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徽酒原产地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118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金徽酒原产地概况
分类号: K294.2
页数: 11
页码: 1-11
摘要: 本章记述了金徽酒原产地的概况,其中包括了徽县历史沿革、徽县行政区划、徽县地貌及疆域、徽县社会经济发展等。
关键词: 金徽酒 原产地 概况

内容

第一节 徽县历史沿革
  从县境柳林镇柳林村发现的柳林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6000年),徽县先民就在永宁河流域辛勤劳动和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
  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后,徽县地处雍、梁二州交界处,商、周亦然。春秋战国时期,徽县属秦国辖区,氐、羌民族与当地秦人和睦相处,为发展徽县文明做出了贡献。
  秦统一华夏后,天下设郡县,徽县地属陇西郡。徽县置县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县名河池(治今徽县西北6公里之银杏树村址),隶武都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王朝除近畿7郡(三河、三辅、弘农)外,全国郡国分为13部,河池地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大肆改易官名、地名,河池县改名乐平亭(治所如前),隶洛平郡(武都郡改,治所如前)。
  东汉建立后,地方行政区划承袭西汉旧制,分州、郡、县三级,将王莽改易的官名、地名恢复原名,乐平亭复名河池县,隶武都郡。
  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河池县地归张鲁控制,入梁州版图。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3月,曹操出兵征张鲁。11月,张鲁降曹,河池地为汉所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刘备据汉中,河池又入蜀境。后于河池置县,隶武都郡。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相诸葛亮死后,蜀退出汉中,河池地入魏版图。
  西晋时,徽地仍置河池县(治徽县银杏树村址),隶武都郡。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置秦州,河池县隶秦州武都郡。晋怀帝永嘉(公元307年~公元312年)后,河池县地为仇池国所占。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至隋统一华夏,北方先后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割据统治,南方则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封建王朝。徽县地处南北方交界地,封建割据频繁,先后为仇池、前赵、后赵、前秦、宋、北魏、西魏、北周所统治。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封杨坚头为右贤王,屯河池。其间河池虽有县,但实为氐酋藩邸。公元323年,仇池国地大部为前赵所据,河池也入前赵版图。后赵时,河池隶秦州所辖的武都郡。公元372年,仇池国地为前秦所据后,前秦在其地置南秦州,所辖武都郡领下辨、沮、武都、故道四县,河池地并入故道县。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仇池氐王杨难当乘北魏用兵北方之际,出兵南侵蜀地,河池地再次入仇池境。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宋灭仇池,河池地归宋所有。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北魏出兵攻占宋武都郡地,河池地又入北魏境,后北魏于河池地置广化县(治徽县银杏树村址),于广化县置广化郡,又在徽县境置思安县(治徽县东南)。北周时,广化郡隶凤州,领广化、思安二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广化郡,广化、思安二县隶凤州。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广化县为河池县,与思安县同隶凤州。大业(公元606年~公元617年)初,省思安县入河池县,河池县仍隶凤州。
  唐初,河池县隶山南道凤州。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河池县隶山南西道凤州。唐时,在河池县境青泥岭设青泥驿。僖宗时(公元874年~公元888年),王铎在河池境西南木皮岭置关。
  五代时,中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封建王朝。后梁时,河池地为岐王李茂贞所据,置河池县,隶凤州。后唐王朝时,河池地入后唐境,行政建制依旧。后汉统治中原后,河池地归后蜀所有,亦置河池县,隶凤州。后周王朝建立后,河池地入后周境,建制如前,并在固镇(今徽县城关镇先农村一带)置雄胜军。
  宋初,河池地仍置县,治在今徽县银杏树村址,隶凤州。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河池县移治固镇(今址)。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河池县属秦凤路凤州。南宋时河池隶利州西路凤州,绍兴(公元1131~1162年)初川陕宣抚司治此。
  元初,于河池置南凤州(治今址),隶巩昌路,领河池、永宁(原河池县永宁乡升为县)、两当三县。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南凤州改名徽州。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河池、永宁二县省入徽州,徽州领两当一县,仍属巩昌路。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罢行尚书省,以行省分治天下,徽州隶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王朝建立后,以布政使司、府、州、县分治天下。明承袭元制,徽县地仍置州,领两当县,隶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明朝时,县境虞关、高桥设有巡检司,小河设小河关。
  清承明制,徽县仍置州,领两当县,隶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陕西布政使司分为左右,又隶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六年(公元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七年(公元1668年),又改名甘肃布政使司(徙治兰州),徽州隶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徽州降为徽县,与两当同隶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
  中华民国建立后,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元年(公元1912年),徽县隶渭川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建制后,徽县直隶省。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徽县隶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天水)管辖。直至解放。
  1949年12月4日,徽县解放,隶属天水地区,县址驻城关镇。1958年4月,徽县与两当县合并,县名仍为徽县,县址仍在城关镇,隶天水地区管辖。7月,又与成县合并为徽成县,县址仍在城关镇,仍隶属天水地区管辖。1962年1月,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三县建制,徽县县址仍设城关镇,隶天水地区管辖。1985年6月,徽县划归陇南地区,县址仍在城关镇。2004年陇南地区撤地建市后,隶属陇南市。至今亦然。
  第二节 徽县区域位置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甘陕交界的秦巴山地中的盆地中部,在北纬33°32′至34°10′、东经105°34′至106°26′之间,东与两当相接,南与陕西略阳县襟连,西靠成县,北抵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西北毗壤西和县境。东起嘉陵镇大阳山,西至麻沿河乡潘家沟村,长为81.4公里;南起虞关乡三关殿村,北至麻沿河乡小山峡村,宽为69.5公里。总面积2722.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6%稍多,占陇南市总面积28000平方公里的9.72%。徽县人民政府设在城关镇,县城海拔900米。
  县城东距两当县城46公里,距陕西省宝鸡市181公里,西安市383公里;南距陕西省略阳县城93公里;西距成县县城67公里,距陇南市武都区215公里;北距天水市秦州区152公里;东南距陕西省汉中市241公里,西南距四川省成都市550多公里,西北距省会兰州市514公里,东北距首都北京市1600多公里。
  以县城为中心,东至两当界34公里(以公路里程计,以下同),以柳林镇簸箕塘村为界;南至陕西省略阳县界27公里,以大河乡大石碑南200米处为界;西至成县界51公里,以泥阳镇何家庄村为界;北至天水市秦州区界85公里,以麻沿河乡小山峡村为界。县境北与天水市麦积区界线30公里,与秦州区界线58公里;西北与西和县界线13公里;西与成县界线107公里;东与两当县界线106公里;南与陕西省略阳县界线约80公里。
  第三节 徽县行政区划
  徽县隶属甘肃省陇南市。1985年6月前,属于天水地区;1985年6月后至2004年前属于陇南地区,2004年陇南地区撤地建市后,隶属陇南市。中共徽县县委、徽县人民政府、徽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政协徽县委员会均在城关镇。行政机构依次为县、乡(镇)、村。行政村下有“社”,或称村民小组,为农村自然居民村落,若干个社或村民小组组成一个行政村。城关镇和江洛镇、伏家镇三镇还下辖有社区,即原先的居民委员会。
  1990年全县辖6镇12乡,共249个行政村,1224个社。2004年7月,甘肃省民政厅根据陇南地区和徽县人民政府的报告批复,通知将徽县永宁乡改为徽县永宁镇。2004年,徽县18个乡镇撤并为15个乡镇,原东关回族乡并入城关镇;游龙川乡并入江洛镇;太白乡并入高桥乡。
  2007年对全县村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并了36个村委会和281个村民小组。全县行政村数量减少到213个,村民小组(社)数量减少到941个。
  2017年末,全县共辖15个乡镇,其中7镇分别是城关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柳林镇、嘉陵镇、永宁镇,8乡即银杏树乡、水阳乡、栗川乡、麻沿河乡、高桥乡、榆树乡、大河店乡、虞关乡。共213个行政村,941个社,10个社区。
  第四节 徽县地貌及疆域
  地貌 徽县地处秦岭山脉的西南麓,境内南北两片区主要是山岭沟谷,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植被葱郁,为高山峡谷区;中间为河谷丘陵盆地,特别是伏家镇、栗川乡、泥阳镇一带部分村庄,开阔平坦,部分山丘亦相对低缓,整个地形由北向南呈“凹”字形倾斜。北部山地为北秦岭的南坡,海拔在1600至2300米之间,坡度20至50度之间。南部深山峡谷为南秦岭的北麓,海拔在704至2504米之间。介于南北山地之间的浅山丘陵区,海拔在770至1250米。县境山脉为秦岭的西延部分,主体山脉为平行的线状山脉,南、北部各两条。中部一条,东西走向,支脉多呈羽状展开。由北部两条山脉和中部一条山脉组成的地貌,通常被称为北秦岭,主要山峰有蒿川山、鸡鸣寺、云雾山、天子山、老爷山等。由南部两条山脉及其支脉组成的地貌,通常称为南秦岭,主要山峰有东界山、望天梯、朵落山、铁山(青泥岭)、云台山等。县境最高峰东界山位于嘉陵镇,海拔2504米,最低点吴王城位于虞关乡,海拔704米。
  境域 历史上,徽县疆域变化较多。汉置河池县(治今银杏树),南北朝南齐时(公元479~502年)曾割西和县白石峪地属河池。《元丰九域志》载,宋元丰(公元1078~1085)年间,栗亭设县,隶成州,泥阳为其一镇。元初于河池置南凤州,后改名徽州,并在永宁置县,与两当县同隶徽州。至元七年(公元1270)河池、永宁二县省入州,徽州仅领两当一县。明初仍为州,领两当县。洪武十年(公元1377)六月降州为县,同时两当县并入徽县。后复升为州,亦领两当县。郭从道著《徽郡志》载:徽县在嘉靖时(公元1522~1565年)疆域东70里簸箕湾与两当县交界,南50里大石碑与略阳县交界,西50里横川铺与成县交界,北110里木芦镇与秦州交界,江域袤延500里有奇。清初仍置州,领两当县,雍正七年(公元1729)降州为县,与两当县同隶秦州。张伯魁撰《徽县志》载,嘉庆(公元1796—1820年)时徽县地广180里,袤120里,东70里簸箕湾交两当县界,南50里大石碑交陕西省略阳县界,西40里烟墩梁交成县界,北100里高桥交秦州界,西北190里大门镇交秦州界。
  民国时期,徽县麻沿河镇马家湾的4保及两个村划给西和县。
  解放后,徽县境域先后7次调整。1950年,天水县高桥乡划归徽县。1953年2月,大门区喜林乡部分划归天水县,划出人口239户,1179人。1956年,江洛区东山乡部分划归成县,划出人口272户,1262人。同年4月,永宁区西寺乡显龙等地划归两当县,划出人口131户,457人。1957年8月,永宁区永坪乡竹园农业社划归两当县,划出人口15户,74人。1958年6月,大门、大成、汪川、苏成、黑林、龙池6乡(镇)划归天水县,划出人口8138户,35218人,土地115290亩。同年4月,两当县与徽县合并,县名仍为徽县。9月徽县与成县又合并为徽成县,人民政府设在原徽县城关镇。1961年底,徽、成、两当3县分设,从此徽县境域稳定。
  第五节 徽县社会经济发展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的徽县盆地,总面积2722.9平方公里。
  徽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县。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森林覆盖率46%,有各类野生植物250多种,地产野生中药材100多种;其中有紫荆、红豆杉等珍稀植物10多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羚羊、白唇鹿、大鲵等珍稀动物10多种。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素有“金徽县”之称。
  徽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盛产小麦、玉米、高粱、水稻、大豆、油菜等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蔬菜、瓜果、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计划经济时代,徽县粮食每年大量外运。21世纪前,徽县农民沿袭千百年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粮食种植为主。随着政府和市场的引导,从上世纪末开始,农村种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农作物和传统经济作物比重有的下降,有的增大,有的成为新兴产业。一些传统农产品取得绿色认证,注册成为知名品牌。
  徽县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县。交通部门先后修通了徽谈公路、徽白公路、谈虞公路、剡麻公路、高太公路、永柳公路、伏泥公路等数十条县乡公路,绝大多数乡镇行政村修通了公路。修建了以江洛镇为起点的省道江武公路。国道316线在徽县境内进行了数次改道和拓宽改造。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宝成铁路徽县境内109隧道实施改道工程,自2011年开始,徽县火车站进行升级改造,铁路客运在全市独具优势。2014年,湖北十堰至甘肃天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经过徽县5个乡镇,境内有2个出口。2015年,徽县至两当高速公路、徽县城至徽县火车站快捷通道正在建设之中。截至2017年底,城区各条道路和各个行政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县城和一些乡镇实现公交车全覆盖,还有出租车和其他车辆。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城乡公路网络。特别是成州机场的建成运营,使徽县的交通更加便利快捷。

知识出处

金徽酒文史资料

《金徽酒文史资料》

本书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详细考证了金徽酒作为名酒之源的由来,同时广泛搜集并整理了与金徽酒有关的掌故、故事传说和艺文等资料,勾勒了金徽酒的历史沿革,再现了金徽酒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其作为名酒之源的特殊历史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