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昆仑奴俑与狮子舞俑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113
作品名称: 黑人昆仑奴俑与狮子舞俑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172.pdf
分类: 器物
分类号: K878.9
主题词: 明器-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张星烺在《昆仑奴与昆仑奴考》中写道:“彩塑昆仑奴泥俑,它来自非洲黑人原型。”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昆仑奴,形象生动活泼,逗人喜爱,他赤裸上身,下穿红色露脐束带短裤。卷毛短发,肤色紫黑,体态健美,双目圆睁,黑白分明,赤露双足,具有非洲黑人特征。那双握住舞狮长棒的姿势,英姿勃发,散发出一种异域风采。这是高昌画师塑造的一个可爱的外域少年形象。据说,当时称驯狮、耍狮的技艺者为“昆仑奴”。 唐代诗人张籍曾有一首《昆仑儿》,诗中描述详尽,对昆仑奴的出生地、衣饰穿着、发式肤色皆一一着墨,与上述出土泥俑相似,为泥俑作了形象性的注释。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州。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昆仑奴形象在内地也曾发现。出土于西安南郊嘉里村唐裴氏小娘子墓的昆仑奴系一陶俑,形象逼真,十分可爱;敦煌壁画中也出现有昆仑奴形象,可见流传广泛,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狮子舞俑的塑造异于一般,形象逼真又略显夸张。它那铺满全身的细细卷毛,毛纹清晰可见。张口露牙,双目圆睁,四 肢直立,变成十分乖巧、逗人喜爱的有灵性的动物,完全蜕去狮子为猛兽的原型,为舞狮所用。 狮的产地众说纷纭。有说狮产于非洲,但也有说狮出自西域。后者说法是从当时的地理环境考证的。“撒马尔罕城是西域名城,古时因周围多产狮,被誉为‘狮子城’。张骞‘凿空’丝路之后,中亚和西域各族人民曾将狮子带到中原,故称‘西域狮’①。”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刺封疆之臣也》中描述了“西域狮”舞动时的情景: 西凉伎, 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 贞元边将爱此曲, 醉坐笑看看不足。 娱宾犒士宴监军, 狮子胡儿长在目。 诗歌中的描绘,写出当时“假面胡人假狮子”制作精巧,以及舞狮表演时的诸多神态。狮子舞也为边关将士演出,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广大民众的娱乐形式。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