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莫遮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007
作品名称: 苏莫遮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281.pdf
分类: 艺术
分类号: J609.2
主题词: 音乐史-中国

作品简介

这个乐舞出于西域,在唐代很盛行。该舞又名《泼胡乞寒戏》,因该舞曲调为苏莫遮而得名。唐张说在《苏莫遮》一诗中写道:“摩遮出自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时歌舞助欢娱”。《旧唐书·中宗纪》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乙已,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关于此舞的内容,《旧唐书·西戎传》:“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从这些记载可以大概得知,此舞是人们在严冬将临的时候,相互泼水的一种欢快的舞蹈,此舞传去日本后成为天王寺的秘传舞。田边尚雄在《东洋音乐史》中说:“大阪天王寺乐人秦家,尚传此曲,一乐人登台吹笛,舞者随笛声而舞。”后来这个舞曾一度失传,明治维新时重又复兴。复兴后的《苏莫遮》已发生很大变容:集体舞变成了独舞,由半裸上身变成了披着蓑衣,并变成了面具舞,舞者戴面具,左手执桴,右手剑指。扮演太子的演员身着唐服,吹奏洞箫,立在舞台一边吹奏。最主要的是该舞的内容已完全不同于唐代的《泼寒胡戏》了。该舞表现的是:日本古代英明的圣德太子迁往片冈的宫殿,途中遇到一条大河,圣德太子立在河边,吹起了悠扬的洞箫乐曲,使山神忍不住跳出来,随着乐曲声翩翩起舞。这已完全日本化了,不过在形式上还保留着唐舞的某些特色,如弓箭步、剑指、圆场。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