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延伸阅读】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先进典型——银达乡肃州区的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久负盛名,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追根溯源还要从当时的酒泉县河北区银达乡说起。

1953年冬,酒泉地委根据省委建议决定:在酒泉县试办一个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酒泉县委决定在河北区先行试点,河北区将区排头乡——银达乡(今日的银达村)确定为合作化运动的试点乡。银达乡当时有居民318户,经过一年的上下努力,至1955年春,已有242户农民参加了“五四”永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44户农民参加了互助组,除地主、富农外,只有4家单干户。可以说,银达乡“五四”永丰农业生产合作社,是酒泉县合作化运动中最先涌现的初级社,1954年入社的社员,秋后的劳动所得要优于互助组组员和单干户的收成。由于银达乡“永丰”初级社是省、地、县三级试点,除了县委下派的蹲点工作组外,还有省、地两级有关部门的干部轮流蹲点,如《甘肃日报》社、《甘肃农民报》社、《河西日报》社的常驻记者等,最多的时候驻社干部多达五六十人,最长者驻期达13个月之久。驻社干部就食于集体食堂,这个供蹲点干部就食的乡村公共食堂,就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甘肃农村集体食堂的雏形。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永丰初级农业合作社有5个分社,25个“生产队”,8个互助组,一个信用社,需要8名会计、35名记帐员,再加上收音员、民校教员,至少需要46个具备小学文化程度的人。而贫下中农成份的人群中,当时只有21位识字人,其中12人已被选拔为脱产干部。所以新型合作社对文化人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于是银达乡兴办了冬学、民校、速成识字班,掀起了本乡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高潮。

1955年8月,县委宣传部部长、蹲点工作组组长车宏彰、蹲点干部黄贤德两同志撰写的一篇通讯报道题为《银达乡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收到了成果》,10月19日《甘肃日报》发表了该通讯。1955年12月,该通讯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改题为《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进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清样送交毛泽东主席审阅。毛泽东对此文格外重视,不但改动了部分文字和标点,还将第一个小标题改为“需要很迫切”,第二个小标题删去部分改为“试办民校”。还在文前写了一段按语:“本书谈文化工作的篇幅不多,这一篇算是好的。为了在七年内,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消灭文盲,适应农业合作化的迫切需要,1956年各地就要做出全面的安排,并且完成第一年的计划。”毛主席亲撰按语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在全国公开发行,中国农村则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活动,银达乡遂被树为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先进典型。

按语碑

一场旷日持久的“扫除文盲”攻坚战在酒泉县展开,直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才告一段落。

在昔日银达乡的这块热土上,素质较高的村民们每逢特殊的历史时期,总能搞出些新动作,看来领袖钦点过的地方,就是有点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