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北禅寺的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2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北禅寺的由来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22-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徽县北禅寺的由来,北禅寺,古名永昌寺或北禅院,位于伏家镇东北隅的贺店村紫荆山麓,距镇五里。该寺背倚紫金山,足履清源河,左携云烟峡,右扶海龙山。山上古柏蔽日,曲径通幽,登寺远眺,栗亭川、青泥岭尽收眼底,堪称陇右古刹、梵音圣地。元、明时期香火盛极一时。
关键词: 北禅寺 徽县 由来

内容

北禅寺,古名永昌寺或北禅院,位于伏家镇东北隅的贺店村紫荆山麓,距镇五里。该寺背倚紫金山,足履清源河,左携云烟峡,右扶海龙山。山上古柏蔽日,曲径通幽,登寺远眺,栗亭川、青泥岭尽收眼底,堪称陇右古刹、梵音圣地。元、明时期香火盛极一时。
  紫荆山占地5.2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以苍松古柏、千年紫荆、越千年红豆杉和北禅古刹著称。据史载西魏时,前山生紫荆,繁而古老,遍山古柏幽林,古刹隐匿绿波。杂花奇树,相映成趣。山路崎岖,曲径通幽。登山怀古而幽思,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据《徽县志》载,寺院建于西魏大统(公元535~551年)年间,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重修,至元文宗时香火鼎盛。最盛时有寺僧300人,大小庙宇200余间,僧田80余亩。全寺佛殿三进三出,气势宏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满墙彩绘佛像壁画,皆出自佛经故事。大殿顶上有身负宝瓶的大象与各种兽吻。正殿门窗上雕刻花草、人物,风格迥异而栩栩如生。院内石碑林立、书文奇绝,形成一个古朴典雅、雄浑壮观的佛教建筑群落。嘉靖年间(公元1552~1565)郭从道捐款重修。
  北禅寺最早规模虽已无考,但从明代人李东岗《游北禅山寺有述》一诗来看,足见当时不但庙宇雄伟壮观,而且山水清幽,游人络绎,俨然一派梵音胜地。诗中“阶空呈虎迹”,并非空穴来风,《徽郡志》与《全陕通志》中都有“宋熙宁中,虎为民患,栗亭尉宋宝设法除之”的文字;《徽县志》则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12月18日,栗亭捕获虎3只”。而“潭静起龙腥”句,就和虞渊有关了。据史料记载,在上古时曾于今伏家镇形成一个浩渺的河流湖,叫“虞渊”。相传虞渊周围有三十六股大如水桶的泉水从地底不停涌出,其水清澈如醪,甘冽爽口,含有多种稀有元素。而这些泉眼皆通西海,故名“海眼神泉”。春秋末,秦在这块气候温和,富饶美丽的风水宝地上筑起一座土城,名叫“宝井堡”,城址即今徽县伏家镇。秦末,聚居陇南的白马氐部建立白马氐国,国都就选在宝井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春,汉武帝派中郎将卫广灭白马氐国,以白马氐国故地置武都郡。始建国元年至五年(公元9~13年),王莽改宝井堡为栗亭。

知识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金徽酒文史资料》

本书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详细考证了金徽酒作为名酒之源的由来,同时广泛搜集并整理了与金徽酒有关的掌故、故事传说和艺文等资料,勾勒了金徽酒的历史沿革,再现了金徽酒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其作为名酒之源的特殊历史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