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放后的发展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571
颗粒名称: 二、解放后的发展变化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118-122
摘要: 内容包括:(一)恢复、扩建、调整时期(1953一一1966 );(二)十年动乱时期(1966一一1976 );(三)“拨乱反正"和大发展时期(1976一一1988 )。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酒泉师范

内容

二、解放后的发展变化1949年9月酒泉解放后,由于酒泉三个中等学校学生参军、参千或回家务农等原因,人数大为减少。人民政府决定三校合并为酒泉中学,并附设师范班(包括中师、简师及师训班)。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上级为逐步恢复酒泉师范的建制积极进行筹备。
  (一)恢复、扩建、调整时期(1953一一1966)1953年3月,由酒泉专署三科(教育科)副科长林树三负责恢复酒泉师范学校的筹备工作。当年八月正式建校招生,地址仍为原酒泉师范校址。当时教职工27人,班级6个,学生200多人。由省教育厅委派崔同书任副校长,孙友三任教导主任,魏宗韩任总务主任,与酒中合设一个党支部。建校时的教职员有韩贵基、李树全、陈增吉、刘秉坤、刘发芝、王道平、乔敬义、李德俊、陶廷明、甘棠泽、李希玉、尹希伊、田玉清、张才、张九如、茹义中等,教师队伍比较整齐。当时除招收中、初师外,还先后招了就业班、轮训班、短师班,解决了酒泉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燃眉之急。不久,孙友三调走,张遇贤、左万荣先后任教导主任。
  1954年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修建校舍,扩建操场,开辟教学实验园地,使学校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学校。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任会宗、王学文、朱自斌、赵中岳、胡耀祖、徐清、张贵华、辛万仁、潘洗荣、朱秀英、吴文广、杨奎福、张仁德、夏尚诰、盛鹏云、任发泰、张占先、何其才、刘九祯、周文竹、郭金兰、何宏儒、苏永成、俞昭训、杨峻、白光明、梁万畦、李发孝、吴立言、张志学、陆占龙、梁全禄、马林、马治邦、梁永祥、张文辉、黄树中、范积波、高正刚、盛录祖、马占杰、葛秀英、包崇辉、李惠贞、石成俊、何一民、张世雄、贺凤云、冯赋贞、张恭喜、李英明、贺永年、吕文祥、李万录、岳智、杨积功、盛鹏翼、苏生春、贺永泮、牛立其、赵奇、丁寿垣、张维朝、周学敏、毕立正、韩宗华、陈国勋、张姿菁、郭俊、张学德、陈自信、张学博、潘国勋、朱文华、伊同礼、任天福等,后来他们大多成为教育战线或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
  1957年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学校十八名专任教师中被划为右派者达十二人。教师缺额太大,教学活动遭受严重影响。此时胡山农调任教导主任。1958年王凤林任学校党支部书记。随着教育大革命,学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大办工厂和农场,并组织学生到酒泉鸳鸯乡挖皮硝,积累资金1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师生生活。为了提高全区在职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1959年设立了函授部,抽调专职教师冯尚纯、王兴权、白光明等下乡讲课辅导。
  I960年春,王凤林调离师范,由狄祯任副书记兼副校长,段国政任副教导主任,石尽忠任总务副主任。为了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1961年学校压缩班级、学生及教职工人数。当时学生由405人压缩至155人。1961年秋季,敦煌师范撒销,合来学生9人。1962年秋天,玉门师范撒销,又合来学生20余人,教师1人。
  1962年春季,李浩春(李毅阳)任党支部书记。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对学校进行恢复和调整工作。经过一段努力,很快恢复了教学秩序,还招收了一年制师训班,各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学生人数虽然大大减少,但教学质量较高,学生中能写会画、能歌善舞者甚多,如翟有安、祁昌华、白树森、祁铭、朱荣华、周春俊、王菊秋、许德荣、武发义、杨殿学、郑天禄、王俊中、范克勤、李培仁、王建国、郑茂、田振华、张占有、赵玉邦、王森、王吉越、谢玉兰、孙玉林、田守洪、郭大民、张存德、惠、香、寿、民、山、梅、福、政部门成为骨干。
  郭舜、葛积德、于斌华、张学方、张义中、赵荣华、安维马秀荣、常崇基、李生琪、向玉莲、李莲英、吕道子、龚茂善、李汉春、孔雁鸿、王润澍、史长清、盛芝兰、王桂英、张秀英、王熙秀、齐安惠、李春江、陆佩珍、张相华、高仁、张文华等,王淑兰、杨福寿、陈伯谦、张永华、李广忠、王世雄、现在他们大多数在教育战线或党马银邦、于嘉录、刘明智、李伯春、梁元武、蔡兰芳、马兰英、刘燕蜂、翟志武、赵有辉、王培坤、万世贵、王菊张世王惠盛进王冬肖占 (二)十年动乱时期(1966一一1976)1966年夏季“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学生造反、串连,学校领导和教师挨批挨斗。学校名称也随之改为“育红师范学校”。1968年夏天,军、工宣队进校后,学校领导继续靠边,同时在教职工中进行“清队”,部分师生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1969年春天学校又改名为“五七红专学校”,先后办了新疗法、西医学中医、拖拉机手、有线广播、会计等短训班。学校面目全非,改变了师范的性质。
  1970年工宣队撤出,朱廷藩任学校革委会主任,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但仍以办短期师训班为主。1972年恢复师范建制,更名为“酒泉地区中等师范学校",并于秋季招收二年制中师班。学生由社队推荐选送,基本上实行社来社去。
  1974年杨思维、张学礼来校任革委会副主任,王顺珍任教导处副主任,杨培林任行政办公室主任,充实了领导班子。但因学生程度不齐,加上“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开门办学,对教学活动冲击很大,教学质量不高。
  (三)“拨乱反正"和大发展时期(1976一一1988)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全校师生欢欣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办好师范的信心。
  1978年朱廷藩调回公安处,崔同书恢复校长职务,陈世勇任党支部书记,段宗儒任副书记兼副校长。这是“文革"以后领导班子第一次大调整。学校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学制也有两年逐步过渡到三年制,教学秩序走上了正规。
  根据对于干部的四化要求,1983年学校领导干部又作了大调整,陈世勇、崔同书调回兰州,窦侠父任校长,李发孝、任修中、苟仪表任副校长,段宗儒任党委书记,梁玲任副书记。刘毓贤任教导主任,陈大学、白光明、王军需先后任副主任。史尔君、巫立华先后任行政办公室主任。张九如任党委办公室主任。白龙、张才、贺凤云、李丰才、魏爱武先后任总务主任、副主任。曹德新任团委副书记。学校正式恢复了“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的名称。学校党委下面分设文科、理科、行政、附小四个党支部,以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党员的管理,这一时期党的组织也有较快的发展,党员人数由文革后期的1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50多人,改变了以往知识分子入党难的现象。学校还增设伙食科,加强了对师生伙食的管理,顾廷堃任伙食科科长。除办普通班外,还增设了英语和幼师专业。根据群众的迫切要求,1984年后,又先后开办了自费代培班、辅导班、卫电班和英语大专班共11个,学生达798人。到1988年9月全校有教学班24个,学生1143人,教职工131人。师生员工人数和53年建校时相比均增加5倍以上,达历史最高峰。教职员中有高级讲师17入,讲师级人员23人。在校任教30年以上者有胡山农、魏宗韩、张世铭、苟仪表、任修中、孔祥芝等。
  经过几年的扩建,学校现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综合楼和家属宿舍楼5座,并新建了食堂及礼堂兼饭厅。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教学仪器5千多种(件)。
  通过“拨乱反正",调整领导机构,进行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后,不论教学秩序,教育质量,还是学校面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1988年被评为全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并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中师教育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发给奖状及10万元奖金以资鼓励。
  1988年6月学校举行了70周年校庆,酒泉地、市领导及校友前来祝贺,各县、市也组织校友代表团参加,仪式隆重热烈。
  从1953年到1988年的36年间,学校共毕业学生6881人,相当于旧师范毕业人数的六倍以上。目前各县小学公办教师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酒泉师范毕业生。全区农村中学也主要由酒泉师范毕业生任教。地、县(市)各级的部分领导和许多一般干部也多为酒师毕业生。因此,这座古老的学府,焕发了青春,为酒泉地区的初等教育和其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2002年原酒泉市改为肃州区后,《酒泉文史资料》更名为《肃州文史》,继续顺延出版,并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题写了书名。止2014年,《肃州文史》共编辑出版17辑,刊登各类稿件692篇、254万字,印刷6万册,交流发行量达到85%以上。

阅读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