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294 条 1312 / 1353
19666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建国前,民间习惯将除夕(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与正月初一连在一起,谓之过年。一进入腊月便开始买菜、打酒、杀猪、宰鸡准备过年。腊月二十三祭灶后开始蒸制节日食品,节日气氛越来越浓。除夕,迷信传说百神下界,清晨贴春联或门...
19667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十三民间谓之“阳公忌”,旧时群众认为是日不吉利,无特殊事项多不串亲,不外出。建国后,此俗消失。
19668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群众谓之正月十五。旧时,民间有点岁灯、扮秧歌等活动。建国后,点岁灯之习渐失,扮秧歌常盛不衰,1979年以后堪为民间盛事。有秧歌的村庄,从正月初四五开始组织演练,十五前后相互串村表演,优秀节目还汇集县城或乡镇驻地表演,省...
19669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是日日出前,农家以草木灰在院中画囤形,象征粮仓,中间放五谷少许,谓之填仓,后燃鞭炮,以祈五谷丰登。建国后,此俗在农村尚存。
19670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俗语谓“二月二龙抬头”,预示着春雨即至。旧时农家多用木棍敲击炕沿并改善生活。建国后,迷信习俗多数废止,改善生活之习尚存。
19671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相传是为祭祀介子推而设。是日禁火寒食,民间有培坟土祭祖扫墓、踏青野游及荡秋千之习。秋千多于节前扎制,节后拆除,谓之“悠(忧)前不悠(忧)后”。建国后,寒食日农家祭祖扫墓习俗尚存,部分群众改烧纸哭坟为向祖坟献花圈。国家机关及...
19672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旧时,食粽子,贴钟馗像,门檐插菖蒲、艾枝,院中洒雄黄酒,驱“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小孩佩戴长命锁、艾虎以除灾异及不祥。建国后,插艾枝、食粽子之习少见,其它活动皆停止。
19673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六月初六日又称天贶节。旧时民间在此日晾晒书籍、衣物等。建国后,此俗废止。
19674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是日食凉面谓之能防暑,此俗相沿至今。
19675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七月初七日为乞巧节。是日晚,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青年女子多在院中设供,乞求织女传授纺织技术。建国后,此俗渐止。
19676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群众称为“七月十五”。旧时,多用初熟五谷及新鲜瓜果祭献祖先。建国后,祭祖遗风尚存,群众多于是日改善生活。
19677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群众称为“八月十五”。民国期间有拜月、亲朋月下欢宴、互送瓜果与月饼的习俗。建国后,拜月之习逐渐消失,其它如全家欢宴、赏月、食月饼等风习犹存。
19678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旧时,书香之家多登高饮酒,农家老人野游散步。建国后,上述习俗淡薄。1987年山东省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后每年是日,县、乡老年组织多举行庆祝会或开展老年文体活动。
19679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十月初一日为秋祭,旧时剪纸为冥衣到墓前焚烧祭祖,俗谓送寒衣。建国后祭祖之习仍存,有的改为敬献花圈。
19680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民间谓之腊八日。旧时,农家多用五谷及红枣等熬粥供佛。建国后,迷信活动停止,但由于腊八粥营养丰富,许多人家仍喜欢于是日熬食。近年来,不少家庭是日用醋泡蒜,名为腊八蒜。成品色微绿,味酸辣,多作春节食水饺的佐料。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