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部编上的历史——苗族蜡染

知识类型: 内容片段
查看资源
知识出处: 《苗族篇》
唯一号: 260037020220019069
片段名称: 写在部编上的历史——苗族蜡染
起止时间: 00:00:04,133-00:05:51,733
分类号: K927.4
主题词: 村落;民族地区;苗族;云南省

简介

七十六岁的苗族老人马婷珍兴奋之余有些许落寞,她的传家宝还没有找到传人,一个木质的小抽屉里,木齿、蜡刀、蜡块印有乾隆通宝字样的铜钱,甚至一块墨黑色的鹅卵石,这些小小的物件几乎构成马婷珍对生活的记忆和理解。这是二零一八年盛夏的一个中午,马婷珍从房间里拿出小抽屉放在院坝里的木桌上,木桌旁边的炉子里,木柴燃烧正旺,高温让铁锅里的辣块迅速融化,马婷珍用刀片蘸了蜡在一块麻布上用力缓慢的划过。时间在流逝中凝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抽象的图案符号传递出来,这是苗族的传统技艺蜡染。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通过马婷珍的手被各地前往湾子苗寨的人所了解、熟知。相关文献记载,苗族先民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是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用蜡刀作笔,以花纹为字,记述了祖先从北向南迁徙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蜡染这一传统技艺透露出苗族历史上的迁徙途径、生存环境、自然地理、民俗风情等诸多信息。马婷珍初到湾子苗寨是在一九六一年,而了解蜡染技艺是在几年之后,从毗邻四川省叙永县分水镇出嫁到湾子苗寨之前,马婷珍生活在一个苗、汉民族杂居的村子,“来到湾子苗寨之前,我的手只是用来握锄头”。马婷珍笑着说,蘸足了蜡的蜡刀,在展开的布匹上熟练缓慢移动着,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些方形、菱形、波纹图案以及花草图案“跃然于上”,瞬间一个民族漫长历史中的河流、田野、山川在蓝、白色彩交织中“呼之欲出”,两条笔直粗壮的线条代表黄河、长江两根线条间不同形状的图案代表田野和家园,那些飞舞的蝴蝶和盛开的花朵,则代表着一个民族对自然的依赖与热爱。这是一个苗族老人的手,传递出来的历史文化信息,由麻线变成麻布,再由麻布变成成衣,这些信息最终在多彩的苗族服饰上呈现出来。马婷珍对去世多年的婆婆心存感谢,出嫁到湾子苗寨这个清一色的陶姓家族,几年之后,婆婆对她说,“一双手不仅要用来种庄稼,也要用来学习记忆”。婆婆把抽屉交给了马婷珍,告诉抽屉里那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手要沉稳,速度要慢,朝怀里用力马婷珍记住了要点,很快就掌握了蜡染技艺。多年来,她把精心缝制的成衣平均分给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希望他们中间会有一个人喜欢上蜡染,她会把那个小抽屉传下去,把对一个民族的记忆和理解传下去,但现实是,自从湾子苗寨,受到外界关注的十多年时间里每年不同时间,不同地方前来的人,对蜡染表现出极大兴趣,几千年来不断迁徙中形成的文化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里,被前来拜业的人所接受和领会。

知识出处

苗族篇

《苗族篇》

云南省苗族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和金平、禄劝两个与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的自治县以及昭通市为最多。昆明、楚雄、大理、丽江、临沧、保山、普洱、曲靖、西双版纳等州市也有分布。云南的苗族多与汉、彝、壮、瑶、哈尼等民族杂居。本音频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特色音频库(三)中的苗族音频,通过苗族的民族概况、语言、民族传说、民族风物、民族节日、饮食文化、民歌、民乐、名胜古迹、民族人物等详细的介绍了苗族的传统文化,人文习俗。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婷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威信县
相关地名
水田镇
相关地名
湾子苗寨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苗族蜡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