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14636条
基础文献
10条
析出资源
3057条
图表
2269条
人物
1556条
机构
843条
事件
5140条
地名
200条
专题
1175条
作品
286条
实物
100条
知识出处
全部
碌曲政协志1956-...
碌曲县志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
碌曲人大志
卓尼县志
碌曲县志(1996-...
碌曲县志1996-2...
碌曲县志
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911
/
976
13651
豌豆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70年代引进“多纳夫”品种,曾在县境申藏乡、大族乡、阿子滩乡等地大面积种植。引进的白云豌豆也在县境大部分地区广为种植。
13652
油菜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82年在洮河沿岸藏巴哇、洮砚、纳浪等乡推广奥罗油菜1256亩,在9月份经县科委调査统计,奥罗油菜比当地大芥产量高出1倍,每亩最高产量250公斤,最低175公斤。1984年相继引进青油4号、刷巴、门源油籽、甘芥1号等品种,推广面积8000...
13653
洋芋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引进品种主要有大白花、一窝猪、串根、拉萨、脱毒、渭薯1号等,年种植面积1万多亩,每亩产量在1500一5000公斤之间,全县大部分地区广为种植。
13654
胡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引进品种有天亚2号、天亚4号,大多在气候高寒的申藏、阿子滩地区推广种植。
13655
宗教故事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卓尼地属少数民族聚居区,且以藏族为主,有浓厚的宗教基础和习俗,宗教传说故事在民间有相当的生命力。这些故事大多数美妙奇特,虽然有些情节虚幻缥缈,但其中几乎都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憧憬,歌颂真善美,诅咒假恶丑,代表着人民的良好愿望,是...
13656
族源史故事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这类故事流传在各个部落中,既是故事,又是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部落的历史。它不是以史书、家谱的形式遗留下来,而以故事的形式留传于世。这类故事,有点象经过演义了的史书,它们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编年体、记叙体史志,而是经过历代的口头流传、修饰、润...
13657
拉依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意为“山花”,体裁属山歌类,内容属情歌。主要流行在尼巴、刀告、扎古录、完冒、恰盖、卡车、康多等地,分为独唱、对唱等形式。“拉依”的歌词每首3段,每段4句(也有每段2句、3句、6句的)。句式多为藏语七音节句和八音节句。曲式基本为带曲首的双乐句...
13658
强勒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是当地藏语中对其厩歌的一种称谓,亦称为“勒”。主要在宴席上和酒会上演唱,演唱形式多样,可独唱、对唱等。流行于全县所有藏区。“勒”的歌词句式与“拉依”相似,曲式多为双句体,大部分曲调都带曲首。节拍为散板与有板相穿插,节奏以自由与规整相结合。调...
13659
战斗故事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此地为历代弯弓跃马的战场,从周羌戎、汉马防、唐哥舒翰、宋王韶、明沐英、清左氏……,还有各民族间、部落间大小战事不断,为这类故事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创作素材,很多故事几乎就是战场记实。这类故事中尤以杨土司家族的战斗故事为多。
13660
童谣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当地童谣流传区域主要分布在汉、藏、土族聚居区,洮河沿岸三格毛藏区(俗称半番子地区)。流传形式以汉语为主,其大多在儿童游戏时吟诵。也有少量的摇篮曲和催眠曲。这些童谣语言质朴、优美,有浓郁的乡土味。
13661
哇杰勒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哇杰勒”使用于藏族婚礼仪式,有“善巴”和“阿迦”两种表演方式,“善巴”全部演唱,夹杂一些祝词朗诵,“阿迦”则配简单的舞蹈。由“善巴”和“阿迦”共同构成词、曲完整而配套的婚礼组歌,其曲目与具体场合紧密配合,形成定规而不能随意更动,贯穿于整个...
13662
巴热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是藏族群众收割青稞时唱的一种带曲调的劳动号子,亦称“波里乍”、“尼玛来”、“拉在格”。这类号子的歌词相当简单,如“巴热”中只有一句四个字:“卓合拉卓”,其中除“卓”意为“割”而有实际意义外,其余均为衬词,也可理解为全词中只有一个主词——割!...
13663
东路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流行于卓尼的洮砚、柏林、藏巴哇三乡,曲调接近莲花山令,平稳徐缓,节奏较为自由,歌词一般1首6句,不满6句时用衬词填补。对歌时分两组进行,各有一人供词(称“串班子”),一人领唱(称“出嗓子”),其余的人答腔,结束时齐唱尾声 “两叶儿啊”。
13664
北路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莲花山令,流行于卓尼的康多、杓哇、藏巴哇(部分地区)等乡,其词曲均与东路花儿接近均称为“双套花儿”,只是演唱形式有别,三人演唱,一人供词,甲、乙、丙各唱一句,最后齐唱尾声。
13665
南路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折麻杆"、“尕烟花”,主要流行在岷县二郎山为界的洮河中上游地区,有卓尼的纳浪、木耳、柳林等乡镇,其词曲结构与岷县“铡刀令”相近。歌词1首3句,每句7字,旋律隽永幽雅,节拍较为自由。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