名专任教师中被划为右派者达...
1386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1966年夏季“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学生造反、串连,学校领导和教师挨批挨斗。学校名称也随之改为“育红师范学校”。1972年恢复师范建制,更名为“酒泉地区中等师范学校",并于秋季招收二年制中师班。学生由社队推荐选...
1387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全校师生欢欣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办好师范的信心。1978年朱廷藩调回公安处,崔同书恢复校长职务,陈世勇任党支部书记,段宗儒任副书记兼副校长。这是“文革"以后领导班子第一次大调整。学校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学制也...
1388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酒泉市文化馆、图书馆、通俗教育馆,自1915年至1979年期间的发展变化概况。
1389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介绍1915年开始,国民政府建立通俗教育馆,倡导社会教育。设立“酒泉县通俗教育馆”,派教育局事务员 周善(酒泉籍)代理负责。
1390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介绍1949年后,酒泉县整顿和调整原民众教育馆,改称为酒泉人民教育馆。下设文艺宣传组、书报阅 览组,开展了板报宣传、图书借阅、报刊阅览、图片展览等活动。 1951年更名为“酒泉县人民文化教育馆"。
1391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为作者撰写《酒泉教育志》时,有些具体的史料,不可能包容进去。只好拾遗补缺,可资借鉴。
1392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酒泉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1920年。座落在酒泉县城东南隅,“魁星楼"下的“千总衙门"处,明清两朝的武举场所,占地约9600平方米。内有旧式堂所,果木花园,宽坦操场,四合舍院。1930年间,古迹尚存。砖砌校门,弓圆雄伟,朝里一望,即见院内正中...
1393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强化教育,实行了“党化教育"、“军事训练”、“训育管教”的严格措施。那时,全校只有四个年级4个班,200多学生的师范学校,就调派了军训教官2人,阿存智(中校,青海人)和刘春英(中校、河北人),他们挂背带、佩剑、戴...
1394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1934年“中国童子军总会”成立。1936年,酒泉县城内7所完全小学先后组建“童子军”训练,设置“童训”课程,对学生的生活管理以“童子军"训练和训育为主,校纪严明,管理严格。1940年9月,酒师附小举办“童子军”露营活动。在本校大操场里搭起...
1395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国立肃州师范乃现在酒泉中学之前身。凡在国立肃师上过学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所学校在当时河西地区各中等专业学校中,是设备最好、师资力量最强、教学质量最佳者。其校风之端正、校纪之严谨也属诸校中之楷漠。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