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5133 条
2022年
1291 条
2023年
3842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5133 条
专题知识
1281条
交通
552条
公文
19条
其他
357条
动物
48条
区域
164条
医疗
151条
土地资源
118条
基础设施
87条
姓氏
66条
工业产品
68条
数据统计
338条
景区
371条
景物
46条
植物
95条
民俗
201条
民俗文化
621条
水果
8条
渔业资源
33条
物产
179条
疾病
79条
矿产
97条
粮食
7条
美食
15条
艺术
3条
3条
药物
7条
蔬菜
8条
货物
15条

颗粒列表

共 5133 条 294 / 343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4396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景区
施大圭墓位于北峰街道北峰社区塔后村西山,坐西北朝东南,围护呈“凤”字形,最长7.7米,最宽6米(墓区),墓身呈圆柱形,由一块大型花岗岩石砌成,高0.9米,其上有“佛”字,墓身下有高0.6米六角形基座。“人谓大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其为圆机之...
4397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景区
招丰清末进士吴桂生墓位于北峰街道招丰社区石坑自然村,建于民国34年(1945年),方位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墓埕分内外,共4级,并设有五边形丹池一湾,丹池外置有栏板,整座墓均为花岗岩砌筑,在墓埕的金刚墙、丹池、扶栏上均刻有花果...
4398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景区
后茂清末进士林骚墓位于清源街道后茂社区白狗山,建于1953年,坐北朝南,占地70平方米,为三合土构筑,呈“凤”字形。墓埕三级,左右两侧墓手逐级内收。墓为龟状,宽10米,长15米,中有墓碑、墓桌。墓埕内树文笔一对,系林骚生前自撰联文“文章岂有...
4399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景区
奎生山解放军墓葬群位于城东街道东星社区,系一座始建于1958年的驻泉解放军部队公墓,方位坐西南向东北。公墓内葬有来自福建、浙江、广东、山东、北京、上海、四川、辽宁、河北、江苏、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地80位解放军战士,他们或因战斗或...
4400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景区
环山李尧宝墓清源街道环山社区清源山老君岩右侧山麓,建于1983年,方位坐北朝南。墓区宽6米,长6米,平面呈正方形。墓碑高80厘米,宽50厘米,厚12厘米;供台高27厘米,宽50厘米,厚25厘米,其上刻有鹿图案。李尧宝,福建泉州人,著名刻纸工...
4401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景区
后茂李一石墓清源街道后茂社区,建于1984年,方位坐北朝南。墓为骨灰墓,墓室由天然巨石雕琢而成,再用白花岗岩板材迭砌呈印章顶,一坡面阴刻“著名雕刻老人李一石先生之墓,公元一九八四年仲秋敬立”,正面阴刻“1903—1979”,系书法家陈逸亭题...
4402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景区
江加走墓江加走(1871—1954),木偶制作艺术家,今环山社区花园头人。其墓葬位于清源街道环山社区清源山老君岩右前山麓,墓底为边长3米正方形,中心砌梯状三角形,正中立三角形长碑,正面刻“著名民间木偶头雕刻家江加走之墓”,背面刻江加走传略。...
4403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什音什音为境内传统民乐,流传分布在东海、城东、泉秀等街道。什音没有唱,由多种乐器组成的大合奏,其乐器分为吹奏、打击、弹拉三大类。其中,吹奏类主要是北嗳、笛子;打击类主要是鼓、锣、钹、小叫;弹拉类主要是板胡什碎胡、二胡、大广胡、二弦、大广弦、...
4404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泉州南音明代,泉州南戏兴盛。其剧曲选段常作为清唱表演,由此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南音。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境内民间学习南音形成风气,不少乡村争相延聘南音教师设馆传授。清末至民国时期,境内南音界所采用曲韵、乐法大都以陈武...
4405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梨园戏宋元时形成泉腔南戏(今梨园戏)。明末清初,泉州梨园戏发展到顶峰。民国期间,境内因高甲戏、打城戏盛行,梨园戏逐渐式微。 梨园戏表演风格典雅细腻、严谨规范,保存有《苏秦》《蔡伯喈》《李亚仙》《吕蒙正》《百里奚》《陈三五娘》《狸猫换太子》...
4406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高甲戏高甲戏出现于明末,是闽南地区最大戏曲剧种。早期高甲戏常以敷演历史英雄义士除奸惩恶、为民伸冤而受到民众欢迎,擅演武戏,后逐渐衍化为文武戏。清末及民国,泉州高甲戏班林立,达到顶峰。1950年,泉州城区高甲戏优秀艺人董义芳等在青云路组成泉州...
4407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打城戏打城戏从和尚、道士的法事戏发展而来。其中,和尚戏称大开元、小开元,道士戏称师公戏。民间概称之为打城戏。打城仪式适宜广场表演,表演者身穿僧(道)服,做过刀山、跳桌子、丢包子、弄钹、高跷等活动,角色仅文武二行。清道光年间(1821—185...
4408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提线木偶戏提线木偶形成于宋代,称悬丝傀儡。提线木偶戏吸收南音、梨园戏及吟诗音调、佛曲音乐唱法,丰富唱腔表现力。清末民初,泉州提线木偶盛极一时,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戏班大幅减少。20世纪50年代,其舞台配置布景灯光。后又不断创新,台面放...
4409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早在明清时期,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城乡常张灯悬谜供人猜射。民国时,灯谜在民间广泛流传。解放后,猜谜之风更盛,每逢元宵、中秋、国庆、元旦等节日,或社团庆典、纪念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民间常举行猜灯谜游艺活动,谜条以彩色纸条书写,贴在绳上...
4410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蟳埔特色服饰旧时东海、城东一带渔民喜穿柴汁衫和薯榔衫。柴汁衫用龙眼树根熬煮赤色胶状汁水染成,薯榔衫以赤色薯榔染成。两种衣裤染色简单,经济实用,耐脏,不怕海水腐蚀,所以广受渔民欢迎,也因此被称为“讨海衫”“渔民衫”。东海蟳埔(旧称“前埔”)女...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