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740 条 70 / 1383
1036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传统乡艺,脚下踏假腿,高者3—4尺,矮者尺余。踏者扮八仙、梁祝、唐僧师徒等戏剧人物,边走边舞。表演形式有多人集体表演,也有单人或几人小场表演,动作有转身、扑蝶、撇叉、跨板凳、上桌子等。本县出名的高跷有会宁、长信等乡艺队。
1037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旱船也叫采莲船,船身长方形,用彩布遮掩,套系在女舞者腰间,宛如坐在船上。另一男者头戴毡笠,手持木桨,扮作船夫模样,二人边行边舞,如行船于水面上。主要舞蹈动作有开船、划船和在风浪中颠簸及顺水急驶等。
1038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太平车亦称车灯、小车舞,用竹子或木条扎成独轮车状,蒙上彩布即成。女舞者站其中,如坐车状,另一男者扮推车人,并有数人配合“拉纤”,边歌边舞。主要动作有推车上山、下山、误车、赶路等,在本县城乡广为流传。
1039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龙灯也称舞龙、火龙。龙体用竹、木、布扎成,节数不等,都为单数,众人穿节日服装举龙而舞,有单龙舞,有双龙舞,也有群龙狂舞。
1040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狮子舞中,由2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的叫作“太狮”,1人扮1头小狮子叫作“少狮”。1人扮作武士,手持彩球逗引。狮子舞在表演上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顺神态,如搔痒、舔手、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勇猛之性格,有跳跃、...
1041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几名化妆成农村人物的演员,拉一彩布糊成的碌碡,踩鼓点跑舞。老婆、媳妇前边拉,老汉手执犁鞭在后边赶,一挑担后生扮送饭人边舞边与婆媳戏耍,另有一人扮不务正业者提鸟笼相随,与拉车媳妇趣闹表演风趣可笑,为乡艺主要节目之一。
1042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的戏剧,其中概括了专业剧团、业余剧团、戏曲创作的发展历程。
1043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其它艺术形式,概括了说书、民间书画、纸扎书画、纸扎等。
1044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吹歌俗称“吹鼓手”,在本县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乐器为唢呐、笙、笛、鼓、锣、钱等。吹奏乐曲以戏文、曲牌及流行乐曲为主,一般用于红白事、佳节日及庆典活动。本县有名气的吹歌队有坂上、南口、南康庄(今划市区)等村。五十年代,南康庄顿呐手赵满囤誉满京津...
1045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扮演新媳妇者腰间系一毛驴模型,如同骑在驴背,扮演女婿者持鞭赶驴。二人边行边舞,分别作上山、下沟、跌卧、起立、惊跑等形象动作。另有扮农夫者帮着拽尾巴、拽缰绳、堵截等,是乡艺中较普遍的节目。
1046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排鼓起源于明代,流传在孝子村、盖宗、会宁、长信一带。由12人、14人多至24人组成演奏群体。设有36公分小圆鼓8—10面不等,70公分大圆鼓2面及小锣、大饶、大钹钹各4—6副。鼓手头裹古战巾、身着古战服、腿扎裹带,载歌载舞。小锣为指挥,鼓点...
1047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说书在本县流传较为普遍,其形式有坠子、旱书两种。坠子书为坠子弦伴奏说唱,有单人说唱也有多人说唱,解放前为农村主要文艺活动,至今祝村、南大树仍有个人组成的坠子班。旱书无伴奏,以个人单说为主,说书内容多为朝代连本故事。
1048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在邢台县流传已久。建国前书法、璧画遍及寺院、庙宇及名胜建筑;纸扎用于红、白事及庆典场面的装饰,内容多为牌楼、花草、人物及珍宝象征品。建国后书画人才逐年增多,先后涌现出几十名书法、美术名人,其中有4人加入全国农民书画协会。
1049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专业剧团1945年8月至1977年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历程。
1050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电影文化1951年冬至1988年底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历程。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