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永春县” 相关
共 2000 条 2 / 134
16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永春县的地理特征,包括山脉、山峰和气候等方面。永春县的地势由中部向东西两侧倾斜,山脉主要为戴云山脉的分支。全县有大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而东部则是阶梯状下降的侵蚀盆地。气候方面,永春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夏长秋...
17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夏、秋、冬四季明显且具有夏长秋短的特点。永春县气候站成立以前,除旧州、县志有一些灾害性天气的记载外,没有气候观测资料。1956年10月永春县气候站建立,1958年4月改为县属气象站,1980年收归...
18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提供了永春县的气温和降水、湿度、蒸发量、云雾露、日照和气压等自然地理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了解永春县的气候和环境特征非常重要。
19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永春县的气象灾害,包括台风、大风、暴雨、干旱、雷暴和冰雹等。这些气象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台风、大风和暴雨是较为频繁的气象灾害,干旱、雷暴和冰雹则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文章还介绍了永春县的“三寒”箱...
20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在1935年10月于城关设立桃溪雨盆站,后经历多次变更,包括更改为水位站、增加流量及含沙量测量等。在外碧设立溯洋澳水位站,一都溪水位站也在县境外设立。全县现有雨盘站28个。
21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位于福建省,拥有充沛的降雨量和平面分布的多雨区。苏坑乡是全县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为2047毫米。降雨量和地下径流量分布与降雨量、下垫面特性关系密切。永春境内的溪流坡度大,河摘曲折狭窄,调洪能力低,雨洪汇集迅逮,因而...
22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永春县的主要溪流,包括桃溪、一都溪、坑仔口溪和湖洋溪的流域面积、长度、坡降等水文特征,以及它们的发源地和主要支流。这些溪流在永春县的地理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
23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的土壤母岩主要由火山岩类和沉积岩类组成,其中火山岩类占全县面积的85%,而沉积岩类约占15%。成土母质以坡积母质为主,占耕地93.17%,其余为冲积母质和冲积、坡积二元复盖母质。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随海拔升高而变化,而水平地带...
24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位于泛北极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森林亚区,具有南亚热带到中亚热带的交错特色。其植物分布显示了丰富的多样性,包括157科480属872种维管束植物,其中蔽类植物22科26属33种,种子植物135科454属839种。这些种子植物中...
25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已查清的野生动物共有48科88种,其中鸟类有17科30种,兽类有15科28种,爬行类有7科18种,两栖类有7科12种。这些野生动物在全县范围内都有分布,其中一些常见的俗名如山狗、臭笔、猸子、豪猪等主要分布在外半县,而其他动物...
26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中国福建省永春县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自元至正二年(1342)以来,由于风暴雨、开垦耕作和砍伐山林等因素,水土流失情况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导致了许多不良影响,包括土壤贫瘠、农业生产力下降、河流淤积和洪水灾害等。为了治...
27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永春县的姓氏源流。永春县的各姓祖先大多数来自中原,从商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在永春生息繁衍。文中详细列举了各个时期、各个姓氏的迁徙和定居情况,包括隋、唐至五代、宋、元、明等时期的各个姓氏。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许多姓氏是因为到永春为官、...
28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详细叙述了永春县各姓氏的源流,从商周时代的土著闽越人,到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中原人迁入,再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众多姓氏陆续定居永春。这些姓氏有的因战乱南迁,有的随王朝更迭迁徙,有的因做官、经商、做工而定居。文章通过大量史料,展现了...
29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从历史资料出发,详细描述了永春县从宋代至清道光九年(1829)的人口变迁情况。文中指出,永春的人口数量在历史上因多种原因,如经商、战争、政策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清朝以后,由于政府政策、地方兵祸、西方势力入侵等原因,永春人口数量大...
30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详细描述了永春县东西两部的人口分布及密度变化情况。长期以来,永春县西部人口约占全县的20%,东部人口占80%。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分布和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对比1934年、1949年、1964年以及1982年的人口数据,发现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