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02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戏剧
分类号: J825
页数: 2
页码: 530-5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的戏剧,其中概括了专业剧团、业余剧团、戏曲创作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邢台县 文化艺术 戏剧

内容

一、专业剧团
  1945年8月,在内阳抗日高小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邢西县剧团,成为全县第一个专业剧团。剧团成立后唱过淮调、絃子腔、落子、坠子、歌剧等,配合当时形势,排演了“血泪仇”、“范小丑参军”、“兄妹开荒”等现代戏。1946年夏,邢西、邢东两县合并,县剧团改编为邢台专员公署剧团。
  新中国建立以后,于1953年成立新华豫剧团,1956年2月改名为邢台县豫剧团。1959年本县与邢台市、沙河县合并为邢台县大县,全县有县豫剧一团、豫剧二团、四股剧团、曲剧团、京梆剧团及坠子等6个剧团。1961年在县戏校的基础上成立县丝絃剧团,其它剧团除保留四股絃剧团外均解散。1962年四股絃剧团归邢台市领导,县丝剧团分
  为大小两个演出队,分别唱豫剧和丝絃,“文化大革命”中,县剧团先后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县丝絃剧团、县青年河北梆子剧团。1976年县剧团合并,住在邢台市靛市街19号。1977年,县剧团恢复豫剧演出,改为邢台县豫剧团,有演职员68人。
  二、业余剧团
  业余剧团起于清末民初,主要剧种有丝淮调、河北梆子、武安落子、坠子、秧歌等6个剧种。以后又传入豫剧、京剧等。其中丝淮调、河北梆子在全县山区平原流传很广。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政府组织和八路军、抗大文工团的影响下,山区根据地先后成立业余剧团180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内阳抗日高小剧团、抗日公学烽火剧团、崇水峪剧团、清沙坪絃子腔、将军墓秧歌、河东淮调、孟家庄落子、前南峪淮调、桃树坪淮调等。这些剧团不仅在本地演出,农闲时还到沙河、内邱、山西省昔阳、和顺等地演出。由于这些剧团的活动,“唱大戏”成了解放前农村主要文化娱乐形式。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乡镇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业余剧团逐年增加,仅在1958年前几年中,农村业余剧团就增加到300个。“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戏受批判,业余剧团烧毁戏装、制景设备,停止活动。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振兴,恢复传统戏,部分剧团重新成立。但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业余剧团逐年不景气,至1988年底,坚持活动的剧团已寥寥无几。
  三、戏剧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内阳、崇水峪等抗日剧团,为配合形势,即开始新戏创作,当时改编、创作的剧目有《兄妹开荒》、《血泪仇》、《捕蝗记》、《王俊生》、《冯九令》等十几个剧本。内阳抗高校长吴玉书首次把《小二黑结婚》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演出轰动一时,赵树理同志曾来信祝贺。建国后,新戏繁荣,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出各类剧本80多个,其中有不少剧本由专业、业余剧团排演并参加了地(市)、县各级会演,获得各种奖励。
  1966年3月7日,由尧山壁创作、县剧团演出的豫剧《搁鸡》参加了河北省汇报演出。3月15日,该剧参加了华北地区戏剧观摩演出,周恩来总理看后,称赞该戏“戏中有戏”。
  1985年春节,由文化馆冯仲生、李进旗创作,县剧团演出的现代小戏——丝絃《挂牌》,由河北电视台录像并播放。9月,该戏获河北省戏剧二等奖。
  1987年,县文化局肖光辉创作的现代戏剧本《老喜旺新传》,获河北省首届戏剧月季花奖。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