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宫调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040
专题名称: 诸宫调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087.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时期,王灼的《碧鸡漫志》记载:“熙、丰、元祐年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颂之。”关于诸宫调的讲唱表演程式,在《水浒全传》五十一回中有生动描写:“现在勾栏里说唱诸般品调(即诸宫调),..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锣声响处,那白秀英早上戏台,参拜四方,拈起锣棒,如撒豆般点动,拍下一声界方,念了四句七言诗,便说道:‘今日秀英招牌上明写着这场话本,是一段风流蕴籍的格范,唤做《予章城双渐赶苏卿》。说了,开话又唱,唱了又说,合棚价众人喝彩不绝..但见..腔依古调,音出天然,高低紧慢按宫商,轻重疾徐依格范。笛吹紫竹篇篇锦,板拍红牙字字新。”《水浒全传》出自元末明初,时人亲眼目睹唱讲表演,应为实景,并非空想。这段文字把诸宫调表演的特点、程式、做工、伴乐、戏场气氛记述的十分清楚,可以见出,它是由说唱者自击锣板以击节,场侧有丝竹乐伴奏,因而明清时人又称诸宫调为“〓弹词”。诸宫调篇幅浩长,结构精细,是在变文、曲子说唱类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由散文、韵文交错组成,以韵文为主,演唱时,一人伴乐,一人演唱,乐曲由若干不同宫调套数连辍。诸宫调作品大多遗失,存有的如无名氏的《刘智远诸宫调》(残本),约成书于宋末金初,清光绪年间(约公元1901~1907年)由俄国柯智洛夫探险队在河西张掖地区黑水城遗址发掘而得。可知,诸宫调早在宋金时期已于丝绸之路河西一带流传已久。诸宫调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残本)。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全本保存完好,《西厢记诸宫调》是依据唐代元缜《莺莺传》改编而成,董氏一改原作“始乱终房”、“女人祸水”的庸俗偏见,大胆的歌颂了崔张为爱情婚姻自主与封建礼教进行抗争的倾向。他用十四个宫调的一百九十三套曲子谱写故事。使作品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这部《西厢记诸宫调》传于后人,为至今仍常上演的王实甫的戏曲全本《西厢记》做了铺垫作用。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