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析出资源
图表
人物
机构
事件
地名
专题
作品
实物
片段
任务年份
全部
2395 条
2023年
2395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395 条
专题知识
1287条
交通
17条
区域
70条
医疗
13条
印章
1条
基础设施
41条
姓氏
44条
数据统计
78条
景区
329条
民俗文化
304条
物产
205条
神话、宗教
6条
颗粒列表
共 2395 条
124
/
160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846
汉族旧时婚姻程序喜盗新人语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又称“偷听洞房话”。旧时男女婚合是经媒人介绍的,在首夜洞房中,男方家的父母亲非常关心,闹洞房后,更深夜静,男方的家父家母就一起偷偷走近儿媳洞房门外,偷听他们的对话和举动,如已交合就安心了,如无动静或发生口角,就连续偷听至交合为止,反映出“天...
1847
汉族旧时婚姻程序回娘家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也称“回门”。其他地方称“三朝回门”,三亚海棠湾地区是“二朝回门”。结婚大典后第二天,由女方家的小舅小姨来引领姐夫和姐姐同伴郎一起双双回娘家,称“双人返娘家”(路途远的,小舅小姨随迎亲一起来第二天引带回娘家)。回娘家通常是拿水果、礼饼或砂糖...
1848
汉族旧时婚姻程序认族亲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首年春节初五、初六日,由其母亲或长嫂领新婚的新郎、新娘到氏族长辈家燃香参拜祖宗,由领队人一一介绍族亲长辈的称谓,被认的亲族长辈吃槟榔时要赠送红包。钱多少,视其本人经济状况自定。俗称“认族亲”。
1849
汉族旧时婚姻程序离婚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离婚也是由父母支使的,一般是不能生男育女或脱轨不受约束的女性,丈夫写下白纸黑字的“休书”后就被赶出家门,算这桩婚姻破裂了。现代是通过政府、法院判决离婚。离婚后,双方经过反省,可以复婚,一起生活。
1850
汉族旧时婚姻程序再婚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丈夫死了,寡妇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允许再嫁。但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族中,出嫁必须经族长允许,否则就得守寡一辈子。现时一般是一年后才自由嫁娶。
1851
黎族婚姻程序订婚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青年男女恋爱成熟后,由父母请媒人问亲。媒人带槟榔去拜访女方父母或家人。男方带去的槟榔女子不能吃。女方父母或亲人没有异议,就可确认定亲关系。男女双方可以相互往来,男方叫“琶隆”,女方叫“姆隆”。第三次提婚时,若女方父母同意,女子本人可以吃槟榔...
1852
黎族婚姻程序结婚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解放前,一般结婚年龄是14~16岁,解放后稍提高一些,一般在16~18岁以上。婚礼习惯在每年旧历十一、十二月间举行。结婚这一天,男方穿上新的民族服装,吃完饭后在家等候新娘到来。媒人选长辈两女挑槟榔和礼品到女方家接亲。接亲的女人要穿上黎族传统...
1853
黎族婚姻程序出嫁妇女死后回娘家埋葬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出嫁妇女死了之后,必须将尸体抬回娘家埋葬,遗物也归娘家继承。解放后,这种习俗渐渐淡去,婚配融进了汉族文化,结婚同汉族基本相同。
1854
黎族婚姻程序离婚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解放前,不管是男方向女方或是女方向男方提出离婚,都要杀猪,送酒给头人,请他代写休妻书或作证,证明男婚女嫁互不干涉,便算离婚。离婚后子女及财产的处理:不管是男离女或女离男,只要男子同意的,则子女仍属男方;至于财产,如果是男离女,男方除给妇方一...
1855
黎族婚姻程序寡妇出嫁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族普遍有一种“兄死弟得其嫂为妻”的习俗,弟不接纳,嫂以寡妇身份重寻配偶,再嫁时,一般不要礼聘。男方娶了寡妇后,要设宴请村里人吃,意在表明他们已重新建立新的家庭。 解放后,三亚海棠湾地区汉族和黎族已深度同化,结婚仪式有极大变化。现代人恋爱出现...
1856
汉族丧葬程序搬铺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我国民间认为,凡享有60岁以上因老病死的都算寿终正寝,称之为“喜丧”。三亚海棠湾地区一般称为“老寿”。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就将病人由卧房移出放在正厅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在弥留之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
1857
汉族丧葬程序安香炉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安香炉,点油灯。习俗认为,人死后灵魂被鬼魂带上路,饿着肚子无力行走,因此俗例都要及时在死者脚下供一碗“送行饭”,又在头脚各安一个香炉为灵位,写上死者姓名或挂上死者本人相片,脚下还放一个大盆供燃烧纸钱,头脚各安放一盏燃开的煤油灯,谓之“长明灯...
1858
汉族丧葬程序哭魂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在确认亲人已经去世的时候,亲人要爆发性地哭叫发出声音。这也是子女悲伤之情的表现,俗称哭魂。此时要及时用温水为死者洗身,帮死者穿衣服和鞋。尔后将尸抬放在厅堂内席,谓之“下榻”。尸体卧向朝外。要及时在死者口中放一块金或银币。旧时富家含金戴玉,礼...
1859
汉族丧葬程序报葬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遇某家人身亡,村中亲邻兄弟自觉主动,协助通知远近亲戚,协助死者家料理葬事。特别是现代,要杀猪、杀鸡、杀鸭等,吃喝打牌,通宵达旦,意在协助守夜。放尸三天,才入土为安。
1860
汉族丧葬程序守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
类型:
民俗文化
守灵,也称护灵。凡家里有人死了,要是老母要穿上女儿早为她准备好的精麻白寿衣。兄弟姐妹披白戴孝和女婿一起守灵。旧时,守灵不得多喝水多吃饭,更不准离灵吃喝,长子长媳寸步不离。一天之内要做“三声”:雄鸡鸣前守灵人要大哭一次;午时又哭一次;日落西山...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