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胶县” 相关
共 107 条 7 / 8
91
知识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六辑 | 类型: 社会事件
1951年8月21日,李建厚和王长文在胶县组织创办毡鞋、毡帽生产合作社。
92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胶县于1985年成立了电化教育专门机构——电教站,并与当时的教研室合署办公。
93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56年1月,胶州专署撤销,胶县划归昌潍专署,胶县中学也随之划归昌潍专署领导。
94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56年1月8月,胶县中学改名为“山东省胶县第一中学”,简称“胶县一中”,此时学校已经发展为教职工78名、高中8个班、初中12个班、在校生1052名的规模。
95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76年10月,胶县一中首次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李朝晖、张勤。
96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77年,学校开始拨乱反正,深入揭批“四人帮”破坏教育工作的罪行,重新建立有关规章制度。这年工宣队撤离学校,撤销了校“革命委员会”,改为校长制,由李瑞宗同志担任校长;撤销“红卫兵”,重建学生会;开始落实“文革”期间的有关干部、知识分子政策...
97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79年,胶县教育局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对普通高级中学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各小学与其附设的初中班互相分离,各联中的戴帽高中班一律停办,每公社重点办好一处初级中学,有高中班的一律停止招生。高级中学的布点采取逐步集中的原则,并且国家办的中学...
98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71年,胶县城关农业中学改名为“胶县五七中学”。
99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80年,胶县五七中学更名为胶县农业技术中学。
100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61年8月,胶县机关干部职工业余学校撤销,并入胶州一中,设业余教育组,继续承担胶县机关干部职工业余教育的教学任务。
101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62年8月,撤销胶州一中业余教育组,恢复胶县机关干部职工业余学校,由县工会主管,校址设在劈柴市县工会大院内。
102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65年,胶县机关干部职工业余学校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有专职教师15名,设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专业技术班、毛泽东著作学习班(毛泽东著作学习班办学范围扩展到各公社驻地机关),共计67个班,学员2802名。
103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50年,胶县永安小学已初具规模,改名为胶县第一完全小学。
104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52年,胶县人民政府决定在第一完小正用着的二层瑞典小楼筹建胶县第一中学,于是第一完小迁址大十字口街,更名为胶县浮萍小学,此时又扩建南坦小学、太平地街小学两分校。
105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政治事件
1954年胶县师范选择了当时条件最好的浮萍小学作为自己的实习基地,胶县浮萍小学被命名为胶县师范附属小学,为便于管理和学生实习方便,1956年下半年将学校从大十字口街迁到师范附近的太平地街,即现校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