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40850条
基础文献
75条
析出资源
15337条
图表
10528条
人物
3638条
机构
380条
事件
1918条
地名
1259条
专题
4594条
作品
2556条
实物
565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40850 条 2527 / 2724
37891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遗址
普济王宫,在村东塘墘头,祀林公忠平王。旧时与酒屿隔水相望,故设为村庄码头,大小船只停泊于此。普济王宫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37892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遗址
陈氏上祠堂,俗称上厝厅。位于三字街街尾,始建于元末。原为上祠嫡祖文茂故宅,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毁于倭,万历二十九年(1602)重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中元节祭祖时用火不慎,全部焚毁。
37893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遗址
陈良卿、陈伯咸故居,在后门埕,又称“新厝”。光绪五年(1879),由陈师忍三子陈良卿修建。陈伯咸为良卿之孙,清末庠生(二人生平详见第三章)。主体建筑为左右并排两座,占地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两座正厅天井台阶均以条石垒砌,前廊明间与次间脊檩用卷...
37894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建筑
陈元珩宅,俗称“田埂中大厝”,旧时村中居民区以井兜溪桥为界,桥北皆为水田,独此大宅坐落其间,故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时期(1736~1796),主人陈元珩,字殿珮,号苍岩,为上祠寿房地派第十七世。
37895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建筑
池氏洋楼,在内厝,清末太学生池朝钧建。占地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四周为砖砌高墙,圆拱形窗户。规模紧凑,典雅别致。大门进去即为正厅,左右神龛上悬挂池朝钧夫妇大幅画像。由于池氏后代精心管理,整体建筑保存比较完好。
37896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建筑
倪氏大厝,在下厝塘沿头,始建于清代初期。坐西朝东,俯视东湖,风光绝佳。大厝共三进,一进今仅剩墙基,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马鞍式山墙。大厅以屏门隔成前后厅。
37897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建筑
泽民桥,俗称黄瓜桥,原在104国道旁,后向下迁移至京都路,石桥横跨车楼溪面,南北走向,长7米、宽3米,桥面左右为两条大石板,中间以正方形条石铺设,桥堍结构为方石垒砌。保存完好。
37898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文学
以方言编成《路引歌》将沿着白鹤岭古官道步行上福州,并将沿途地名及特征记录。
37899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道路
八仙街,其实就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宁德县志》中所指称的碧山街和当今的碧山路,是别名还是曾用名,它的涵义是什么,已经没人能说得清了。
37900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文学
日暮时我陪他们到海边战场溪和战桥头大榕树周围散步,欣赏涨潮时驶进驶出的渔舟和民船,还有那成群飞旋的白鹭。美丽的景色激发了彭强的灵感,使他写下了《宁德战桥黄昏》。
37901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文学
《弟兄一同从军伍》彭强有诗记这次参加革命的经过并在随军由海路北上时遇到蒋军飞机的轰炸,一起参军的初中同学郑贻鼎即在轰炸中牺牲所作。
37902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文学
《莲峰书院怀旧》由彭强彭强的旧体诗可以说是直抒胸臆,极富神采和气韵。
37903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文学
《宁德颂·祝家乡县晋市》由彭强的旧体诗可以说是直抒胸臆,极富神采和气韵。
37904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文学
彭坚的《南漈佳胜》诗作则意蕴深刻,富有历史哲理之感。
37905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文学
彭坚所作的《西河·巢湖游记》古体长诗。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