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徽县地貌及疆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18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徽县地貌及疆域
分类号: P931
页数: 3
页码: 7-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徽县的地貌及疆域, 徽县地处秦岭山脉的西南麓,境内南北两片区主要是山岭沟谷,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植被葱郁,为高山峡谷区;中间为河谷丘陵盆地,特别是伏家镇、栗川乡、泥阳镇一带部分村庄,开阔平坦,部分山丘亦相对低缓,整个地形由北向南呈“凹”字形倾斜。历史上,徽县疆域变化较多。汉置河池县(治今银杏树),南北朝南齐时(公元479~502年)曾割西和县白石峪地属河池。
关键词: 徽县 地貌 疆域

内容

地貌 徽县地处秦岭山脉的西南麓,境内南北两片区主要是山岭沟谷,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植被葱郁,为高山峡谷区;中间为河谷丘陵盆地,特别是伏家镇、栗川乡、泥阳镇一带部分村庄,开阔平坦,部分山丘亦相对低缓,整个地形由北向南呈“凹”字形倾斜。北部山地为北秦岭的南坡,海拔在1600至2300米之间,坡度20至50度之间。南部深山峡谷为南秦岭的北麓,海拔在704至2504米之间。介于南北山地之间的浅山丘陵区,海拔在770至1250米。县境山脉为秦岭的西延部分,主体山脉为平行的线状山脉,南、北部各两条。中部一条,东西走向,支脉多呈羽状展开。由北部两条山脉和中部一条山脉组成的地貌,通常被称为北秦岭,主要山峰有蒿川山、鸡鸣寺、云雾山、天子山、老爷山等。由南部两条山脉及其支脉组成的地貌,通常称为南秦岭,主要山峰有东界山、望天梯、朵落山、铁山(青泥岭)、云台山等。县境最高峰东界山位于嘉陵镇,海拔2504米,最低点吴王城位于虞关乡,海拔704米。
  境域 历史上,徽县疆域变化较多。汉置河池县(治今银杏树),南北朝南齐时(公元479~502年)曾割西和县白石峪地属河池。《元丰九域志》载,宋元丰(公元1078~1085)年间,栗亭设县,隶成州,泥阳为其一镇。元初于河池置南凤州,后改名徽州,并在永宁置县,与两当县同隶徽州。至元七年(公元1270)河池、永宁二县省入州,徽州仅领两当一县。明初仍为州,领两当县。洪武十年(公元1377)六月降州为县,同时两当县并入徽县。后复升为州,亦领两当县。郭从道著《徽郡志》载:徽县在嘉靖时(公元1522~1565年)疆域东70里簸箕湾与两当县交界,南50里大石碑与略阳县交界,西50里横川铺与成县交界,北110里木芦镇与秦州交界,江域袤延500里有奇。清初仍置州,领两当县,雍正七年(公元1729)降州为县,与两当县同隶秦州。张伯魁撰《徽县志》载,嘉庆(公元1796—1820年)时徽县地广180里,袤120里,东70里簸箕湾交两当县界,南50里大石碑交陕西省略阳县界,西40里烟墩梁交成县界,北100里高桥交秦州界,西北190里大门镇交秦州界。
  民国时期,徽县麻沿河镇马家湾的4保及两个村划给西和县。
  解放后,徽县境域先后7次调整。1950年,天水县高桥乡划归徽县。1953年2月,大门区喜林乡部分划归天水县,划出人口239户,1179人。1956年,江洛区东山乡部分划归成县,划出人口272户,1262人。同年4月,永宁区西寺乡显龙等地划归两当县,划出人口131户,457人。1957年8月,永宁区永坪乡竹园农业社划归两当县,划出人口15户,74人。1958年6月,大门、大成、汪川、苏成、黑林、龙池6乡(镇)划归天水县,划出人口8138户,35218人,土地115290亩。同年4月,两当县与徽县合并,县名仍为徽县。9月徽县与成县又合并为徽成县,人民政府设在原徽县城关镇。1961年底,徽、成、两当3县分设,从此徽县境域稳定。

知识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金徽酒文史资料》

本书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详细考证了金徽酒作为名酒之源的由来,同时广泛搜集并整理了与金徽酒有关的掌故、故事传说和艺文等资料,勾勒了金徽酒的历史沿革,再现了金徽酒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其作为名酒之源的特殊历史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