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宁德地区” 相关
共 1119 条 72 / 75
1066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福安式福安大部地区及宁德县畲族女装纹样较简单,只在衣领上饰水红、黄、绿色虎牙纹,服斗上镶有一条3~4厘米宽的红布边,下端靠头处才镶以一块三角红布,两边袖口各缝一块1寸多宽的红布。 女裤与当地汉族类似,旧时是大裤头、大裤管,没有口袋的“便裤”...
1067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霞浦式围裙裙身黑色,呈梯扇形,长(高)33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两侧有对称的折迭,每侧5~7条,每条宽0.7厘米、长5厘米,与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绣。两侧边缘,滚镶蓝色窄添条。两侧和上方均滚镶红、黄、蓝、白、绿多种颜...
1068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福鼎式围裙大体与西路式相似。但裙身多呈长方形,长40厘米、宽47厘米。裙身上中部用淡绿色绸布作装饰,节日穿用围裙则加绣花。裙带均为织有几何图案或水波纹花带。
1069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黑缎官帽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是畲族男子专用礼帽,整体青黑,宽沿外敞,顶缀2厘米大的铜质球或红布球,球顶下垂以红线编成的缨穗。民国后用圆沿礼帽,在举行婚礼或逝世时穿戴。
1070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凤冠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妇女婚礼和逝世时使用冠戴。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颊。冠体内层用竹箨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装有精致银框小方镜,并配微形剪、尺、书、镜等物件,冠顶用竹篾编织成塔形骨架,外蒙红布,各面贴缀大小不...
1071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鞋子传统穿圆口黑布厚底(或木底)有鼻鞋,鞋面上折有一道红色中脊为单鼻鞋,系女性穿用,鞋口边缘镶以红、黄、绿等色边线。鞋面折有两道中脊的为双鼻鞋,系男性穿用。民国期间,传统有鼻鞋,逐渐少见,大多数用作丧服。婚礼则穿长靴。
1072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头笄俗称“髻簪”为姑娘紧发用,一对两片,长约10厘米,押于发髻两边,如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凿花纹。
1073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银簪用1枚银元锻成,两指宽,10厘米长,如目鱼骨形状,上錾花纹,横栓发顶,供妇女紧发之用。
1074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头花发际装饰品,婚礼用的头花,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
1075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耳环耳牌梳盘龙髻配套首饰。耳环通常制成翻转问号形状。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钩,下挂银牌。
1076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手镯和汉族同,质地有铜、银和黄金。
1077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乌米饭多在农历三月三食用,其制法是取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入布袋,连袋放到铁锅里,加适量的水熬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叶渣,将精选的糯米倒入汤汁里,浸泡若干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
1078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菅叶粽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分龙节时食用。将精选的优质糯米泡进黄碱水里浸若干小时,取出,将其装入用两片菅叶对折成的槽里,裹成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放入铁镬里煮十多个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畲民拿菅粽敬祭祖宗、自家吃用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1079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糯米糍畲民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糯米浸泡一天后,滤干,放进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团状或饼状食用。
1080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民俗
八角轿畲族姑娘出嫁时使用。高1.3米,四面宽0.7至2米。工艺精细,五彩装饰。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