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将区排头乡——银达乡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唯一号: 292232020220000223
事件名称: 河北区将区排头乡——银达乡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467.pdf
事件类型: 经济事件
起始时间: 1953
发生地点: 河北

事件描述

1953年冬,酒泉地委根据省委建议决定:在酒泉县试办一个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酒泉县委决定在河北区先行试点,河北区将区排头乡——银达乡(今日的银达村)确定为合作化运动的试点乡。银达乡当时有居民318户,经过一年的上下努力,至1955年春,已有242户农民参加了“五四”永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44户农民参加了互助组,除地主、富农外,只有4家单干户。可以说,银达乡“五四”永丰农业生产合作社,是酒泉县合作化运动中最先涌现的初级社,1954年入社的社员,秋后的劳动所得要优于互助组组员和单干户的收成。由于银达乡“永丰”初级社是省、地、县三级试点,除了县委下派的蹲点工作组外,还有省、地两级有关部门的干部轮流蹲点,如《甘肃日报》社、《甘肃农民报》社、《河西日报》社的常驻记者等,最多的时候驻社干部多达五六十人,最长者驻期达13个月之久。驻社干部就食于集体食堂,这个供蹲点干部就食的乡村公共食堂,就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甘肃农村集体食堂的雏形。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永丰初级农业合作社有5个分社,25个“生产队”,8个互助组,一个信用社,需要8名会计、35名记帐员,再加上收音员、民校教员,至少需要46个具备小学文化程度的人。而贫下中农成份的人群中,当时只有21位识字人,其中12人已被选拔为脱产干部。所以新型合作社对文化人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于是银达乡兴办了冬学、民校、速成识字班,掀起了本乡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高潮。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

相关地名

河北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