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舞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103
专题名称: 假面舞饰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114.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乐舞图中有六人头戴面具,即以动物模型制作面具遮盖演员面部进行表演。假面舞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至原始社会,先民们将自己打扮成动物的模样,乐舞、娱乐的活动蕴含着他们狩猎生活与图腾崇拜观念。面具装饰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古朴、纯真而又充满原始意味,恰恰代表着人类的童稚时代。 古代西域曾流行“苏幕遮”,一种以戴假面具为饰的歌舞戏。薛道衡描绘京都洛阳正月十五的戏场时称曰:“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假面饰金银,盛服摇珠玉。”①唐代佛僧慧琳撰写《一切经音义》中曰:“‘苏幕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域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西域流行“拨头”是一种歌舞戏的名称,其中也有假面舞,而且带有世俗趣味。现日本亦流行“拨头”舞戏,舞者也戴面具。此舞戏由西域传入中原,又流传到日本。 苏幕遮也在印度流行。印度语为聚会的意思。波斯语则称为披巾。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致使苏幕遮这一歌舞艺术形式互相影响与渗透。假面舞也随着时代不断演进,兽形演进为神位,又演进为人形,乃至出现在民间歌舞中,变成千姿百态的诙谐的戴动物面具的喜人形象。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