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10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
分类号: F307.3
页数: 6
页码: 207-21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历代畜牧业概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畜牧业的发展的内容。
关键词: 畜牧业 生产情况 山丹县

内容

一、历代畜牧业概况
  境内草原广、宜畜牧,历代多牧养官马于大草滩,隋、唐、明、清,规模尤大。史略见第二十一编《山丹军马场》。
  西汉时由于移民实边及东西交通的开辟,民间禽畜品种,较前增加,从嘉峪关出土的魏墓壁画杀猪图和东晋石猪,证明河西养猪的历史当在1700多年以上。
  唐末于边境设市马场,与羌、突厥诸族进行茶马互市,山丹马匹得以选优孳牧。
  元代,“括诸路马”规定所有色目人(除汉、蒙之外的少数民族)有马者三取其二,汉民马匹全部归公,隐瞒互市者犯法,故民间多不养马。
  明初,诏令民间养马,境内马匹日渐蕃息。
  清初,总兵官张勇于洪水开市,与青海蒙、藏等族通商,进行茶马交易。境内政局相对稳定,畜牧业发展较快。
  民国时期,1943年全县养马2882匹,骡440匹,牛1.5万头,驴1.074万头,骆驼1850峰,绵羊16万只,山羊1.6万只,猪3000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畜牧业的发展
  1949年,全县养马2003匹,牛1.431万头,驴5038头,骡251匹,驼881峰,羊5.9909万只,生猪3018口。
  1950年,中国共产党对畜牧业实行“大力保护、普遍发展”,“牧工牧主两利”和轻税、免税等政策。1952年又提出“发展数量与提高质量并重”的繁殖方针。1953年,全县发放保畜贷款5800万元(合今人民币5800元)。1955年,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各项政策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重视建设圈棚,科学喂养,选种选配。是年,全县共有大家畜3.7826万头(匹),羊15.1308万只,猪7622口,畜牧业产值137.25万元。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大跃进”,过分集中经营,随意平调,限制私人养畜,加之三年自然灾害,畜牧业生产遭受了一次大的挫折。1962年,全县有大家畜1.7002万头(匹),羊9.7037万只。1969年,有大家畜2.9982万头(匹),羊11.8737万只,猪8053口。历来养畜多的老军乡1978年人均有畜4.7个羊单位,比1949年少7.23个羊单位。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清除“左”的影响,调整大农业结构,坚持“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道路,畜牧业逐步恢复。
  红寺湖乡有草原36万亩,1982年县人民政府确定为牧业公社,1988年有大家畜884头匹,羊只7663只,比1982年分别增长17%和7%。畜牧业总产值50.57万元,牧业收入41.35万元,比种植业多收入29.73万元。
  老军乡有草原60万亩,适宜牧养牛羊。1982年以后积极发展羊只生产。1983年人均有大家畜0.47头(匹),羊只存栏3.2106万只,比1982年的2.3762万只,增长35%,人均有羊4.5只,牧业收入197.55万元。比种植业多收入28.89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08.9万元。
  位奇乡的新开等23个大队亦调整为半农半牧队。
  同时取消了限养限宰的禁令,恢复牲畜和肉品交易市场,鼓励农民多养畜,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全县大量出现养殖专业户、重点户,从而促进了畜牧业的稳步发展。1988年,全县有大家畜4.2414万头(匹),羊22.765万只,生猪2.4645万口,鸡19.97万只,畜牧业总产值950.47万元。
  各类牲畜发展概况
  黄牛为河西黄牛,属蒙古牛种,是主要役畜之一。1949年全县养牛1.431万头,1955年发展到2.2658万头。1978年以后。农村机动农具增多,养牛数量逐年下降,1988年牛存栏8127头,仅为1955年的1/3强。
  牦毛 山丹牦牛是青藏牦牛的一个地方类群,适应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宜驮运,供肉食。1988年全县饲养2101头,并由河北农大教授在老军乡于60头耗牛体内试种牛黄。
  犏牛 由牦牛和黄牛杂交而成。我县犏牛有两种,公黄牛和母牦牛杂交所生的称犏牛,公牦牛和母黄牛杂交所生的称假犏牛。抗病力强,耐寒冷劳苦,役用能力强。1988年全县饲养77头。
  黑白花奶牛 1981年开始喂养,由于青饲料来源不足,几经停顿。1988年仅在清泉乡、四坝农场饲养6头,年产鲜奶12吨。
  马 为河西马,是浩门马同一类型下的地方品种,挽驮均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鼓励农民大量饲养耕畜,1955年全县养马3851匹。1982年以后,马匹发展有所控制,1988年为8358匹。
  骡 县内有马骡和驴骡两种,马骡挽力与马基本相当,但消耗草料较少,且有较强的持久力。1988年全县饲养640匹。
  驴骡 发育快,耐粗饲,性情温顺,抗病力强,使役良好。1988年底共饲养驴骡701头。
  驴 山丹驴是一个遗传性稳定的古老品种,使役广泛,群众称“八面风”。1949年全县养驴5038头,1978年为1.4372万头,1988年达1.7729万头。
  骆驼 本县骆驼属蒙古系统,体型和生产性能与阿拉善驼基本相同,耐寒暑,忍饥渴,主要分布在红寺湖、清泉,东乐次之,终年放牧。1949年养驼881峰,随着草场载畜量增大,现代交通的发展,骆驼逐渐减少,1988年养驼487峰。
  羊只 1949年全县养羊5.9909万只,1956年发展到12.4867万只,1960年因度荒,大量宰杀,1961年下降到9.4496万只,1963年开始回升。1979年后,畜产品相继开放,出现养羊热,养羊500只以上的有12户。红寺湖乡、老军乡羊只发展尤快。1988年全县有羊22.765万只,为1949年的3.8倍。产毛29.85万公斤,山羊绒4.5万公斤。境内羊种有四类:
  蒙古羊 又称“伏羊”,春秋剪毛各一次,每只平均产毛1.31公斤,成年羊平均屠宰率为42—48%。生产性能低,年产一次羔,无特殊经济价值,从未开展过系统的本品种选育工作。
  山羊 饲草料消耗较少,能采食其他牲畜不能利用的牧草。1988年饲养3.0426万只,大部分在荒漠和半荒漠草场上繁殖放牧,每只年均产绒0.15—0.2公斤。
  藏羊 主要分布在马营、霍城等地的沿山区,数量较少,约占总羊数的0.3%。由于产地海拔高,气候冷,枯草期长,终年放牧,管理粗放,因而具有体质结实,强悍机警,忍饥耐寒,适应力强等优良特性。
  卡拉库尔羊 产于苏联中亚细亚荒漠、半荒漠地区,是一个专产羔皮的品种。成年公羊平均体重60公斤,母羊45公斤,产羔率一般为105—110%。羔羊出生后3—7天内宰杀剥皮,毛卷曲,光泽好,裘面美观。1975年从新疆农八师引进300只,1985年发展到2500只,并给高台、临泽、岷县、漳县、康乐、临潭等县提供种羊200余只。此后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羔皮滞销,而黑羊毛用途有限,价格偏低,到1988年只控制保留原种1000只。
  猪 山丹猪原是河西猪种的一个地方类群,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猪主要分布在沿山区,身驱呈矩型,体格较大,皮厚多皱褶,俗称“大马猪”,至60年代初绝迹。小型猪分布在平川区,体型较小,结构紧凑,皮薄,骨细,适宜用作杂交母本。
  民国时期,养猪农户不多,1949年为3018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生猪饲养量持续上升,1957年达到9425头,1962年锐减至2060头。后执行“私养公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供奖售饲料,落实饲料地,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1968年后,忽视私人养猪,饲养量徘徊不前,1975年养猪1.7831万头,1977年以后养猪数量有所回升。1981年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养猪重点户、专业户达64户,1988年养猪2.4645万头,产肉1485吨。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