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忠义秦腔戏班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唯一号: 292131020220000230
机构名称: 乐善忠义秦腔戏班
文件路径: 2921/01/object/PDF/2921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592.pdf
起始时间: 1378年

机构描述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班社与剧团》记载:“高台县乐善堡忠义班创建年代无考。〔明〕洪武十一年(1378)即已存在”。 除文献记载外,该班现存与戏曲有关的文物30多件。其中庄王爷和眉子碗为戏班创立之初文物,为全国独有。 乐善忠义班名称因乐善堡这一地名而缘起。民国30年(1941年),该班曾改名为“华俗社”。1949年以来,又先后使用过“新民剧团”“乐二秦剧团”等名称。 乐善忠义班演唱风格有“老腔”“新腔”之分。“老腔”平和,舒缓;“新腔”则激越,高亢。这一重大变化的出现,主要是1939、1941、1957、1958、1982年先后由于受陕西秦腔艺人杨三保、周振中及省戏校收乐善戏班学员学习陕西秦腔,从而使戏班的“老腔”演变成为陕西腔浓厚的“新腔”。 乐善忠义班演出的剧目主要是“露头戏”。根据现存剧本和老艺人回忆,该班演出的“露头戏”在清朝后期有400多本,〔民国〕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有300多本。1979~1983年间,该班不但跨地区到玉门、酒泉、嘉峪关演出,还跨省赴新疆哈密演出。今演出本戏有30多本。 戏班有许发昌、许开元、殷仁中、盛三德、冯良基、刘兴和、盛世祥等优秀演员。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