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740 条 22 / 1383
316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以前,本县棉铃虫危害很不明显。之后,一年重于一年。除治方法主要有:冬耕冬灌灭蛹法,棉田插杨柳枝或种玉米“诱杀带”诱蛾灭卵法,药粉、毒土喷撒叶面法和乳剂农药叶面喷雾法。1976年伍仲应用马蜂灭卵和1978年张家屯采取“7216”生药...
317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螟虫分为粟穗螟、玉米螟、高粱条螟。各类螟虫发生时代不同,50年代以粟穗螟为害最重,60年代以后以玉米螟为害最烈,高粱条螟次之。本县防治方法主要有4种:(1)处理冬作物秸杆、根茬,消灭越冬幼虫;(2)用灯光诱扑成虫;(3)抓住蛀茎前(喇叭...
318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粘虫对农作物危害严重,尤以谷子为甚,严重时一夜间可把谷子吃成光杆。但在建国前,一直处于自然消灭状态,常常造成严重的减产或绝收。1949年8月,全县64282亩谷(稻)田发生粘虫害,每平方米达到60-70头,县政府动员广大农民开展捕捉运动,有...
319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开始重视地下虫害防治。防治方法有药剂拌种,毒饵诱杀和用农药处理土壤。
320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农作物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黑穗病、白粉病,玉米大、小斑病、黑粉病,谷子白发病、瘟病,甘薯黑斑病、软腐病,棉花黄枯萎病、立枯病、炭疽病,白菜霜霉病等。自60年代以后,本县开始农作物病害防治。
321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3年,本县在苏家屯首次发现此病。到1978年,该病已蔓延到全县8个乡50个村,受害面积达5000余亩。1982年6月,县政府组织1662名专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集中6天时间,对全县棉田进行普查,共发现有10个乡、52个村、9618....
322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1年,该病开始在境内流行。1985年,县植保站首次引进“粉诱宁”进行药物防治试验,除治效果达90%以上,翌年推广全县。
323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对该病防治始于1985年,防治方法是“1605”乳剂拌种,效果良好。
324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6年,县植保站首次引用瑞毒锰锌药液除治此病,收到良好效果。
325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60年代以前,杂草对本县农作物为害严重,尤其是幼苗期,如遇连阴雨天气,往往造成荒地现象。据1979年全县杂草普查表明,本县共有杂草417种,其中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主要有马唐、菅草、马齿苋等。为防治杂草,在70年代以前通常是采取手拔、锄耪、犁...
326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80年代以前,田鼠对农作物危害不甚明显,亦不曾被人们重视。1985年,县农业局在境内布点12个,首次进行农田鼠害调查,发现有40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受到鼠害,其种类有大仓鼠、小仓鼠、小家鼠、鼢鼠、黑伐鼠、松鼠、花鼠等7种,其中尤以大、小仓鼠为害...
327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农民具有爱惜作物良种的优良传统,至今仍留传着“卖掉儿郎,不吃种粮”的农谚。经过千百年的栽培选种,留传了丰富的品种资源。当时,经鉴定,选出的当地农家品种主要有白马牙、大金黄后、小金皇后玉米和一窝猴花生,一寸红谷子等。以上品种,一度成为本县...
328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介绍了邢台县农业机构的发展沿革事件。
329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介绍了邢台县林业经济,详细介绍了林果分布、植物造林、林业科技、经验管理。
330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最重要的林果自然分布区在白岸、杨庄、浆水、冀家村、崇水峪等乡一带的中山区。乡土树种有蒙古栎、栓皮栎、槲栎、辽东栋、五角枫、漆树、桑树、板栗、核桃、柿树、毛白杨、二青杨、梧桐。引进树种有油松、苹果等。形成了以檬栎、油松为主的水源涵养用材林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