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316
颗粒名称: 第十七章 林业
分类号: F326.272.2
页数: 22
页码: 168-189
摘要: 本章介绍了邢台县林业经济,详细介绍了林果分布、植物造林、林业科技、经验管理。
关键词: 邢台县 林业

内容

本县林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据《诗经•商颂•殷武》中载:“陡坡景山松柏凡凡”。《梦溪笔谈》载有“松山太丰”,“渐直太行”,“茂林乔松”,“木荫浓似盖”。《历史时期中国森林的分布及其变迁》载:“元、明时,太行山地中多松或柏。”至今山区人民中流传着:“马刨泉、黑龙关,四五十里不见天。”这些都说明了元、明以前从八里岗到马岭关一带森林茂密,遮天蔽日。但是,从元代开始,太行山森林遭到破坏。元政权为了打击河北义民聚集山林的抵抗,放火烧掉大批山林。此后,历代封建皇帝不断下令,实行“弛山禁”,开山毁林,大兴土木。清朝灭亡后,军阀、日伪与国民党反动派相继盘距山区,加上地主反动阶级的盘剥和自然灾害,农民被迫上山开荒谋生,人为地过度放牧等破坏了林木资源,年复一年,太行山区很多地方成了光山秃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仅有橡栎等天然次生林18万亩,森林覆盖率5.8%。
  新中国建立后,历届县委、政府都很重视山区绿化,不断组织人民开展造林、育林、护林运动。到1988年末,全县累计造林保存面积129万亩,占林业用地82%,是建国前的6倍,森林覆盖率22.4%,为建国前近4倍。
  第一节 林果分布
  最重要的林果自然分布区在白岸、杨庄、浆水、冀家村、崇水峪等乡一带的中山区。乡土树种有蒙古栎、栓皮栎、槲栎、辽东栋、五角枫、漆树、桑树、板栗、核桃、柿树、毛白杨、二青杨、梧桐。引进树种有油松、苹果等。形成了以檬栎、油松为主的水源涵养用材林区,面积15.6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县蓄积量总量的62.5%,森林覆盖率为39.9%。经济林中以板栗占绝对优势,成片的面积达3.74万亩,占全县板栗总产量的57%,干鲜果品总产量占全县的32%。
  在路罗、宋家庄、北小庄、龙泉寺、张安北等乡一带的低山区,引进树种有剌槐、苹果;乡土树种有栓皮栋、山合欢、毛白杨、柿树、核桃、板栗、桃、杏、梨、大枣、黄连木、苦楝、黄檀、栾树等。该区林地以刺槐人工林为最多,面积8.55万亩,占全县刺槐林面积的36.4%。经济林中以酸枣最多,面积达2.96万亩,占全县酸枣林面积的71.6%。驰名中外的“梅花枣仁”就出产于本区张安北乡黄梅花、李梅花、韩梅花村。此外,柿子、大枣、杏、苹果等面积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47.8%。干鲜果品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55.4%。张安北乡黑垴的柿子曾为清皇“贡品”,含糖量达27%,居全国之首。该区属低山洋槐、酸枣水保经济林区。
  在皇寺、大贾乡、南石门、羊范等乡一带的丘陵区,主要乡土树种有侧柏、臭椿、酸枣、山合欢、黄连木、苦楝、花椒、柿子、杏、梨、桃等。引进树种有杂交杨、苹果等。活立木总积蓄量55536.66立方米。该区人工林以侧柏为主,林地面积3078亩,占全县侧柏总面积的74%。经济林中以酸枣为最多,共11174亩,占全县酸枣总面积的28.36%。酸枣年产量75万公斤。
  在会宁、石相、东汪、王快等乡一带的平原区,以杨、柳、桐为主的农田林网化基本形成,四旁树156.49万株,活立木总蓄积10.97万立方米。该区主要乡土树种有苹果、梨、杨、柳、榆、槐、椿等,引进树种有苹果、泡桐、刺槐等。用材树占优势,是本县生产用材的重点区域。
  附:邢台县主要优良乡土树种介绍
  一、槐树(国槐)
  槐树系豆科槐属,乃落叶乔木,一般高10米左右,胸径可达1.5米以上。水门村内现有一株800年生的国槐,高14米,胸径1.56米,冠幅21米。槐树在县内均有生长,但现只有在村内宅旁、路旁零星生长的大树。由于生长慢,多年来很少有人栽植,故为数很少了。
  槐树材质较佳,纹理直,结构较细,质略重,有弹性,耐水湿,可用作建筑,家具、车辆、雕刻等的材料;花可作黄色染料,树皮、枝叶、花、种子均可入药及杀虫,种子可酿酒,作糊料、饲料。树姿优美、花期较长,寿命长,为四旁和园林绿化树种。又是优良蜜源树。
  二、侧柏
  侧柏系柏科,侧柏属,乔木,亦称柏树、香柏。一般可长10米高,胸径50厘米左右。树皮薄,初红褐色,后变灰褐色至暗灰褐色,浅纵裂,条纹状剥落。大枝开展斜上,幼壮龄时树冠圆锥形成卵形,老龄树冠常不整齐。
  天然分布遍及全县,人工林多分布于丘陵区贾乡、太子井、皇寺一带。石灰岩山地土壤干瘠、岩石裸露之处亦能生长,但后期生长不良;寿命长,能长大树,但生长缓慢,是丘陵干旱地区较好的绿化树种。
  侧柏,材质细密,纹理美观,富油脂,有香气,不翘不裂,耐腐蚀,耐水湿,易加工,可供建筑、桥梁、造船、家具及细木工用材。枝、叶可提取芳香油,作肥皂、香精、蚊香原料。种子可榨油。枝、叶、根、皮和种子皆可入药。
  侧柏树姿优美,可作园林绿化树种和绿篱树种。抗烟尘、二氧化碳、氯化氧等污染性气体。
  三、毛白杨
  毛白杨系杨柳科杨属落叶乔木,一般可长10至15米高,胸径70厘米左右,树干通直;幼树皮灰白色,不开裂;老树干基部灰褐色或黑褐色,纵裂;树冠圆锥形或卵圆形。
  遍布全县800米以下的山地沟谷、河滩四旁,平原村庄道路渠河两旁到处可见,多为人工栽培,因其根蘖繁殖力强,在低山河谷可以自成纯林。
  毛白杨木纹理直,结构细,易加工,可做建筑、枕木、木箱板及胶合板等用材。木纤维长,属优良纤维工业原料。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大的特点,为平原绿化、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
  四、旱柳(柳树)
  旱柳为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一般可长10米左右,胸径50厘米左右。树皮老时黑灰色,深纵裂。在全县均有分布。多生长在河岸滩地、低湿地及山地溪流两旁,平原“四旁”、洼地,生长良好。现只少量分布。
  旱柳木材耐湿性好,质轻软,柔韧,常用于房屋建筑,作矿柱、胶合板、家具、农具及炊具等。树皮可提制栲胶。枝条可烧炭及编筐具;幼枝及叶可做饲料。是行道树及园林绿化、平原防护林绿化的好树种。
  五、栓皮栎(橡子树、菜树)
  栓皮栎系壳斗科栎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左右,胸径50厘米左右,树冠阔卵形;树皮灰褐色,纵裂,木栓层甚为发达,是本县主要优势当家树种。主要分布于山区千米以下山地、崖顶,在灵霄山、白云山、奶奶顶、白凡石、大寨门、道沟一带现仍有成林成片的300年生以上的大树,平均高15米以上,胸径1.2米以上。浆水、白岸、杨庄等乡山地仍有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除栓皮栎外,还有蒙古栎、辽东栎、麻栎等树种,但大都生长在深山
  区800米以上山地阴坡,面积不大。全县有栎林333099亩,活立木总蓄积468286立方米。
  栓皮栎木材淡黄色,材质坚硬,纹理直,结构略粗,易开裂,强度较大,为建筑,车辆用材,可作农具。耐冲击,适于作枕木、矿柱、地板,枝杈可烧木炭。拴皮为不良导体,隔音、隔热、不透水、不透气、质地轻软,有弹性,可用作绝缘器材、软木砖、隔音板、瓶塞、救生器具等用。种子(橡子)可作饲料、酿酒、淀粉原料。可制粉条、凉粉等食用。种壳可制活性炭,提取栲胶,叶子可饲养柞蚕。是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最理想的树种之一。
  六、白榆(榆树)
  白榆系榆科榆属落叶乔木,一般高10米左右。胸径50厘米左右。树皮灰黑色,纵裂。树冠圆球形。本县多见于山麓及低湿平原,路边、村旁、院内栽植较多,尤以王快、东汪、南大树等乡为最多。
  白榆树材纹理直,结构稍粗,较易开裂。为家具、农具、车辆、桥梁、建筑等用材;树皮(磨粉为榆皮面)、幼叶、嫩果(榆钱)均可食用,树皮纤维可代麻用,树皮可制糊料,种子可榨油。
  白榆寿命长达100年以上,繁殖容易生长快,为平原防风固沙的重要造林树种。适宜四旁绿化,又耐修剪,故可作绿篱行道树及园林绿化树种。
  七、黄连林(楷树、木撩树)
  黄连木系漆树料黄连木属落叶乔木,一般高5米左右,胸径30厘米左右。各部位都有特殊气味。广泛分布在丘陵、浅山区,以龙华、北小庄、百户庄等乡最多。郝庄、东湾一带有500年生以上大树,高15米,胸径1.2米,冠幅15米,野生繁殖,零星分布在村旁、路旁、沟谷地带。
  材质坚重,纹理致密,结构匀细,不易割裂,耐腐朽,钉着力强。可供建筑、车辆、农具等用材。果壳含油量3.28%,种子含油量35.05%,种仁含油量56.5%,油可制肥皂、灯用油和润滑油,亦可食用,还能治牛皮癣。树皮含韧质4.15%,叶含韧质10.8%,果实含韧质5.4%,可提制栲胶。树皮及叶可药用;根、枝、叶、皮可制农药。鲜叶可提取芳香油,嫩叶可代茶,还可腌食。树冠及叶果美观,是理想的行道树和园林树种之一。
  八、栾树(黑叶子树)
  栾树系无患子科栾树属落叶乔木,高10米左右,胸径30厘米左右。树冠近球形。树皮灰褐色,细纵裂。零星分布在百户庄、河下等乡的浅山区沟谷、山脚、村旁等。下寺一带还有高15米300年生的大树。全县现已很少见。
  木材坚硬,纹理细,可制家具、农具、叶子可提取栲胶,又可作黑色染料,花可做黄色染料。1945年以前当地群众都用其叶、花做染料自织土布蒴果膨大成灯笼状,美观,红黄色,是有观赏价值的园林、行道树种。种子油可制润滑油及肥皂。也是干旱瘠薄浅山区保持水土的好树种。
  九、小叶杨
  小叶杨,又名二青杨,杨柳科杨属落叶乔木。一般高达10至15米,树干挺拔,树皮光滑,呈白色或灰褐色,树冠多为伞形。
  该树适应性强,喜欢在潮湿沙质土壤中生长,遍布山区、平原的川畔河旁、地边渠沿,是速生树种,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10到20年成材。木质细软,适宜制造木箱、门窗等,树叶人畜可食。
  十、酸枣树
  酸枣树,鼠李科枣属,干枝光滑,枝上长有棘刺,叶互生,呈椭圆形,卵状披针形。果形有圆形、长圆形、倒卵形等。果皮色分为红、桔红、紫红、暗红。果肉味有酸、酸甜、甜三种。酸枣树适应性很强,在土层瘠薄的花岗片麻岩或石灰岩山坡上,都能生长。因此,遍布于本县丘陵、低山区、中山区。邢台被誉为酸枣之乡,在全省,乃至全国居首位。酸枣树在自然放任生长情况下多为灌木,在立地条件较好时,经过科学管理也能成为小乔木或大乔木。北小庄乡龙门一株酸枣树,树龄400多年,树高17.3米,干高4.3米,胸围2.1米,树冠投影0.33亩,年产酸枣200公斤左右。它的生物学特征是当年发芽长枝,当年开花结果,当年收获得益。
  酸枣树全身是宝,经济价值很高。枣核加工而成的枣仁,是名贵的中药材,含有白桦脂醇、白桦脂酸、酸枣皂甙等成份,是养心安神、和脾健脑的良药。产于本县“四梅花”一带的“梅花枣仁”,以仁饱、色紫红、长贮不蛀,质地优良而著称,收入明清时期编篡的《中国药典》。后因枣仁遍产邢台,改称“邢枣仁”,现列为国家重点管理中药材,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酸枣果肉营养丰富,含有73%的大枣酸、鞣酸、蔗糖、葡萄糖、碳水化合物,1.2—3.3%的蛋白质,以及铁、磷、钙、镁等。每百克果肉中有维生素C830-1170毫克,维生素P2OOO-3OOO毫克。近年一些厂家以此为原料制成饮料,具有开胃、祛暑、解热、降压等功效。此外,酸枣树的根、皮、叶、花均可入药;树干木质坚硬,纹理细腻,红白相间,是制作工艺品、家具的上等材料。
  十一、核桃
  核桃系胡桃科落叶乔木,高达10米,胸径50厘左右。树皮银灰色,老时纵裂。核桃树遍布于全县,尤以山区栽培历史悠久,冀家树,将军墓、白岸、杨庄、崇水峪等乡较为集中,并有300年生以上的大树。多生长在沟谷、地边、山脚、村旁隙地。
  核桃仁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铁、磷、钙、蛋白质、脂肪,可供食用及药用,有滋补壮身、补肾固精、敛肺定喘之效。核桃仁含油量60-80%,是优良的食用油,亦供药用及工业原料油。外果皮及树皮、枝条含鞣质,可做褐色染料及提炼拷胶作活性碳,还可治疥癣、染发。内果皮可涩精止淋。木材纹理直,质坚韧、富弹性,不翘不裂,耐冲撞,可支持连续振动,切削及油漆性能好,刨后有光泽,是飞机、军械、尤其是枪托的最好用材;还可供车厢、般舱、雕刻、建筑用材、可作枕木、乐器、木梭、及优良家具。核桃是本县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和用材树种,又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本县优良品种有薄皮核桃、绵核桃。
  十二、板栗(栗子树)
  板栗系壳斗科栗属:落叶乔木,一般高7米左右,胸径可达50厘米左右,树皮黑褐色,老树纵裂。在山区各乡镇均有栽培,尤以浆水、白岸、将军墓等地历史悠久,现仍有500年以上大树。多生长在沟谷、山脚、梯田内,成片人工林多为1980年以后在山脚坡面整地栽植的。总产量居全省第七位,冀南第一位。优良品种有大明栗、红皮油栗。
  栗子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可炒煮或作糕点食用,是本县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木材粟褐色,纹理直,结构粗,质较重,能耐水湿,为车辆、器具等用材,可作枕木、矿柱。幼枝叶、树皮、栗蓬(果苞皮)含鞣质12%以上,可提制楮胶。板栗各部皆可入药。
  十三、柿树
  柿树系柿树科柿属:是落叶乔木,高达7米以上,胸径可达50厘米左右。树皮暗灰色,裂较浅,长方形块状。树冠开阔,呈球形或圆锥形。分布于全县中低山区。城计头、龙泉寺、河下、马河、北小庄、张安北、白岸、将军墓、西黄村等乡镇为集中产区。现仍有300年生以上大树,株产鲜柿1000斤以上。张安北、太子井等干旱丘陵区其他果树生长不好,分布很少,唯独柿树在村旁、地堰、沟地生长有大树。是本县重要的木本粮食优势树种之一。总产量居全县果树第一位。
  柿果(柿子)含有大量糖份、蛋白质及维生素丙,有降压、解酒毒等疗效。青果可提炼单宁或做染料。柿熟后脱涩,味甜可生食,也可制柿饼、果脯、果丹皮、柿糕或与主食混合,加工成各种食品,又可提取柿霜供医药及工业用。木材淡褐色,质坚硬,纹理细致,耐水湿、耐磨损,可做家具、农具。镟器、纺织木梭、、线轴、细木器具、装饰料及文具。本县主要优良品种有绵柿、牛心柿、台柿。
  十四、楸树
  楸树系紫葳科梓树属,落叶乔木,树干耸直,高达10米左右。树皮灰色,浅纵裂。树冠紧密,分枝角小。主要零星分布于西黄村一带浅山区沟谷、村旁现已很少见。
  楸树木材坚硬细密,黄灰褐色或黄褐色,纹理通直,有光泽,花纹大而美观,为优良的建筑用材,可作家具,器具。皮、叶、种子入药治痈疽、热毒、疥疮、并有利尿作用。嫩叶可食,也可喂猪。花可提芳香油。枝叶浓密,花序人,花色美,是良好的庭院及园林美化树种。
  十五、桑树
  桑树系桑科桑属:灌木或小乔木。大树高5米左右,胸径30厘米左右,树皮厚、黄褐色,有不规则浅纵裂。在山区多为实生灌木桑,生长在沟谷、山地、村旁、地边,悬崖深谷也有生长。白岸乡西口、前坪村仍有200年生以上大树。山区主要品种有山明桑、黄鲁桑、花桑、家桑、山毛桑等。平原及梯田耕地边人工桑园多是1960年以后栽植的嫁接桑,主要品种有黄鲁桑、牛筋、铁把、鸡冠桑、菠萝、湖桑等。
  桑叶用于养蚕,还可作为家畜饲料。枝条可编筐篓、手工艺品。树皮韧皮纤维长,为造纸及纺织原料。桑椹可食用、酿酒,又可药用,对神经衰弱有疗效。木材淡黄色,材质坚,纹理美观,有弹性,供家具、器具、建筑、车辆用材,可做家具、器具、乐器、装饰品、工艺品;叶、枝及根皮皆入药,种子可榨油。
  十六、黄连树(楷树、木潦树)
  黄连木系漆树科黄连木属,落叶乔木,一般高10米左右,胸径30厘米左右。各部位都有特殊气味。野生繁殖,多生长在村旁、路旁、沟谷地带。广泛分布在丘陵、浅山区,以龙化、北小庄、百虎庄等乡较多。郝庄、东湾一带有500年生以上大树,高15米,胸径1.2米,冠幅15米。
  该树材质坚重,纹理致密,结构匀细,不易割裂,耐腐朽,钉着力强。可供建筑、车辆、农具等用材。果壳含油量3.28%,种子含油量35.05%,种仁含油量56.5%,油可制肥皂,点灯、润滑油,亦可食用,还能治牛皮癣。树皮含韧质4.15%,叶含韧质10.8%,果实含韧质5.4%,可提制栲胶。树皮及叶可供药用。根、枝、叶、皮可制农药。鲜叶可提取芳香油,嫩叶可代茶,还可腌食。树冠及叶果美观,是理想的行道树和园林树种之一。
  十七、漆树
  漆树系漆树科漆树属,落叶乔木,高达10米左右,胸径50厘米左右。幼树树皮灰白色、后变深灰色,不规则纵裂。重点分布在西就水、南就水、黄家台、桃树坪、营里,营房台一带深山区村旁、沟谷、坡地边,现有500年以上大树。多为零星天然分布,野生繁殖。本县是我省重点产漆基地之一。
  漆树是用途广泛的经济树种,7年生幼树就开始割漆。生漆(大漆)具有防腐蚀、防氧化、抗磨、耐酸、耐高温、绝缘等性能,广泛用于涂料,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资。生漆还是重要的出口物资,用生漆涂制的手工艺品,颇受国内外欢迎。西、南就水一带老农有200多年的割漆技术历史。漆树木材稍硬,结构细致,干后不易变形,易加工、耐腐蚀、抗压力强,是建筑、农具、矿柱、电杆等用材。果实可取腊(漆腊),制作蜡烛、蜡纸、蜡线及金属防腐涂布剂。种子含油量25.72%,可榨油,用于照明、制皂及油墨等,并可食用。叶可提炼甘油。干漆种子、叶、花均可入药。叶可作饲料,嫩叶可当野菜食用。叶和根可作农药。花可养蜂。
  第二节 植树造林
  自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的四十年间,尽管县级主要领导不断更换,但是利用本县山场优势,不断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始终坚持。
  建国初期,根据“普遍护林护山、重点育林造林”的方针,和“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1949年秋,县第一届各界人士人民代表会议号召全县人民开展冬季植树造林运动。
  1950年秋,河北省南沙河造林局技术干部田淑敏,在大戈寥村同村党支部书记王魁泽组织造林合作社,实行荒山、劳力入股,收益按“劳八坡二”比例分红,解决了有劳无坡、或有坡无劳的矛盾,全村8000余亩荒山、204名男女群众入社,一举完成荒山播种橡栎、栗子750亩。
  在大戈寥造林合作社的影响和田淑敏、王魁泽倡导下,次年白云山周围的13个编村、19个自然村建立了白云山联村造林合作社。联村社与河北省南沙河造林局签订公私合营造林合同,以白云山公坡为主,进行合作造林,造林收益按劳七资二坡一(如系私有)分红,完成播种油松、橡栎1800亩,从而形成荒山绿化第一个高潮。
  1953年以后,遵照中央“积极保护现有森林,大力造林,合理采伐利用”的方针,合作社内均建立林业队,劳力、荒坡统一使用,农林统一结算分配,促进了造林事业进一步发展。
  1945年初,县林业站从沙河引进速生树种——刺槐,首先在八里岗试栽成功,后于1955年冬和1956年春,在县委书记张玉美、县长何耀明、副县长王永淮等带领下,分片组织万人营造刺槐林运动,完成了以浆水、石槽、前山头为中心的三处刺槐和刺槐、橡栎混交片林,形成荒山绿化第二次高潮。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全县动员13万群众,南和、任县派数千人支援,进行突击造林,形成第三次高潮。现在柳树沟、马鞍山、灵霄山等成片林,都是这个时期营造的。但是在造林中,只注意生态效益,尤其大兵团造林时播种技术和苗木没有跟上,有的在石灰石成土母岩坡上播橡树,幼苗又遇到干旱,加上管理不善,影响了保存面积。
  1963年8月,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后,县委、县人委领导亲自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总结了胡家楼、石槽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按“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方针,提出“一手抓山(造林),一手抓滩(修地)”。于是全县开展起一场大规模的荒山沙荒造林运动。将军墓公社将军墓大队1964年春拿出102亩耕地育苗,当年秋后产刺槐苗107万株。从11月7日开始,每天出动170人,奋战20天,完成了造林5500亩,成了全县第一个当年育苗,当年实现绿化村。石槽大队从1964年开始,按“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两年在沟坡上刨鱼鳞坑30多万个,栽刺槐3200亩,栽桑树35000株,修桑坝梯田120亩,打谷坊坝107道,在河滩上起沙垫地建立了桑、葡萄、苹果、栗子、核桃、杏、桃、花椒、柿子、梨等10个园,实现了全村绿化、美化、成为全国、全省绿化荒山的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曾在印度的加尔格答国际博览会展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情况下,山区曾削山填沟,人造平原;伐林修地,大上粮食。全县劳力大部投入修滩造田工程,使林业生产处于徘徊局面。直至1971年全国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平原区兴起发动群众大搞育苗和植树活动,三年时间全县共完成四旁植树936.61万株,实现了田、林、路、渠、河林网化。“文革”后期,在大面积滩地恢复后,为了保住滩地不再付诸东流,于1976年又组织了一次荒山造林运动。
  1979年后,随着党的政策放宽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林业生产经营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完善。
  1981年开始在山权不变的情况下,下放自留山51万亩,责任山33万亩,落实荒山承包户65户,承包荒山4.5万亩,由户使用经营;对部分山场,在“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的条件下,推行以户或专业队承包治理;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山场,由集体统一组织治理后分户经营。并且,针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和各村经济实力,采取不同的劳动管理办法:对集体经济薄弱,且造林工程任务大的村,推行劳动积累式摊销基建工;对集体有点经济基础而又不足的村,采取摊销基建工加补贴的方法;对集体收入较高村,采取按工付酬;有的村还实行劳力入股,收益分红,即以现在的投工为入股,参加将来的林果收益分红。
  1982年,推行果园、经济沟经营承包责任制,提出经济、技术、基本建设三项指标,完成全县林业资源调查和在此基础上的林业区划。
  从此,本县进入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科学绿化荒山新阶段。
  白虎庄公社北寺沟大队,只有32户,20名劳动力,宜林山场1900亩。在党支部书记李景建带领下,坚持“合理布局,综合治理,质量第一”的原则;采取“以人定坑,以坑记工,限期完成,一保三年,有奖有罚”的办法。从1982年春开始,到1984年结束,三年共计崩大坑(5米长,2.5米宽,1米深)31000个,崩水平沟3100米,崩小坑45000个,打谷坊坝3000道,栽栗树、苹果树13800株,用材林131000株,完成了全部山场绿化。北寺沟被称为80年代工程造林速度快、质量高的典型。
  杨庄公社桃树坪大队,700多户,2400余人,是本县山区最大的村庄。1983年,新组建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总结过去单纯抓粮食,忽视山场开发,贫困面貌没有改变的教训,决心带领群众治山致富。全大队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统一施工”原则下,实行谁治理谁栽树谁所有政策,规定每个劳力每年义务投工80个,多奖缺罚。采取一片定工,以户或联产承包治理,组织起152个治理承包体,到1986年6月,治理山场万余亩。其中修高标准梯田710亩,崩大坑4.1万个,栽植栗树21000棵、柿树6000棵、苹果13000棵。此外,打小坑40多万个,全部种植用材林。并且打谷坊坝730条,开盘山简易公路5华里,被誉为80年代小流域综合治理标准工程。
  1984年本县荣获河北省绿化先进县称号。1985年荣获“全国义务植树先进县”称号。1986年命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本县林业生产和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先后迎来了中央、省及全国部分省、地、县的领导、技术人员以及国际友人的参观指导,并得到高度评价。1982年5月河北省以副省长、高级工程师杨乃俊为首的三十多个单位的专家组成的“河北省太行考察团”来县。1983年国家林业部组织了太行山考察团。林科院部研究员黄中立等人考察了胡家楼寺沟和浆水沟。1983年8月15日,以罗伯特•麦克劳林、丹尼尔、尼非内格尔和尤金安卓凯提组成的美利坚合众国水土保持考察组到胡家楼寺沟和浆水村浆水沟考察。1984年5月27日由国家林业部、国家科委、中国林科院、林学会、国家计委、国家海委、水利部、中国林业画报社考察团,到胡家楼、浆水、前南峪、水门、折户等地考察。1984年7月8日北京林科院副院长、河北农大教授曲泽洲来山区考察果树。
  第三节 林业科技
  一、良种引进与选育
  1.用材林树种:
  本县主要优良乡土树种有:栓皮栎、槲栎、蒙古栎、侧柏、家榆、臭椿、国槐、小叶杨、旱柳、毛白杨(大叶杨)、栾树、揪树、中国泡桐、苦楝、黄檀等20余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从外地引进树种40多种。1951年河北省南沙河沙荒造林局引进油松在白云山直播成功后,在中山区普遍推广。南沙河沙荒造林局引进速生用材林树种——刺槐试栽成功后,在全县大面积营造。1971年平原农村干部到河南省兰考县等地参观学习粮桐间作,引进泡桐模系,进行根插无性繁殖苗木,在全县大量栽植,成为绿化四旁的优质速生用材林树种之一。同时,还引进北京杨、大官杨插条繁殖,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但至80年代,该树种病虫害严重,成材率低,生长不良,逐年退化,到80年代末已基本淘汰。
  在引进优良速生用材林树种的同时,还从本县乡土树种中选出优树种7个,计有国槐、白榆、毛白杨、小叶杨、栓皮栎、木橑、栾树。
  2.果树品种:
  本县果树品种有34种。其中,中国苹果有沙果、槟子、绵苹果,梨有秋梨、安梨、鸭梨、屯子梨、香椿梨、马蹄黄梨、复梨、兔头梨、狗头梨、平梨、土纯梨、红霄梨、酸梨,桃有五月鲜、六月白、秋桃、红鸭嘴,板栗有大明栗、红油皮栗、墨油皮栗、毛栗,核桃有绵核桃、夹核桃,柿子有大台柿、小台柿、火柿、绵柿、牛心柿、黑柿,大枣有大紫枣,铃枣,杏有麦黄杏、关爷脸、小巴旦,花椒有秋椒,狗椒。这些品种中有以王村秋梨、香椿梨,徐村五月鲜桃,黑垴、折户的绵柿、牛心柿,八方的关爷脸杏,柏山的秋椒为本县乡土优良品种,享有盛誉。相传王村的鸭梨、黑垴的牛心柿曾为“贡品”,但因管理较差,品种退化,产量低而不稳。
  本县从六十年代开始进行果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到1981年选育优株板栗5100株,核桃104棵,其中板栗39个单株和核桃25个单株进行了鉴定,前南峪三号板栗品质居全县第一位,参加了省优种板栗决选实验,并在遵化、青龙、宽城、迁西等县嫁接、进行四年对比实验,结果很好。
  板栗是本县重要果树资源。1978年河北省昌黎果研所王金章与县林业局协作,在前南峪建立起太行山第一个板栗品种择选圃,拥有全国各省优种103个单系,还建立了1100株的种穗繁殖圃。通过连续五年栽培观察,找到了比较优质高产的16个品系。1981年又在该村东沟建起了河北省23个优种板栗前南峪决选圃。其中,在邢台县表现最好的是前南峪3号、后汉庄20号、杨家峪3113、西沟7号、2399等五个品种。
  1956年开始引进优良品种。截止1988年末,全县共引进果树新品种120种。
  二、用材林营造技术
  1.整地。本县造林传统作法是穴播或移栽,1956年开始推行刨鱼鳞坑整地,植苗造林或种子直播造林。1975年县林业局技术干部在折户村试验自制炸药,爆破整地。1984年河北林专在前南峪推广高标准沟状梯田,栽植果树。这些整地方法改善了造林立地条件,促进了造林成活率和林果树生长。
  鱼鳞坑(小坑),主要设置于坡面上部,作用是减缓坡面径流,用以栽植用材林和防护林。土质较好的坡面,采取人工直接刨坑,用石头砌或培土埂。无松散土层的风化石质片麻岩坡面,采取炸药爆破崩坑。一般要求一坑为一米见方,炮眼深60至70厘米,装药0.5公斤。放炮后,用石头砌塔,渣土留坑内,每亩80至100个,呈品字形排列。
  果树坑,也叫大坑,主要设置在山腰、山脚,起截流蓄水保土作用,用于栽植果树。果树坑多采取爆破方法,炮眼深80厘米,用药1.5公斤,分两次放炮,放第一炮后,清理出松动渣土,再在坑底打眼放第二炮。然后用石头砌堾,回填渣土。每亩设坑20至25个,每坑4至5平方米。
  沟状梯田,每带宽2米,长150米,控制面积约1亩,带间距2米,用于植栽果树。首先用水准仪测出等高线,沿等高线每隔2米打一炮眼,每亩75炮,用药50公斤。放炮后筑埂回填。
  果林梯田和果树坪,是本县传统植树整地方法,按坡面因地设置,宜宽则宽,宜窄则窄,一般每亩20至30个(块)。规格为4×2.5×1.5米。不论果林梯田或果树坪,都要求用石头砌垒地堵,宽0.8米,地面呈里低外高,里角留溢洪道口。
  2.播种:本县播种造林技术推广始于1951年,当时河北省林业厅南沙河沙荒造林局在大戈寥村,发动群众首次进行油松人工直播造林试验成功后,在山区普遍推广,从而改变了油松移栽传统做法。
  1964-1965年,西黄村林业站技术人员在八里岗一带试验推广“客土造林”成功,为旱瘠薄石质山区造林开辟了一条路子。
  3.苗木。本县由国家、集体共同培育苗木,供应荒山绿化和四旁植树。邢台解放后,政府接收了建于1938年的敌伪康庄苗圃站。该站总面积80亩,除继续培养侧柏苗木外,1954年进行了刺槐育苗。1963年以后开始培育苹果、桃、花椒、核桃等果树苗,并引进毛白杨、杂交杨、泡桐等。该站成为本县优良树种苗木试验繁殖基地。1982年被邢台151电厂征用。1958年又成立了黄寺公社苏村苗圃站,经营面积277亩,1975年转为国营苗圃,主要培育侧柏苗、杂交杨、泡杨、毛白杨及各种果树苗木。此外,长信林场也建有80亩苗圃,培育各种树苗。
  1951年大戈寥、北口等村试验山地林间油松块状育苗成功。1955年群众性造林运动兴起,本县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方针,村村都有固定苗圃地,最高纪录达12000亩,年平均4000亩,苗木除满足本县需要外,还支援了外县。1972-1974年,在山区推广了迁西县油松营养钵育苗法,在姚平试验了侧柏营养钵育苗,后因用工多又和农活有冲突,故没有继续推广。七十年代推广山东省冠县毛白杨嫁接育苗办法,以小叶杨、杂交杨条作砧木,毛白杨作接穗,采用劈接或炮接方法成功,开始大量繁殖毛白杨苗木。同时推广地膜覆盖法育苗,效果很好。
  三、果树丰产技术推广
  本县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尤以板栗、柿子、酸枣、核桃为自然资源一大优势。但解放前管理粗放,任其生长,“望天收”,缺乏科学技术管理,产量低而不稳,果品质量差,经济价值低。1953年县技术推广站在悟思、卧庄指导梨树修剪,防止梨星毛虫、梨瘤蜂(梨狗)以及施肥技术,从此克服了大小年,鸭梨首次大丰收,群众誉为“梨神”。1956年将军墓林业技术站在石板房村找到了“核桃黑”的发生原因是核桃“举肢蛾”为害所致,并根据害虫的习性,进行综合防治,当年消灭了“核桃黑”,全村核桃产量由1000公斤提高到3500公斤。连续防止4年,到1960年总产达到24000公斤。国家林业部组织晋、冀、豫三省果树联防委员会来参观推广。1962年至1969年,河北林专讲师安建昌在石槽推广果树综合管理技术,使果树连年增产。1967年河北省昌黎果研所指导冀家村公社马壮沟大队山揪子嫁接核桃成功。1975年县林业局组织前南峪、大鱼等村林业技术人员到迁西学习板栗嫁接技术,从此开始板栗良种嫁接。1977年,羊范公社固坊大队聘靖山东技术员高传庭指导苹果增产技术1978年4月,河北省昌黎果研所技师王金章到浆水公社前南峪大队指导板栗增产技术,使板栗连年增产。1982年开始实施河北省太行开发研究项目。本县板栗、酸枣、柿子、核桃、苹果等先后列入低产变高产科学研究课题,选定试验基点,县林业局技术干部承担了这些项目,坚持蹲点钻研,边实验,边推广。
  本县采取三种形式,把基点的适用技术辐射到面上。一是组织现场参观,让果农学技术,看成果,见人见物。仅1984-1985年,有计划地组织现场会50余次,受教育乡村干部和农村技术人员20000余人次。二是扩大示范区,把基点获得的阶段性技术成果,扩大到示范区,进行较大范围的示范、推广。1983年,本县把酸枣3个基地,扩大到北小庄等8个乡示范区。1984年又把板栗3个基地扩大到宋家庄等三个乡。三是组织果树技术推广队。1982年冬组织林果工程师、技师、技术员等为骨干的百人果树修剪技术推广队,在基点进行培训后,分赴各乡培训乡村技术人员800余名,树下培训并参加修剪的群众20550人,一冬一春修剪果树152万株。1983年采取同样方法,县培训170人。乡培训26016人,50天修剪各种果树214万株。
  本县采取多种措施对各种果树技术管理进行研究。
  1、酸枣丰产技术研究。1978年开始,县林业局、科委、药材公司联合进行酸枣丰产技术研究。1982年列入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以前马厂、翟沟为基点,试验推广了3项技术:①加强土肥水管理,修整树坪,狠抓催芽水、助花水、保果水,以提高座果率。②改劣换优,在选优基础上,通过嫁接增加产量,提高酸枣质量。③合理整形修剪,加强病虫防治,保花、保果,花期环剥,喷清水和微肥提高座果率。此项技术推广到全县,使产量大大提高。1966年至1977年,每年平均产酸枣188.25万公斤,产枣仁9.25万斤,1983年酸枣年产达到187.5万公斤,枣仁12.5万公斤。
  2、板栗丰产技术研究。1982年列入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由河北昌黎果研究所王金章、县林业局梅九堂主持。基点在浆水镇前南峪村。经过试验,总结出“五改一加强”综合技术管理措施,即:改粗放管理为水肥管理,改不整技为精细修剪,改劣种为优种嫁接,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青打堆贮为适时拾实采收沙藏栗实,加强病虫测报及防治。由于采取该项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板栗连年增产,总产由过去的2万公斤1987年达到6万公斤。该项科研成果1987年2月通过省级鉴定,荣获河北省林业厅科学进步二等奖。
  3、柿子丰产技术研究。1983年列入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由县林业局张金富主持。基点在宋家庄乡西峪村。研究内容有为修剪效果反映,刨坪松土效果调查,追肥效果调查,防治柿毛虫效果调查,柿绵蚧危害与防治调查,防止落花效果调查,叶面喷肥试验,花期喷硼试验,幼树旺花期环剥效果调查,台柿结果部位调查,结果母枝长度与座果关系,结果枝粗度与结果的关系,柿果采收方法等。通过四年实验总结出“四普(修剪、刨坪、施肥、治虫)、三做到(叶面喷肥、主干环剥,保护好预备枝)”的技术,使西峪村柿子年产量由1982前的2万公斤1984年达到12.45万公斤,株产由9.7公斤增到69公斤。该项研究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县林业局也获得河北省柿树丰产技术推广应用(协作)科技进步二等奖。
  4、核桃丰产技术研究。1983年列入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由县林业局王仲林主持。基点在冀家村乡郑庄。研究内容为核桃物候期观察,人工辅助授粉试验,施肥试验,喷KH2PO4对树体影响试验,加强病虫害防治和保花保果等。郑庄核桃产量由1981年的1933公斤,1984年达到6500公斤,1985年达8259公斤,当年并通过省级鉴定。
  5、苹果丰产技术研究。1983年列入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是与保定市科委协作项目,由河北农大和县林业局主持。基点在南大树乡西大树村、晏家屯乡辛店村、南石门镇皇台底村、大石头庄村。研究内容为疏花疏果产量对比试验,幼旺树辅养枝环剥与提早结果的关系,叶面喷尿素增产效果,叶面喷KH2PO4(1/400)对增产成花的关系,喷B对苹果早结实及提高果品质量的试验,土法沟藏苹果保鲜试验,红星苹果涂腊保鲜试验,喷NAA(萘乙酸)防止采取落实试验等。该技术采取刨坪、灌水、施肥、修剪、叶面喷肥、防止病虫害等综合管理措施,提高了产量,该项成果1987年通过省级鉴定,并荣获保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1980年以后,先后在西大树、羊范、固坊、北唐村、武家庄、火石岗等地建立苹果密植园,应用密植管理技术,取得明显效果。西大树村科技示范户李成群,1982年建立苹果密植园3.4亩,株行距为2×5米,亩均68株,第三年结果,第四年亩产平均1755公斤,为稀植苹园的5倍。
  四、蚕桑生产技术推广
  清代(1807年)黄家台王文起,从河南鲁山县采来黄鲁桑接穗条,开始在黄家台、西口、许家村、上坡子一带嫁接当地明桑,开始养蚕。为此,当时知县曾给王文起赠匾一块,匾文“桑梓”。在水门、坡子峪等村曾放养柞蚕。
  1953年春,河北省农林厅家蚕工作站派技术人员来本县西口、马蜂、水门等村,推广江苏省优良杂交蚕种232张,传播了消毒防病、催青、多回育等科学养蚕技术,当年获得丰收,比土种增产3倍多。1954年全山区52个村全部沟汰了土种,改换饲养优良蚕种578张,通过举办技术训练班,登门串户指导养蚕技术,蚕茧产量达到14250公斤。西就水村养蚕60张,产茧1800公斤,获中央农业部颁发的“金日成奖章”。1956年县林业局从浙江引进湖桑等大叶良桑,在胡家楼,前山头、水门、西口栽植成功。1958年育桑苗2600亩,栽桑4万亩3900万株,并办起了县桑种场一个,社队蚕种厂4个,烘茧站3个,成立了蚕桑学校一处,推广当年栽桑、当年养蚕,一年6次养蚕高温快速养蚕法先进技术。到1960年全县250个大队和社办蚕种厂养蚕1150张,产蚕23500公斤,创历史纪录,受到中央农业部的表扬。1959年许家村试验养原蚕90张,制蚕种2000张成功。1960年石槽大队孙清贵在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技术员指导下,带领群众建设桑树垴,搞桑树上山成功,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表扬。其事迹曾在印度国际博览会展出。1964年全县14个公社、159个大队养蚕690张,产茧21465公斤。在平原、丘陵社队还利用蓖麻叶、臭椿叶饲养蓖麻655盒,产蚕22000多公斤。1975年,河北省林业厅组织本县桑蚕干部到四川、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后,推广了桑树倒劈接、冬季室内袋接、蚕桑生产又有了新发展。进入八十年代,在石槽、龙门、北屋、李道村大队,建立了无干密植桑园1080亩,推广先进栽桑养蚕技术,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出现了四个产桑叶3000公斤以上的大队。1984年,全县蚕茧产量又增加到23500公斤。1985年后,由于蚕茧销路受阻,价格下降,养蚕生产又一次受影响,1987年只产茧3000公斤。石槽、龙门、北屋、李道村、先于等村的密植桑园全部刨平,停止养蚕。
  五、其它科技成果
  1982-1985年,县林业局朱俊杰在对过去更新洋槐方法调查的基础上,在王庄、后马厂、前掌村搞了“刺槐林皆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试验”找出了适合本县刺槐更新的最好方法,通过更新改善了林相,提高了林木质量和保持水土作用。该项成果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荣获河北省科学进步四等奖。
  1983年开始,县林业局刘裕农承担了中国林业区划研究会下达的“森林生态效益观测研究”课题,通过6年来观测研究写出了六篇论文,受到较高评价,1988年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1984-1987年,县林业局、路罗林业站、南石门林业站承担了“河北省加速太行山绿化造林技术研究”的油松、侧柏造林技术研究课题,为加速绿化太行山提供了新的经验。
  1983-1985年,林业局承包河北省经贸厅下达的“板栗黄叶的土壤阻碍因素及营养矫正技术研究”课题,以冀家村乡东庄为重点,城计头乡梨水等10个村为副点。经研究,找出主要阻碍性土壤因素是土壤碳酸钙过多,pH值偏高,土壤有效锰过少,导致树体锰铁含量比例失调,造成叶片组织内活性锰、活性铁含量较少,锰铁缺乏的生态病症。这种矫正的技术措施是喷MNSO和FEO混合液或柠檬酸锰、铁混合液,比喷单一铁、锰液有更为明显的叶色复绿和增产效果。
  第四节 经营管理
  一、开发森林资源调查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进行过多次森林资源调査。
  1956年河北省农业厅林业勘测调查队.来邢台县对白马河上游、长信林场进行了林业用地勘测、规划设计。
  1964年河北省林业厅林业勘测调查设计队20余人.在县林业干部配合下,以放甲铺、将军墓为基点,进行了将军墓川发展林业的调查和规划设计工作。
  1965年,县农业局组织林业干部进行了仙翁山、八里岗、柳树沟3个10万亩林带的规划设计。
  1975年在省、地林业部门指导下,县林业局干部和地区农校林果班40名师生,对全县林业资源进行了逐村的调査,第一次摸清了全县林业资源底码。1979年对23个社办林场也进行了调查和规划。
  1980年开展了全县的林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工作,为期一年。在对全县林业资源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县林业区划,把中山区的白岸、杨庄、浆水、冀家村、崇水峪五个乡(镇)和将军墓镇的折户、王庄、磨石庄.共计96个村,总面积68.45万亩,划为松、栎水源涵养用材林区;把低山区的路罗、城计头、西上庄、西枣园、百虎庄、宋家庄、西黄村、马河、北小庄、河下、龙泉寺、张安北、谈话13个乡和将军墓镇的12个村,共计304个村,总面积为139.66万亩,划为槐、枣水保经济林区;把丘陵区的皇寺、张尔庄、贾乡、龙化、太子井、羊范、南石门7个乡(镇),共计123个村,总面积35.02万亩,划为杨柳防护经济林区。该项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并领取了合格证。
  同年,河北省林业勘测设计队确定在本县设置固定调查标准点92个,并进行了第一次调查。
  1984年县林业局在林业区划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县太行山区24个乡的林业发展规划设计工作。
  二、依法治林
  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先后颁发包括《森林法》在内的法令、指示多次。省、地市也分别制定了保护和管理森林的具体办法和条例。1951年县成立了护林委员会,制定了“以造为主,封造结合,造管并举”的方针,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护林防火工作。各乡、村都建有护林防火组织,共180个。万人参加护防工作。
  1960年,县政府通过决议向全县社队、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林木颁发了林木所有证和林地使用证,使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林木和林地都受到了法律保护。
  1982年,县人大、县政府落实1982年12月31日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决议,号召全县人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凡11-60周岁的公民,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5株,或者完成相应量的育苗,管护和其它任务。以后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前后,县政府各级干部职工干部万余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1983年,县政府落实中央“关于确定林权,发放林木所有证”的指示,首先在冀家村乡东庄和杨庄乡清家沟村搞了试点,而后在全县范围内向613个村,颁发了6万多张林木所有证和林地使用证。同时还下放责任山和自留山63.9万亩,积极推行荒山造林治理责任制,果树承包管理责任制。
  1984年县政府下达了加强林木保护管理、建立林木采伐审批制度的通知,县林业局在八里岗、茶旧沟、宋家庄、念而沟和东部平原建立了5个木材检查站,协助林业局负责林木采伐设计审批和木材运输管理,颁发木材采伐证和木材运输许可证,征收育林金工作。
  三、护林防火
  建国以来,在防止森林火灾方面,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县、乡、村各级都建立了护林防火组织和专业队伍,推行防火责任制,实行区域联防,在林区开展经常性的护林防火安全教育。组织群众、林区职工制定护林防火公约,积极参与防火灭火活动。因此,建国四十年以来,全县范围内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森林火灾。白云山林区周围3乡12村建立了护林防火联防区,组织健全,制度严格,四十年来末发生过火灾和毁林事件,受到省林业厅的表扬。
  1985年,邢台地区林业局、石家庄地区林业局、山西省晋中地区林业局牵头,建立了晋冀太行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本县及县境内太行山东侧各乡政府参加联防委员会,委员会下设5个联防小区,每年由各县分别值班召开两次联防委员会会议。
  四、防治病虫害
  1956年国家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联合组织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太行山地区,成立了“晋冀豫三省果树病虫害防治联防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郑州市,划分14个联防小区,邢台、沙河、临城、内邱、左权、昔阳等县和邢台市为第九联防小区,防治对象以木橑尺蠖为主。三年后,三省联防委员会撤销。但邢台联防小区仍保留,改名“晋冀太行八县(市)果树联防委员会”。
  1956年胡家楼、石板房一带,发生大面积核桃举肢蛾为害核桃,林业局派技术干部在石板房调查研究,找到了害虫发生规律,试验用“六六六”防治,结合人工挖蛹、刨树坪撒药、绑草把诱杀等综合防治方法,获得了成功。
  1970年6-8月,将军墓公社柳树沟林场3000亩刺槐发生木橑尺蠖,1972年蔓延到冀家村、浆水、路罗等公社,面积达到10900亩,轻者30-50%叶子被食,重者叶片全部吃光。县政府组织技术人员,发动群众采取喷药、熏烟、挖蛹等综合技术防治措施,控制了危害。
  1972年长信林场发生茶褐尺蠖为害刺槐林,虫害密度大,危害严重,全场职工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采取药剂人工防治方法,当年消灭。
  1974年冀家村、崇水峪、宋家庄等公社核桃产区发生大面积草履蚧为害,严重者达57%。邢台地区林业局、外贸局、商业局和县林业局组织技术人员调查虫情,组织群众采取喷药与人工捕捉综合防治方法,很快捕灭了害虫。
  1977-1978年白岸、杨庄、路罗;浆水、西枣园、冀家村板栗产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面积栗瘿蜂虫灾,县林业局技术人员,组织群众采用“六六六烟雾剂”熏治成功,消灭了害虫,保证了栗树正常生长。
  1980年由省、地、县联合组织森林病虫普查工作,经过两年时间的调查,摸清了全县主要树种,主要病害和虫害的种类分布情况,并编写了森林主要虫害名录。森林主要病害有油松针锈病、立枯病,杨树灰斑病、白粉病、煤污病、烂皮病、溃疡病、破腹病、根癌病,柳树煤污病、溃疡病,刺槐纹羽病,泡桐丛枝病,桑树细菌病、萎缩病、赤锈病、紫纹羽病、枣树枣锈病、枣疯病,柿树角斑病、园斑病,栗树栗疫病,核桃黑斑病,苹果白粉病、花叶病、褐斑病、腐烂病,梨黑星病、烂皮病、葡萄霜霉病等共31种。森林主要虫害,有翅目的一科二种,同翅目的九科二十二种,半翅目的二科五种,鞘翅目的十科三十六种,脉翅目的十九科六十种.膜翅目的一科三种。天敌昆虫有蜻蜒目的一科二种,螳螂目的一科六种,半翅目的一科二种,鞘翅目的二科五种,脉翅目的二科四种,膜翅目的四科五种。
  五、经营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林业生产经营体制,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经营形式。
  1、国营林场。
  长信林场,位于邢台市北郊白马河下游。建于1956年5月。经营面积25999.5亩,其中林业用面积12718.5亩。有林地面积4668亩,疏林地面积5101.5亩,未完成造林地300亩。尚有宜林沙荒2539.5亩。非林业用地13281亩。树种以洋槐林为主,面积3454.4亩,占有林地的74%。活立木总蓄积19354.3立方米。大部分是1963年8月特大洪水淤成的沙滩,发动群众营造的国有林,现已成林、成材,对沿河两岸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该场除经营好现有林木外,还经营奶牛厂、木料加工厂、优良苗木培育,年收入可达2万元,1983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开始筹建森林公园600亩。
  灵霄山林场,位于县境西北部灵霄山上,主峰海拔高度1089米。1954年建立森林经营所,1956年5月改为国有林场,1984年并属长信林场领导。全场经营面积1650亩,全部为林业用地,其中有林地面积940.5亩,均为栎、柞为主的天然次生林,疏林地91.5亩,灌林地618亩.活立木蓄积橡栎林为1215立方米。1956年2月,北小庄乡团委书记王志英带领龙门、北小庄、雀寨三个乡830多名团员青年营造“万亩共青林”。现在以护林为主,因交通不便,林木经济收入较低。
  白云山林场,位于邢台西南部白云山上,主峰海拔960米。1956年由白云山林业站改为国营林场,1984年并属长信林场领导。全场经营面积4200亩,其中国有地750亩(国有林地630亩),国社合营林296亩。树种以油松、橡栎为主。活立蓄积量3154立方米,该场林地大部为五十年代初期白云山联村造林合作社营造的。1988年市政府开辟为旅游区。
  2、林业专业队和社办林场。
  在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和生产大队均设有林业专业队,常年经
  营林业生产和护林工作。林业队人数不等,一般为总劳力的10—20%。
  1959年,群众性造林运动结束后,为巩固造林成果,本着“造上一片林,留下一批人,建立一个林场”的做法,建立了柳树沟、马鞍山、三尖垴、影日山、凤凰山、灵霄山、恶石沟7个社办林场,经营总面积32000亩,有固定场员150人和房屋财产。经过1960年调整下放保留下来的柳树沟、恶石沟、马鞍山3个社办林场,其余下放到附近村庄经营。1976年,又在重点林区建立了白岸、杨庄、路罗、城计头、枣园、宋家庄、崇水峪、冀家村、白虎庄、将军墓、河下、龙泉寺、西黄村等14个社办林场,经营面积12万亩。经过1985年调整保留下来白岸、城计头、路罗、杨庄、西枣园、冀家村、白虎庄、西黄村、龙泉寺9个乡办林场。
  3、自留山、责任山。
  1982年开始,下放自留山、责任山,推行荒山承包。
  自留山、责任山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户或专业队经营承包,谁造谁有,允许继承、转让,建立合同,收益比例分成。
  4、果园及经济沟经营承包责任制。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从1980年开始,对集体所有的果园、经济沟实行以户联户或专业队经营承包责任制。开始时,谁投标高就归谁经营,形成掠夺式经营。1981年对果园承包提出经济、技术、基本建设三大指标,果园开始向有技术户集中。1987年对果园、经济沟提出“四改”承包方法,即一改承包标底,由过去承包金额改为承包产量;二改承包年限,由过去三年到五年改为五年到十年,开发性果园可延长到十五年到二十年;三改承包形式,由原来单纯个体承包改为以专业队承包和联户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承包,使山区治理向规模化经营发展;四改承包由过去的单纯投标承包或以权承包,改为投标承包后交群众评议报乡政府批准生效,使果园、经济沟承包日趋科学化。
  六、管理机构
  1951年2月18日,本县建立县护林委员会,负责全县护林防火、植树造林的宣传组织工作。
  1953年7月30日,建立县林业工作站,负责全县林业生产、科技推广工作,果树、桑蚕生产归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1954年7月25日,县农业局建立,林业工作站改为林业股。
  1956年11月25日,县人民政府设林业科。
  1958年6月9日至1963年5月9日,县农业、林业、水利三局合并建农林水利局,局内设林业科,负责全县林、果、桑的生产、林政、科技推广工作。
  1963年5月9日至1968年9月,县农林局与畜牧局合并,为农林畜牧局,局内设林业科。
  1968年9月,县农林畜牧局撤销。
  1971年7月5日,建立县农林畜牧服务站,内设林业组。
  1972年10月5日,县农林畜牧局建立,下设林业股。
  1979年11月9日,县林业局单独设立。1988年局下设立造林股、果桑股、经营股、人秘股、森林病虫防疫检查站和林业调查设计队。林业局下属单位有:路罗林业站、将军墓林业站、西黄村林业站、长信林场、白云山林场、大贾乡林业站、南石门林业站、平原林业站、林木种子公司、林产品公司。
  附:林业教育
  林业中学。1958年8月建于灵霄山林场,副县长王永淮兼校长,主要课程有造林学、森林保护学、气象学、测量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物理、化学、语文、数学。学生招自山区在乡初中生,第一班40人,1960年8月毕业,分配在林业局下属单位工作。第二班48人,1961年学校撤销。
  邢台蚕桑学校。建于1958年8月,校长王永淮(兼),校址设在宋家庄。1959年1月迁到邢台市,与河北省邢台蚕种场合办。主要课程有养蚕学、桑树栽培学、病虫防治学、气象学、语文、政治。学生招自邢台县、沙河县、邢台市郊在乡初中生,第一班38人,于1960年10月毕业.分配到蚕种场及县林业下属单位。1960年11月停办。
  邢台县山区建设技术学校。建于1983年6月,由邢台县干部学校改建而成。校长冯天增(兼)。主要课和有;板栗、苹果、柿子、核桃栽培技术,造林、养兔技术等。学生招自山区在乡初、高中毕业生,共办两期,每期3个月,毕业回大队从事林果技术工作。1984年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改建为邢台县农民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1959年10月,将军墓人民公社良桑场和李道村蚕桑场还举办两个蚕桑班共招生64人,半耕半读,为农村培训蚕桑技术人材。主要课程有:养蚕学、桑树栽培学、良种繁育。1960年10月,学校停办。
  1969年至1970年,浆水中学开设果桑班,学制一年,地点设在柳树沟林场,学生招自农村初中毕业生。主要课程有;果树栽培学、病虫害防治、养蚕、桑树栽培。共培养学生85人,毕业后回村务农。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