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栗亭历史上的杜公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2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栗亭历史上的杜公祠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
页码: 46-4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栗亭历史上的杜公祠,栗亭的杜公祠应是全国最早的,也是由民间发起建立,后由官府不断修建扩大的。杜甫一家人离开栗亭入蜀后,当地乡民为了纪念他,把他的《栗亭十韵》诗稿贴在屋子墙壁上,人们纷纷观瞻,更有文人雅士想收藏,但被热爱杜甫的村民劝阻,年复一年,《栗亭十韵》就这样散失了。
关键词: 栗亭 杜公祠 徽县

内容

栗亭的杜公祠应是全国最早的,也是由民间发起建立,后由官府不断修建扩大的。杜甫一家人离开栗亭入蜀后,当地乡民为了纪念他,把他的《栗亭十韵》诗稿贴在屋子墙壁上,人们纷纷观瞻,更有文人雅士想收藏,但被热爱杜甫的村民劝阻,年复一年,《栗亭十韵》就这样散失了。杜甫住过的茅屋成为供奉杜甫的草堂,也就是杜甫祠堂。当地士绅和乡亲们捐资,一座雕梁画栋的祠堂建成了。唐宋时期,有许多官员和文人雅士在栗亭缅怀杜甫,在栗亭留下了许多诗文、题记、碑刻;他们捐资修建杜公祠,使杜公祠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对杜公祠的修建也上升到了官方行为。在北宋中期杜公祠已有相当规模,在南宋金兵入境时毁于战火。
  明清以来,官方对杜公祠进行了多次维修,也曾根据杜甫“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的诗意,取名嘉亭。
  杜公祠在历史上有几次大的整修。明代武宗朝(公元1505~1521年)时,由官方在山根村进行仿修。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中,州牧左之贞重修祀堂三间。清康熙丁酉冬(公元1718年)陕西观察使童华祖莅临栗亭,见祠堂堕废,会同知州周元良召集当地绅士捐资重修,历时两年完工,使杜公祠形成规模。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徽县知县牛运震增修杜公祠,并购田四十亩以供春秋祭祀,置守祠二户,又在祠堂周围栽松种菊,并且刻碑记载了修祠经过。嘉庆丁卯、戊辰、已巳间(公元1807~1809年),知县张伯魁会同栗亭生员梁负栋又一次重修杜公祠。
  经过这次维修扩建,杜公祠成为一家有祠堂、院落、塑像、碑刻、碑亭、戏楼等完整的建筑群落,形成了一家在陇右、川、陕有影响的杜公祠。
  在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对杜公祠又进行了扩充修建。
  杜公祠每年腊月十九日为庙会,演唱大戏,当地和邻县老百姓都来祭祀,香火旺盛。祠堂与戏楼之间有一口水井,村民称“杜公井”。
  杜公祠,杜甫曾经的寄居地,当地乡民的精神家园,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知识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金徽酒文史资料》

本书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详细考证了金徽酒作为名酒之源的由来,同时广泛搜集并整理了与金徽酒有关的掌故、故事传说和艺文等资料,勾勒了金徽酒的历史沿革,再现了金徽酒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其作为名酒之源的特殊历史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