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606 条 16 / 41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226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979年8月成立,隶属地区行署水电处,1985年同地区水电勘测设计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队合并,1990年又分离单设。1995年有职工3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主要承担省、地业务部门下达的水利科研、示范、推广项目;组织编制、实施...
227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站址张掖市乌江乡天乐村西南。1982年成立,前身为地区黑河流域管理处的下属单位。占地240亩,其中喷灌面积100亩。1995年,有职工13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4人)。主要研究黑河沿岸农作物最佳灌溉制度和灌溉技术对各种农作...
228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由张掖地区人民医院、张掖卫校、地区防疫站和地区公安处的一些有较深造诣的高级医务人员倡议,经地区科委于1988年9月16日批准成立。所址按工作性质分别设在地区医院、卫校和公安处。研究所成立以来,接受公、检、法机关委托鉴定52件,其中病理解剖确...
229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958年建立,初称“甘肃省科学普及协会张掖分会”,和地区科委合署办公,1961年并入专署文教局。1978年,恢复地区科技协会,仍与地区科委合署办公。1981年10月成立“张掖地区科协代表会议筹备领导小组”,1982年4月20日召开第一次代...
230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班社与剧团》记载:“高台县乐善堡忠义班创建年代无考。〔明〕洪武十一年(1378)即已存在”。 除文献记载外,该班现存与戏曲有关的文物30多件。其中庄王爷和眉子碗为戏班创立之初文物,为全国独有。 乐善忠义班名称因乐善堡这...
231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原为王志兴创建,后将戏班交女婿李志经管,为继承岳父功绩,改名为“志兴社”,在分配上采用死分活评的方式,调动演职者积极性,戏班有所发展。李志晚年将戏班又交给其婿丁毓秀经管,改常年走乡串村,在二郎庙街搭篷售票演出。加上丁毓秀会演各种行当的人物,...
232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民国〕18年,由张掖县教育界黄俊、郭鸿安、胡文举等倡导成立,演职员45人。演出面向各县,成为张掖影响较大的演出团体,后因内讧于翌年解体。
233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民国〕20年,山西晋南梆子来张掖,在山西会馆(今市文化馆)演出《八件衣》《铁弓记》《打金枝》等剧目,引起强烈反响。主要演员孙福林、孙成群、任金柱。后也因内讧,部分演员外流,多数改唱秦腔,落户张掖。
234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民国〕31年,国民党胡宗南部九十一军驻防张掖,在张掖县府街高升店(今张掖饭店处)修建剧院,组建乐乐剧团,售票演出秦腔。
235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民国〕31年,国民党军政部第八补给区被服厂所属被服、鞋袜、毛织品厂约600余人迁来张掖,带有30多人的长城剧团,除演秦腔外,还演歌剧、话剧。
236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民国〕33年,国民党白海风部移驻张掖,命著名秦剧演员田德年组建“海啸剧团”。演出田德年的拿手戏《斩单通》《锁五龙》等,博得观众赞誉。
237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民国〕35年,由张掖县警察局李鸿喜倡导、丁义三组建三义社,主演秦腔。后李鸿喜离张,三义社随即垮台。
238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6年,从河南迁来一批支边青年,为活跃他们的文化生活,报经民政部批准,将河南省商丘专区虞城县豫剧团调来张掖,成立“张掖专区豫剧团”。先后演出豫剧《穆桂英挂帅》《王金豆借粮》《杨八姐游春》等。其后上演现代剧《琼花》《朝阳沟》《智取威虎山》...
239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抗日战争期间,张掖中学学生张文华(原红西路军战士,被张志弘母收为义子)、张志弘和教师白玉光倡导,同学黄域、颜长嘉、阎嘉贤、鲁佩绩(女)等踊跃参加,组成抗战话剧团。上演话剧《复仇》《毁家赴难》《难民曲》等,收到良好社会效果。后赴山丹等地上演《...
240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文工团第二队,集体转业酒泉,定名为“酒泉专区七一秦剧团”。1956年随行政区划变动迁来张掖,更名“张掖专区七一秦腔剧团”。剧团演职人员政治素质和艺术素养较高,编、导、演、音、美等人员齐全,道具等设施齐备。19...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