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380 条 11 / 26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51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 类型: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50年代后期,开始在畲族聚居的穆阳等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65年,除公社一级建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外,各畲族大队亦建立农科站或农技领导小组。1980年后,畲族乡农技站普遍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站,配备技术干部,各村设科技示范户,逐渐形成乡村科学...
152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 类型: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兴福社区隶属周宁县狮城镇,前身为兴福民族居委会,组建于2002年6月,2006年7月升格为兴福社区,同年社区办公楼建成。该社区位于周宁县城东郊,介于周宁县职业中专与狮城镇兴业街北段之间,北向解院山岔和原五四茶场茶山、南邻兴福路,社区民居坐北...
153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教育
民国十九年(1930年),英国3名基督教传教士在霞浦县草岗(现名茶岗)畲族村创办圣义小学。聘请教师1名,免费招收学生30人,4年后,教堂烧毁,学校告停,畲族村带有宗教色彩的现代文明便匆匆止步。这年,古田县人文荟萃的富达畲族村创办了国民学校—...
154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教育
民族实验小学校址在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仙岩村。1950年春创办,时有教师两人,学生40余人。1952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拨专款1.7万元兴建校舍。1957年秋,升设为完全小学,教师4人,学生110人,1980年,被县人民政府定为第一批重点民族完...
155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教育
富达小学校址在平湖镇富达村,民国十九年(1930年)创办原名“富达小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名富端中心小学。1949年,改名“富达中心小学”。1980年,被列为平湖学区重点小学。校园占地面3.5亩、建筑面积1156平方米,1992...
156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教育
市民族中学于1958年创办,是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1971年学校发展为完全中学,1976年改名福建省宁德地区民族中学,2000年宁德撤地建市后称宁德市民族中学。1978年以来,学校相继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科技生产楼、室内操场、教师...
157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教育
民族职业中学创办于1969年秋,前身是福安康厝中学,旧址在康厝畲族乡邮亭村,面积仅有5.8亩,四座单层校舍,三座属危房。为适应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1985年,选址于苏坂村长园坂(现址),开始筹建新校工作。1986年12月破土动工。1987年...
158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7年建立福安凤洋畲族文化站,为公办文化站,站址在福安康厝乡凤洋村系租用民房,活动面积100多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该站的公办建制被取消,转为民办。1982年,凤阳文化站恢复公办建制配备事业编制1名。阅览室报刊从3份增加到23份;...
159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8年建立福安仙岩畲族文化站,公办建制,站址设仙岩小学,活动面积50平方米。1982年,新建文化站办公楼1幢,活动面积200平方米。仙岩文化站,自创建以来在举办畲族歌会,开展传统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现...
160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6年创办。1984年县文化主管部门、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八都镇政府、猴盾村党支部共同筹款1.8万元,划给土地250平方米兴建文化站大楼,同年12月完成第一层工程交付使用。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模艺室、电视室,并成立有畲族流动电影放映队。1...
161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8年创办福鼎双华畲族文化站,站址设在前岐镇双华村,建筑面积134平方米。1960年停办,1976年12月恢复。站内有图书300多册、报纸杂志10多种和一些文娱器具。1980年起创办《二月二》文艺刊物,登载畲族民歌、民间传说等。协助创办...
162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7年创办霞浦南塘畲族文化站,又称霞浦县少数民族第一文化站。站址在海边村,活动房舍面积40平方米。为当时省内6个公办少数民族文化站之一。配有1名管理人员,年固定经费2000元。1959年新建砖木结构楼房一座,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活动场...
163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7年由霞浦后港区鲤鱼山乡创办青福畲族文化站,地址在洋尾厝村,用房面积30平方米,为全省6个少数民族文化站之一。1959年站址从鲤鱼山迁至青坛乡,地址设石贝墩,与生产队合建砖木结构楼房一座,文化站建筑面积30平方米,活动场地110平方米...
164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闽东畲族聚居区即开始安装有线广播喇叭。1953年,福安县文教科曾通过有线广播,邀请畲族歌手参加盘歌活动。1955年,畲族聚居的穆阳区设立广播放大站。1965年,区内有1/3的畲村通广播。穆阳、康厝、坂中、崇儒、水门、...
165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76年,福安广播站征用坂中铜岩大队仙岭生产队寿山顶地基,建起电视差转台,功率50瓦,1979年安装18米高电视天线铁塔,使坂中、穆云畲乡绝大部分村庄都可收看到电视,此后各畲族乡都先后建立了电视差转台(站)。1993年,绝大多数畲族村都可...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