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的制作方法

知识类型: 内容片段
查看资源
知识出处: 《苗族篇》
唯一号: 260037020220019022
片段名称: 苗族芦笙的制作方法
起止时间: 00:05:44,200-00:11:14,166
分类号: J642.211.6
主题词: 民族乐器;苗族;云南省

简介

芦笙的制作方法: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组成(笙斗又称为气箱)大多是用杉木、松木或者是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疤节比较少。外观呈纺槌形,细的一端再接一根长十五厘米左右,外径一点八厘米左右的竹管作为吹口。制作的时候,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等待装入笙管之后再用胶来粘合,再外部再用细蔑箍五到七圈就可以做成了。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所以有“金芦笙”的誉称。在笙斗中,呈七十五度至九十度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大多是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的,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者三角形的铜制黄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的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大多是用白竹来制作,白竹的竹径比较细、竹节比较、粗细均匀,竹壁比较薄,通常在直径一点二厘米左右,每一节长四十厘米至五十厘米,这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选生长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之前砍伐的这是最好,这时的竹管竹质坚韧,表面光亮,不容易被虫所蛀。各种高音不同的苗族六管芦笙,笙管的高度也不尽相同。簧料下好之后,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当中加热,等到微红时,用钳子把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的时候十分省力。共鸣管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节,竹管可以使音量明显增大,大多使用毛竹来制作。以上所介绍的是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芦笙。在黔中、黔南和黔西北则流行着另一种形制的芦笙,笙管用白竹或笋壳竹来制作,下端管口不堵塞,上端用两道竹蔑来箍紧,笙斗制作时中间不剖开,而是从粗端挖起直至细端吹口部位,然后用圆木塞把粗端开口堵严,再用几道化篙皮来紧紧的箍住。芦笙的形制,在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都是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组成。常用的芦笙管有六根,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个长形的木头葫芦内,每簧有一音在每两三根黄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的管长十几公分,大芦笙长四、五米不等。在低音芦笙类中,有在大筒内装一根细竹管,发音者,称为“芦笙筒”。现在经过改革,笙管的数量增加到了二十余根,每管上端都套用薄铜皮,所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又五度,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都可以吹奏,每当过年婚嫁喜事、起房盖屋时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

知识出处

苗族篇

《苗族篇》

云南省苗族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和金平、禄劝两个与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的自治县以及昭通市为最多。昆明、楚雄、大理、丽江、临沧、保山、普洱、曲靖、西双版纳等州市也有分布。云南的苗族多与汉、彝、壮、瑶、哈尼等民族杂居。本音频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特色音频库(三)中的苗族音频,通过苗族的民族概况、语言、民族传说、民族风物、民族节日、饮食文化、民歌、民乐、名胜古迹、民族人物等详细的介绍了苗族的传统文化,人文习俗。

阅读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芦笙
相关作品