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8262条
基础文献
64条
析出资源
6471条
图表
207条
人物
308条
机构
109条
事件
35条
作品
1068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与 “朱熹” 相关
共 8262 条 513 / 551
7681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写于乾道末,乃朱熹对自己在寒泉精舍讲学著述时期学术思想的一次清理。诗大意是咏人类社会。诗人认为,虽然“人心妙不测”,但一举一动都受一定的气度秉性所支配,结冰与燃烧,沦入深渊与登上云天互相转化;高尚的人是由于秉有“元化”,如蕴玉藏珠自有...
7682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写于乾道末,乃朱熹对自己在寒泉精舍讲学著述时期学术思想的一次清理。诗大意是咏为政。诗人以众星拱北斗为例,认为朝廷如能为政“以德”,则也能如众星拱北斗一样得到人民 的拥护。
7683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写于乾道末,乃朱熹对自己在寒泉精舍讲学著述时期学术思想的一次清理。诗大意是咏阴阳八卦。认为自伏羲定乾坤以后,天地各有职能,乾坤不可颠倒,这是千古不易的法则,学者应“敬守弥敦”。
7684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写于乾道末,乃朱熹对自己在寒泉精舍讲学著述时期学术思想的一次清理。诗大意是咏道德修养。诗人盛赞颜回、曾参、孟轲等行圣人之道,终于名垂千古,惜千载后的今世无人能够做到。
7685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写于乾道末,乃朱熹对自己在寒泉精舍讲学著述时期学术思想的一次清理。诗大意是咏异端邪说。诗人痛斥佛老之说“号空不践实”,使人误入歧途,大声疾呼“焚其书”,以继“三圣”事业。
7686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写于乾道末,乃朱熹对自己在寒泉精舍讲学著述时期学术思想的一次清理。诗大意是咏学风。称赞圣人主教重在修心养性,躬行礼义,而今世却只崇尚华丽辞藻,猎取功名,以致“学绝教养乖”.“淳风反沦丧”。
7687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写于乾道末,乃朱熹对自己在寒泉精舍讲学著述时期学术思想的一次清理。诗大意是咏“夸毗子”。感叹世风日下,决计要引以为戒,克遵圣贤遗训。通篇所咏,虽均为深奥哲理.但多用比喻和历史典故,语言形象生动,故能深入浅出说明问题,毫无空洞说教的意味...
7688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约为乾道末淳熙初居崇安时所写,诗中讥讽了僧人算命的迷信思想。朱熹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虽然反对算命.不赞成“生缘”、“流年”等一类说法,但也信“天命”。不过他所说的天命乃“天命之谓性”的“天命”,而不是星相家所说的“命运”,这一点,应...
7689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大约写于淳熙十四年,与袁枢进行《易》学论战时。淳熙十三年春三月,朱熹《易学启蒙》一书写成,曾寄给袁机仲。袁机仲看了以后,在河图洛书之真伪、两仪四象乾坤之涵义、太极与八卦、先天与后天、数象爻名等许多有关问题上提出了与朱熹不一致的观点,朱...
7690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约写于庆元三年朱熹应门人林用中、余偶、杨楫等邀请,赴古田讲学时。当时正处于“庆元党禁”高潮期,朱熹承受着沉重的精神压力,但他仍很倔强坚定。他从建阳考亭至延平,再从延平乘船至闽江中游的水口,见沿途青山绿水、风浪烟波等自然胜景,不禁心潮起...
7691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约写于庆元三年朱熹应门人林用中、余偶、杨楫等邀请,赴古田讲学时。当时正处于“庆元党禁”高潮期,朱熹承受着沉重的精神压力,但他仍很倔强坚定。他从建阳考亭至延平,再从延平乘船至闽江中游的水口,见沿途青山绿水、风浪烟波等自然胜景,不禁心潮起...
7692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诗大意是文、武、周公与孔子为《易》著经作传是对早已存在的自然现象作一番苦心观察,钻研才成功的,这是一个卓越的成就。
7693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写的大意是诗人自谓钻研《易经》,虽然是以文、武、周公、孔子的著述为兰本,但也十分注重探讨伏羲画八卦以前就已存在的种种自然规律。然而,诗人无法解释天地及一切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却认为那是由宇宙间有个派生万物的本原即“太极”所生,只有识得这...
7694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七绝是诗人于庆元三年为避党禁之祸去顺昌途中道经筼筜铺时写的(见本篇注一)。诗人一生,怀经国济世之志不遂,续孔孟绝学之志不成,到老来“行用”不能,“舍藏”亦不得,满腔幽怨悔恨难伸,乃借诗直讥世道。此诗笔锋带泪,感情凄惋,使人不禁一掬同情之...
7695
知识出处: 朱熹诗词选注 | 类型: 文学
这首五言古体诗,约写于绍兴末年。诗的前四句借舜命禹治水、安抚天下故事,说明善行在于利民。中四句说明能否从善在人的内心主观认识,而不在外界环境因素。每个人都要像急流赴壑那样勇于从善,不要以善小而不为。末四句诗人提出,善行修养是要疏导人们自愿去...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