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1082 条
2022年
1082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082 条
其他
112条
动物
58条
土地资源
28条
工业产品
12条
景物
1条
植物
43条
民俗
384条
玄学宗教
30条
疾病
33条
矿产
22条
粮食
12条
美食
50条
艺术
32条
药物
1条
蔬菜
1条
谚语
6条

颗粒列表

共 1082 条 29 / 73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421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把发酵施碱的白面或青稞面做成饼,贴于锅边。锅底加水,连蒸带烙而成,食时底脆面柔。
42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白面加水拌和,洗去其中所含淀粉,将剩下面筋(混合蛋白质)烙熟切片晒干,食时泡软荤炒。旧时寒家嫁娶,多以此待客。
423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可放在炕、大榻和床上使用的矮桌子。和普通桌子的形状相似,四条腿,高约20厘米—40厘米,供人们在炕、大榻和床上吃饭、写字时使用
424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与供桌相似,但稍低矮狭小,多依墙而设,多作为陈设之用,桌面多用干透的松质木料制成,呈长方形,有时两边会上卷,呈半滚筒状。下有四腿,样式各异。桌面通常由木匠合角斗隼而结合在一起,同方桌组合陈设。
425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多为金属和玻璃材质,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煤油灯样式种类繁多,是在电灯普及前使用最广泛的照明工具。
42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可以手提、能防风雨的煤油灯,因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得名。马灯下端有一油皿,螺丝盖,全封闭,油不滴漏;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还有一根铁丝提手。 鏊子 面食炊具之一,又称烙饼、烙馍等,主要用来制作烤馍、烤饼...
42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也叫烧盒子,用来烧制食品的炊具。一般呈圆形,由生铁铸造,每个直径20厘米—25厘米,厚约7厘米,分上下两半,有点像饼铛。使用时先把拉来晒干的马粪堆放在避风干净的地方并摊开,用柴草将其引燃,等到马粪烧透之后,再把发酵好的面做成类似面包或其他形...
42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用来蒸制食品的炊具,多由竹子、木头等制成。其结构由外圈、内胆及底线组成。外圈是由竹子除去竹皮之后夹成,再由竹皮固定,商用的由铜线固定以增加耐用度。内胆即是高出外圈以方便放置顶盖或互相重叠那一层。外圈与内胆之间会放入竹杠固定形状,亦是保存空气...
42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又名风箱,用来给灶火助燃的工具。基本构造为一个箱体,内置活塞板与拉杆连接,外置手柄;一个出风口与灶膛连接,通过手拉方式压缩空气,空气通过出风口进入灶膛。
43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主要有两种,一种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用来扬米去糠。另一种是铲状器具,用以收运垃圾。
431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农家用以计量粮食的器具。升子和斗类似,升子比斗小,每10升为1斗。升子、斗一般采用木头或竹子制成。木制升子和斗为正方台状,上大下小,多由木匠选用上等硬质、耐磨的木料合角斗隼做成。
43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民间长期使用的一种口袋。通常用粗棉、毛线手工编织而成。有50厘米宽,1米多长,开口在中央,两端各成一个口袋,口边留有绳扣,可以串连成锁,结实耐用。褡裢挂在肩上,一半在胸膛前,一半在脊背后。多用于出行时携带食物等。
433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家庭妇女用来盛缝衣物、碎布、针线等用品的用具,多为圆形,和脸盆差不多大小,一般由芨芨、柳条或竹子等编成。
434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同“笸”,一种用来盛放食物的用具,大多由芨芨、柳条或篾条等编成。也有一种称“筛子”可以盛放食品,亦用来捞、拌麦(子)等,制作和箥子相同。
435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也叫大车、大轱辘车,农村中常用的载人、载物工具,粗壮、笨重,以牛、马为动力。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